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通渭
2022-03-21潘进福
潘进福
“通渭”之名,意取为“通往”“渭水”。渭水此乃黄河之经脉,关中平原的沃野之源;“通渭”又是通往古秦州之地的“咽喉”之道。而秦州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廊”。碧玉关(通渭的碧玉镇)扼守当道,成为通渭囿于此地的“剑门关”。形成雄厚而广袤的黄土地带,有着顽强之敦性,古“丝绸之路” 的历史沧桑与人文底蕴,让这块土地自然、松弛,人易于交往,可居、可游、可品。
通渭是宜人的。古属于天水郡,虽是“丘陵沟壑”之形,但绵延的北山,犹如卧龙,阻挡北来之寒气,小城有依偎山下之温馨,缓缓的牛谷河,让县城湿润而甘甜;素有“陇上神泉”的温泉,吸引南来北往游客,称其为“养生之泉”。通渭在“陇右”地理的位置上,仿佛是一个勇士,一头挑着美轮美奂的、有着“东方雕塑馆”美称的麦积山石窟,一头挑着世界绝伦的、有着“佛教艺术之地”盛誉的敦煌莫高窟。如今“宝兰高铁”,改写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穿越碧玉关,不到两时,通渭人跨越“八百里秦川”。一夜之间,走向了“人烟阜盛”的“东南形胜”之地,去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北上就能品味塞外江南的“长河落日圆”的空旷与神奇!通渭,这个属于“董志塬”边上的县城,有着边塞诗的粗犷、有着田园诗的恬静,农耕文化的厚重与现代文明的交汇,让你感受到“田园风光”的旖旎与纯情!四季分明,天蓝水静,静观山势,乐在其中。
通渭是耕读的。崇尚“耕读”立家的儒文化,守着黄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生生不息。冬麦、春麦、谷子、糜子、莜麦、燕麦、玉米、高粱、甜荞、苦荞、洋芋、胡麻、豌豆、黄豆、绿豆、扁豆……在通渭五谷杂粮,千秋各尽,而因此演绎的饮食,香气四溢;“罐罐茶”是待客的最为常见的,客人一走进院子里,主人就架起“电炉子”,再烙上一碟卷着“绿豆”的油馍,一边熬着茶,一边谝着闲,说古道今,不着边际;茶具刚收拾,做好的“臊子面”端到炕桌上,用“面”表达对客人的“长寿”!不喝茶的,就给他一碗“荷包蛋”,图个团圆;炒一盘西红柿鸡蛋、一碟洋芋丝、一碗豆豆菜、一碗粉条,烧上一个“菠菜汤”,就是“四菜一汤”,吃上心里踏踏实实,主客心满意足;苦读书的虔诚和耕地一样。东汉时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朝工部尚书赵荣,开封府知府的王瓒,再从饱读诗书的四川威远知县李南晖,到巴蜀名臣的四川布政使牛树梅;获得“地理学诺贝尔奖”的姚檀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尚永丰,获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的杨子恒都是从这里走出的!黄土的“厚实”彰显人性的“厚道”,走着平实而敢为人先的平凡之路。
通渭是厚重的。与“大地湾文化”的秦安,一衣带水,考古者验证的通渭温家园出土的新石器,与此地是互为一体。蕴含绵延而古老的通渭就成了民俗文化的沃野之地:被评为国家非遗的通渭小曲,听起来如泣如诉,牵肠挂肚;苍凉中有着豪放,悲伤里透着婉约;唱腔悠长,音调铿锵;而回望通渭人曾经“闯关东、走西口”的艰辛与不屈;而更能唤起游子深藏于心底的绵绵乡情。古文化的音调、音腔,加上现代音乐的装饰与点缀,通渭小曲,成为一道乡村文化传承的风情线;特别是一年四季的“庙会”“社戏”,成为四邻八乡的游客们“赶场”的一个夙愿!回头观看通渭的“皮影戏”又成为通渭文化的一个品牌。制作简单、演出规模小,演员规格不高,是适宜于农家小院的“艺术天地”;内容通俗、滑稽、有趣,而富有哲理,上演天文,下演地理,民间小调,邻里之事,皆可成腔。
通渭是红色的。站在文庙街小学的《七律·长征》诗碑前,我们仿佛听到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乡音朗读着,他在这里创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回荡在通渭的上空;榜罗镇小学门前的打麦场上的核桃樹,郁郁葱葱,长得遮天蔽日,而让通渭彪炳史册的是“榜罗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一个关于将“陕甘根据地”作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落脚点的重大决议在这里形成。“华家岭阻击战”“当家堡战斗”“西堡子战斗”“喇嘛墩战斗”“曹家岘战斗”等地的枪声传遍陇右之地,为“会宁会师”竖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在这里还有“红军饮马池”,朱德的“晒衣石”……
通渭是“墨香”的。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来通渭之客,“淘”一张上等的书画作品,不枉来通一游,其实“淘”的是一份心情,“淘”的一种境界,更“淘”的是一种文化。“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幅字、画就是一份人情、友情、亲情;而每年一届的“国际旅游书画艺术节”更是让通渭浸润着翰墨之香,“悦心国际书画城”隔三差五,就举办“书画展”“书画论坛”“书画交流”,以书交友,以画会朋,书画生存。书画,在通渭是让人放不下的一桩“心事”;桌上放一墨砚台,挂起两三支毛笔,摆放一两本字帖:“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老少皆宜,男女都行,你放下笔来,我就拿起;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中国书画名流,如数家珍;书画培训更是雨后春笋;书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乐趣,也成为大家泼墨抒情的载体,也成为人们放归心灵疲倦的乐园。客厅、卧室挂上一两副书画,眼睛有了内容,有了境界,心中没有杂念;“横、折、弯、钩、撇……”这何止是“字”,这就是一个蕴涵人生哲理的“书画”人生!书画让通渭人有了一份温馨,有了一份寄托。
走进通渭,感受农耕文化的原始诗意!印象通渭,让你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而更让你难忘的是通渭人那种厚道的人情世故与返璞归真。
3067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