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中心城区排水泵站改造实践
2022-03-19郑立南
生 骏,胡 兰,郑立南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0 引言
排水泵站是市政排水系统的重要节点设施,是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泵站如果建设运行不佳,由于臭味、外观等原因,也会造成一定的“邻避”效应。在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较高,人员设施较为密集,该种情况更为突出[1-3]。如何在泵站改造中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变邻避效应为邻聚效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两座泵站(雨水泵站、污水泵站各1 座)的改造实践为例,分享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改造目标的泵站改造经验,供类似工程参考。
1 雨水泵站的改造实践
1.1 泵站概况
某分流制系统雨水泵站,服务面积约1.88 km2,P=3。泵站内设有雨水潜轴流6 台,单机流量2.80 m3/s,总排水能力16.8 m3/s ,雨水经泵站提升后排入黄浦江。此外,泵站设有一座容量约5500 m3的调蓄池,调蓄池内的水在旱季泵送入附近污水管网。泵站主体与调蓄池合建于地下。
泵站位于黄埔江与卢浦大桥交汇处,总占地面积约5000 m2。泵站围墙南侧为滨江步道,北侧为格乐利雅婚礼艺术中心,东侧为婚庆礼堂,西侧约10 m外为公共篮球场,泵站位置如图1 所示。
图1 雨水泵站平面位置图
1.2 改造需求
泵站改造创新性地提出在保证泵站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将封闭的市政公共设施打造成开放共享的活力空间,实现角色转变。泵站改造后成为一座市民能够自由出入、愿意驻足逗留的泵站公园,黄埔江畔一处有水文化特色的“网红打卡点”。
1.3 改造方案
在总体布局方面,为兼顾泵站运行及市民游览的需求,首先对泵站平面设施进行分析,除必要的人员出入口、通风井及设备检修吊装平台外,其余设施均改造移位至地下,尽可能将地面面积用于开放。其次,细化功能分区,将泵站平面分为开放区及设施区两类,采用花坛加局部玻璃幕墙的方式进行艺术分隔围挡,既保障人员的安全性,也不破坏整体景观的协调性。
在景观设计方面,重点是突出水的特点及趣味性。结合开放区人员游览动线,以自然界水的生命之旅为主题,通过水滴造型喷泉、旱溪、云朵雕塑,再现自然界落雨—曲水—蒸腾的三步曲,形成景观视线通廊;结合艺术围挡及地面人员进出口的玻璃幕墙,采用贴纸、印刻、激光投影等方式,展现市政排水系统相关知识及水处理设备构造;结合雨水花园、生态树池、植草沟等的设置,展示泵站海绵城市建设的原理及成效,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可用于喷泉用水及绿化浇洒[4]。
在游览体验方面,除结合景观设置人员休憩设施外,重点是进一步做好泵站除臭工作,从嗅觉上保障市民体验观感。将原先敞开的格栅除污机加罩封闭,泵站内部设置独立的臭气收集管道系统及处理系统,将臭气全收集、全处理后有组织排放。在臭气处理工艺上,选择“离子+ 紫外+ 化学洗涤+ 滤料吸附”的组合工艺,在保证除臭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杀灭排放气体中的细菌,保障游览人员健康。在地面上臭气可能的散逸点设置气体监测装置,监控臭气浓度,一旦超标即刻反馈采取应急措施。同时,结合景观,选择一定的芳香性花卉植物,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感官愉悦性。
改造完成后的整体效果及出入口局部效果如图2 及图3 所示。
图2 泵站公园整体效果示意图
图3 泵站公园出入口节点效果图
2 污水泵站的改造实践
2.1 泵站概况
某分流制系统污水泵站,设有污水泵10 台,9 用1 备,单泵流量为1.15 m3/s,设计总输送能力10.35 m3/s。泵站东侧为俞泾浦、粤秀路,西侧、北侧被居住楼盘(象屿—大宁悦府)包围,南侧为中环路。泵站位置如图4 所示。
图4 污水泵站平面位置图
泵站建设初期未设置除臭设施,后经两次除臭改造。第一次改造增加了一套规模8000 m3/h 的除臭设备(1#),采用光离子法(光触媒)+植物液喷淋+活性炭吸附工艺,对泵站集水井区域、顶部高位井两处进行臭气收集处理。第二次改造在地面集水井上加建钢膜结构房,平面尺寸为11.8 m×11.8 m,高度约为5 m;新增除臭设备(2#),风量规模8000 m3/h,采用光离子法(光触媒)+植物液喷淋+活性炭吸附+曝气池吸收工艺,对设备1# 尾气、泵房内和钢膜结构房内三处臭气收集处理。另新增规模4200 m3/h的新风设备,向钢膜结构房内补充新风。
2.2 改造需求
泵站始建于2007年,建成后稳定运行。后继泵站附近陆续建成一些新的建筑,包括与泵站距离较近的高档居住小区,泵站与周边建筑风格不一,带来的感观体验不佳。同时,泵站虽加装了除臭设施,但仍能闻到臭味,周边居民反响,多次对泵站进行投诉,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对泵站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强泵站除臭效果,并使得泵站建筑风格与周边协调,为周边居民创造更加良好的居住环境,消除居民投诉。
2.3 改造方案
泵站改造方案主要从提升周边居民嗅觉、视觉感官度两方面着手,重点在加强除臭效果及提升泵站建筑景观。
除臭设计上经分析研判,现有除臭设施存在处理风量不足、钢膜结构房内臭气长期正压扩散;除臭系统管路设置不合理,多处臭气源臭气未有效收集;格栅除污机未局部密封,臭气扩散外逸,除臭收集风量增大等问题,最终导致除臭效果不佳,泵站周围有明显臭味。针对上述问题,一是新增除臭设备,满足除臭风量需求;二是对收集系统进行梳理调整,使各臭气源臭气得到有效收集;三是将钢膜结构房分隔为格栅机罩与格栅操作间,对格栅机罩进行除臭、对格栅操作间进行换气。三管齐下,最终使得臭气消除,达到上海市《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1025—2016)的要求。
建筑设计上在尽可能尊重原有建筑形态和体量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造和适当的外加装饰,使整个泵站焕然一新,展现清新、自然、绿色的泵站园区效果,并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和谐。具体包括在现状泵房起吊装置上增加穿孔装饰板并调整外饰涂料。泵房正面入口处外饰涂料修改为白色。增加一道景墙中外窗增加铝板窗套,部分窗套中增设立面绿化。另对泵站相关建筑,如变配电间、围墙等做相应改造,以求建筑风格统一协调。改造后的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改造后实景图
3 结语
(1)中心城区的泵站改造不应仅仅局限在满足本身市政排水设施功能,而应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设计实施相应工程改造内容。
(2)针对不同功能类型的泵站,可设定不同的提升获得感改造目标。雨水泵站运行时间有限,可结合周边地块需求及泵站实际情况,将封闭的市政设施改造成开放共享的泵站公园,还地于民。而污水泵站一般需全年每天24 h 运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危险性(例如臭气、腐蚀等)[5],可不考虑开放,但应从提升周边居民嗅觉、视觉感官度着手,尽可能消除泵站的邻避效应。
(3)泵站改造完成后,从运行管理角度,也应增加相应的运维措施及经费,使得改造效果能长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