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保障促振兴
2022-03-19盛素芬 韩惊涛 孔卫东
盛素芬 韩惊涛 孔卫东
电视室、麻将室、棋牌室、乒乓球室、阅览室、厨房、餐厅,以及电视、冰箱、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龙王庄镇赵家五堤头村日间照料中心,已入住12位农村特困老人。“衣食有人照料,聊天、打牌也不愁找不到人,这过得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打牌、看电视,笑声不断。这是河南省濮阳市创新推行特殊困难群众照护模式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濮阳市有3个脱贫县。其中,有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1个原省级贫困县,共有638个脱贫村、31.6万脱贫人口。目前,全市“三类监测对象”有8494户28182人。
近年来,濮阳市聚焦特殊困难群众,把兜底保障作为底线任务,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县为试点,着力创新探索推行“邻里照护、日间照料、居村联养、集中托养”四种模式,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对老弱病残弱势群体进行有效保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群众的广泛认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兜底保障。
“邻里照护”,倡导亲情关爱
针对重度精神、智力和肢体残疾人的差别化需求,以家庭为单位,安排其亲属或邻居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每月发放300元生活补助金。脱贫重度残疾人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作为生活费,由“照护服务人”管理使用。县级残联为其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配备必要的辅具和生活用品。加强对照护人的监管,从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中聘请70名“监督员”,每月开展2次以上回访,对不称职的“照护服务人”随时调整。目前,已累计为17~59周岁符合无配偶无子女照护等条件的520名原建档立卡重度精神、智力、肢体残疾人发放“邻里照护”补贴资金532万元。范县高码头镇葛口村村民葛保生照护患有智力残疾的大嫂和3个孩子10余年,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自从享受到“邻里照护”政策以后,他们家每月能多领600元,再靠着种地、打工、公益岗位的收入,葛保生不仅脱了贫,现在还走上了致富路,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日间照料”,腾出时间增收
为解决重度残疾人因家人务工白天难以得到生活照料的难题,范县整合利用老村室、老卫生室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村级“日间照料中心”。通过“集中就餐、提供午休、晚上回自家居住”等方式,对重度残疾人进行日间托管。“日间照料中心”采取“政府财政投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社会捐助筹一点、孝善敬老基金拿一点”等筹资方式,保障其正常运转。这种方式既减轻了家人供养负担,让他们腾出更多精力就业创业,也让重度残疾人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目前,享受日间照料模式的老年人已有1500余人。“我们这儿的伙食是按照每天12元的标准提供的,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范县龙王庄镇赵家五堤头村“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赵福贵说,这12元由个人缴纳5元、镇政府补贴5元、村集体经济和爱心人士捐款补助2元,不仅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还能调动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积极性,避免“养懒汉”现象的发生。
“居村联养”,互帮互助取暖
范县濮城镇后三里店村村民董福顺说:“我从穷家破院搬到新房新院,来到这儿以后几个人跳舞、拉家常,天天很高兴。这里一共8户,8个老人都在一起挺好的,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在这儿住着比在家能强百倍。”濮阳市对独自居住、不愿到乡镇养老院的特殊困难群众,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自愿、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社会救助、危房改造等政策资金,将特殊困难群众宅基地进行置换,在村内集中建房,做到了“四有四通”,即有厨房、有卫生间、有卧室、有客厅,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等,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全面提升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入住5户以上的联养点由乡镇配备公益岗住,为入住人员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务,实现了脱贫群众“拎包入住、守望互助、安度晚年”的美好目标。不仅如此,濮阳市还积极探索解决“居村联养”老人增加收入的途径,切实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在“居村联养点”引入藤条编织、蔬菜分拣、手工制作等简单易上手的基础产业项目,让独居困难老年人实现生活互助、工作互帮、设施共享、老有所为,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杨集乡刘辛店村的独居困难老年人刘洪合,每天能挣到四五十元,可高兴了。他说:“在这儿住着,不仅有人说话、聊天,还能挣到零花钱。俺觉得俺是最幸福的人,还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啊!”目前,共建设运行“居村联养点”42个,入住840人,实现了“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集中居住人员在生活上相互独立,在思想上解除了故土难离之忧,在精神上能够相互交流慰藉,保证了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改變,形成了独特的“家门口养老、邻里助养、医养融合”的模式。集中居住人员通过特殊的“朋友圈”进行交流互助,消除了内心孤独,平复了精神焦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增强了他们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同时也推动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了乡村文明的新气象。
“集中托养”,兜牢民生底线
对特殊困难群体集中到“县托养服务中心”,实行兜底“集中托养”。筹资2880万元,建成“县级重度特困人员托养中心”和“重度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重度特困人员托养中心”重点对肢体残疾人进行集中托养,设有餐厅、医疗室、多功能室等,平均每人每年生活费用及护理补贴费用为3.2万元。在“重度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配备专业医师,为精神残疾人提供疾病治疗、康复训练等服务,每人每年享受生活费用及护理补贴3.35万元。目前,两个托养中心已托养600余人次。同时,高标准打造乡镇敬老院,在托养中心居住的特困供养人员通过疗养康复后,根据本人意愿可转到“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着力打通无近亲属照料困难群体的居住、生活、就医“最后一公里”,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幸福一群人”的目标。胡洪亮是范县颜村铺乡胡王庄村的一名独居老人,双腿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他被接到“德润重度特困人员托养中心”后,同其他43名无人照顾的失能特困人员一起生活,组建了新的大家庭。他激动地说:“我家只有我一个人了,走不了、动不了,给我钱都花不出去。在这儿吃喝穿戴、看病洗澡都有人管,我终于有了一个满意的家。”
144150118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