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帮工匠技艺特点及传承困境
2022-03-21解方舟胡蝶刘晓光
解方舟 胡蝶 刘晓光
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是中国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和发展的根基。以苏州为中心的香山帮自明清延传至今,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较丰富的遗存。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建筑工匠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香山帮技艺以苏州为中心,自明清延传至今,从理论到实践均有较丰富的遗存。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建筑工匠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当前状况的可能原因:传统的师承模式限制其传承规模;工匠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较低;当前社会整体对于工匠团体认知度较低,缺乏对基层工匠的宣传;传统建筑项目数量较少且要求高,对于多数普通工匠而言门槛较高;本地工匠数量锐减,外地工匠难以融入。文章梳理了香山帮传统建筑工匠技艺发展历程、传承特点、传承困境及保护原则与方法,提出当下应采取的保护措施,高校、企业及社会层面应当予以不同维度的关注,旨在保护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价值,呼吁大众给予传统建筑工匠尊重与关注。
香山帮工匠技艺的概述
香山帮是一个由水木匠人组成的民间团体,以地理位置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以香山地域为中心,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清道光年间,吴地匠人在梓义公所撰写纪念碑文时,最早提及“香山帮”一词。
香山帮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起源于春秋吴地,在南北地域文化的交融中趋于成熟,在明代中晚期最负盛名,于清代达到鼎盛。明代匠人蒯祥被视作香山帮先驱,曾参与北京天安门设计与营建工程。由于口授的传承形式,有关香山帮营造技艺的文献记载较少。而工匠姚承祖所作《营造法原》,打破了这一传统,为人们详实介绍了苏州地区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香山帮匠人作品类型多样,囊括大型皇家宫殿类建筑、苏式园林类建筑、寺庙道观类建筑等多种建筑类型,技艺精巧富有特色。
香山帮建筑工匠工种包含木工、漆工、泥水工、雕塑工、彩绘工等多种形式,且还有细致的划分。史书中曾有“江南传统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记载,由此可见香山帮极高的历史地位。香山帮建筑、北京皇家建筑、广东岭南建筑并列位于中国建筑流派之首。香山帮是中国唯一一个从民间到宫廷的建筑流派。
建国后,香山帮工匠参与诸多古建修缮和复原工程。修缮和复原工程遵循历史原貌和文化,以本地工匠为主参与营建。特定的营建模式可以更加真实地体现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古建被海外认可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造型和结构。香山帮匠人的组织形式主要为以传统技艺为主的营造团队和现代化古建筑营造公司。上世纪50年代由苏州市政府倡导,组建苏州园林修建队修缮苏州古典园林。后成立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和吴县古代建筑工艺公司(2002年合并组建苏州园林集团)承担海外订单,曾参与数十个国家的营造项目,成为传播传统建筑技艺与文化的使者。
香山帮传统技艺传承的模式与特点
“保人制”师承机制。从明清时代开始,香山帮学徒拜师学艺大多经由中保人作保举行。师生关系的确立系需要通过中保人从中作担保,师徒需要签订约束学徒人身自由的生死状,这种生死契约带有封建色彩,其内容约束学徒人身自由。举行拜师仪式后,学徒及其家人还需置办拜师酒席。学徒的求学时间一般为三年。由于担心徒弟学成后影响自己的生意,老师傅采用保守的教学方式,选择“慢慢教,留一手”。这也是学徒求学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导致一些精巧技艺变成“独门秘籍”,因掌握者较少面临失传的可能性。学徒在学习期间无工钱收入,只有少数大师傅会给徒弟一些补贴费,学徒学成后为“满师”,需要置办谢师酒宴。宴席结束后,学徒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建筑工匠。
“血亲制”师承机制。香山帮技艺的传承亦可通过父子、兄弟叔侄等血缘关系建立,较中报人作保的形式而言,血缘关系建立的师徒关系更加稳固,且师傅更愿意将掌握的技艺教给晚辈。著名的明代建筑工匠蒯祥、姚承祖均来自典型的工匠家庭,并通过父亲、叔辈等血亲关系习得营造技艺。其中,姚承祖著有《营造法原》一书,对传统建筑的设计研究和古建筑的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后在苏州工业学校任教。姚承祖的表侄朱祥庆传承了技艺,后授于侄儿薛鸿兴,这门手艺由此从朱家传至薛家,薛鸿兴又将其传承给弟弟薛福鑫。香山帮技艺当代传承人之一正是薛福鑫与儿孙薛林根、薛东三人。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香山帮也有管理学徒的一系列规矩。制定行业规矩主要为约束学徒的行为举止,防止影响师傅的名声。徒弟一忌好吃懒做,二忌虚伪说谎,三忌无礼数,四忌做事粗笨,五忌偷盗。师傅对徒弟教育严格,学徒如果犯错,会遭受训斥甚至毒打。匠谚文化是香山帮传承方法之一,匠谚是工匠谚语的意思,这种传承方式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教学注重礼仪规范,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师徒才能相互成就。
现代化的行业教育体系对传统技艺传承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的师徒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现代教育体系中注重工匠技艺授课规模,注重效率,兼顾学生手工技艺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相比传统的授课教学方式,现代授课体系的实践内容不足,课程设置在知识、技术的广度上有拓展,但手工实践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传统的师徒授课模式中,一位师傅仅带3~5名学徒,规模较小,因此师徒间有深入的交流机会,同时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香山帮传统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的困境
香山帮自古采用言传身教、口耳相傳的传承方式,并非短时即能奏效。一位师傅只会收3~5名徒弟,不会大规模开展技艺传承。同时,由于多数基层工匠文化程度不高,不擅用文字准确记录技艺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留下的有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文献记载较少。
近几年,国家对传统建筑知名工匠的宣传与认定工作已经开展,但大量在一线从事具体修缮与建设工作的普通匠人的状态不容乐观,年龄大、技艺无人传承,甚至存在有技艺没能力传承的问题。再加上传统建筑营造行业整体社会地位较低,待遇不高,迫使传统匠人转行,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同时,社会宣传不足导致大众对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缺乏了解,传承意识淡薄、参与度低。
现代中国建筑的结构、技术体系对传统营造技艺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新工具新技术的运用虽然提高了建造生成效率,但同时也造成了传统建筑项目的不足,也使得传统营造的手工技艺有退化的现象。许多营造程序因此被大大简化,高超的手工营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由于行业认可度和收入较低,许多本地工匠选择转行,同时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愿意从事传统工匠行业,造成本地工匠减少。外地工匠缺乏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积累和融入,所作建筑虽然仿照了古代建筑形式,但存在比例失调等,传统建筑面临有形无神的困境。
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原则与方法
在师承领域,通过政策手段和奖励措施来督促和鼓励傳统工匠收徒传艺,对于古代传统的师承模式手法进行保留和创新。成立传统营造技艺职业培训机构,聘请传统建筑工匠作为讲师,并与古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合作,以实地项目和实践基地进行教学,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落到实处。
相关部门为香山帮各地区各类型传承人设立明确具体的制度,建立专人档案,并制定详细标准对其进行技能级数评定。加大对技艺传承人的支持力度,为传统建筑匠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明确规定在传统建筑营造或修缮工程中传统匠人的人数和占比,并将此作为古建营造公司的资质评定标准中的一部分。
以实地模型和影像资料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技艺营造过程。创办报刊专栏或电视节目、视频,以向人民群众讲述建筑技艺传承人的故事。面向学校,把囊括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非遗”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组织开办有关传统技艺的兴趣小组、课外班和专业俱乐部,聘请传统建筑工匠作为技术顾问。同时,在高校进行与古建筑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时,应当聘请传统建筑营建工匠向学生讲解古建技艺相关专业内容,增加学生实际观摩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将来更好地投入传统建筑的设计建造、建筑修复等工作之中。
在分析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构成时,采用搜集文献和实地调查两种方法并行,由此研究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生存发展的环境。现场观摩香山匠人修建的过程,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制作要领,总结后得出相关结论。为传统工匠开设专业知识培训,防止工匠仅遵照过去习惯风俗补葺修建,破坏文物的“真实性”。
基金项目:1.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传统工匠培养机制及评价研究》;批准号:20SHC006;2.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创新课程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JDKTO24;3.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传统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110291171Y;4.2021年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开放基金”项目《江苏省传统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1DC0663。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322650190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