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2022-03-21袁红英
袁红英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多方向应用,我国很多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了不一而足的发展趋势,也都表现出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教学思维,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优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高中语文是综合性、应用性与人文性都非常强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容量也十分巨大,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包罗万象”的学科,必须要采取多维思维方能进行有效教学。正是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对诸位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引言:高中生已然进入生长发育的定型期,思维能力、逻辑认知能力和记忆理解能力都已日臻成熟,普遍具备了执行多元学习与接受快速整合教学的意识、能力;与此同时,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方向和目的十分丰富,知识容量也远非过去学段可比,这则从另一方面确定了这一科目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的必要性。从这些分析中不难看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普遍学情和课程的教学要求着眼,切实优化对教学效率的提升研究工作。
一、借助互动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如笔者刚才所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既在学习方面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自主思考经验,同时也有着这一方面的较强烈的诉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懂得“放权”,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更多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彼此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和思维灵感的交换、碰撞来实现认知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更为优质的教学成果。当然,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其中,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并搜集更多有助于后续各方面工作开展的学情信息。
比如在进行必修(一)中《鸿门宴》这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完成文章的阅读障碍清除工作后,将关键词汇、句子的翻译以及断句问题交给学生以结组的方式自行探讨、解决,并可在学生整体条件比较良好的情况下继续引导学生试着总结文中各角色的形象特点以及文中依据,而后再开展总结性的讲解。
二、借助多元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阅读是基于语文基础知识而形成的综合考查题型,是对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初阶考查形式。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摒弃对课文篇目的过度依赖,有意识地引入一些与课程教学篇目具有情节、题材、体裁或结构、情感等方面类似性的文章,帮助学生在结合课内既有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对多元化的技法应用和情感表达作品形成反哺解析,以此来真正提高学生消化、吸收、应用课内阅读教学成果的水平,进而实现对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稳步提升。
例如对于必修(一)中第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教师应结合这一单元诗歌的文学形式和“咏物而抒怀”的写作风格,向学生分别介绍各具不同类比效力的文学作品,如:同样以诗歌形式写作,但在风格上更显直接性的《夏夜之心》《格尔达卡》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及有着“咏物而抒怀”的技法,但却并非诗歌的《女儿绿》《草原和月亮》和《北方雪人》;等等。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素养
写作是阅读之后的进阶环节,是学生各方面语文素养和技能的最高阶整合,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组成模块。高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习作训练时,务必要将多元化教学思维全面、灵活地渗透进各个环节,从话题审读、体裁选择、结构设置、情节安排、角色刻画一直到具体的措辞雕琢,均应从多个角度选择各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必要参考,同时可将其中最能契合学生主观认知和理解趣味的内容做重点解析材料。在执行这一工作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坚持“精专”原则,不要追求一篇材料的多维优势,而应重点突出其在某一技法或表达逻辑上的优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多元资源不致出现模糊化的问题。
比如对于必修(一)第四单元《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一主题习作,教师可分别从“家庭”、“朋友”、“师生”、“人与自然”以及“陌生人”等几个角度选择表现不同情感类型、叙事视角和语言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就具体的角色刻画手法、环境渲染手法、情感表露手法等技能应用情况做深入解析,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同时接触多种行文思路时结合个人情况做到量己而为。
(三)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人文综合情怀
人文综合情怀是一种基于语文知识和技能而又未在应试考核中直接出现的软性语文素养,可以理解为是对人性的理解、品读和融合。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长远的课程教学眼光,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教育站位,将多元化教学模式同样也应用在培养学生社会情怀、优化学生人文感知的方面中来,通过对课文及课外篇目情感内核的多项、多维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思考不一而足的人之性情,以此来促使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社会感知框架。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高中语文教师务必要实现对所选材料的情感内核做一番筛选,避免一些不良思想的课堂渗透,以免教学结果适得其反。
例如对于必修(二)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的讲解,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搜集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时代的人群对马克思这一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并将之与课文进行对照,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看法之不同所对应的认知之不同、立场之不同和情怀之不同,进而将社会感知的复杂性和逻辑性有效展现给学生。
结束语:
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率与质量.而语文是集社会、人性、文学、智慧于一身的学科,是对学生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塑造渠道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高效教学模式的利用,分别从互动教学和多元化教学这两个维度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并以此为指导实现其语文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更全的视角和更深地理解去对待语文综合学习,进而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張亚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9):1.
[2]张建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000(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