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能力的实践分析
2022-03-19刘钰婷
刘钰婷
我们研究不同博物馆中的文物,不仅是为了知晓我们究竟从何而来,更是为了清楚未来我们应向何处去。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回归”现象的不断升温,国民也逐渐意识到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文化传播能力对于“文化缺失”的重要性[ 1 ]。
对于博物馆而言,馆藏文物的文化传播能力以及文化传播效果,与文化传播者的文化价值观有着直接关系。若想要文化传播具有更大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不仅需要具备十分深厚的文化气息与文化内涵,同时还要重视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文化传播能力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逐渐发展出的文化内涵信息导向,更是一种受众审美与文化沟通的媒介。
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
从社会文化属性来看,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社会性与文化性的沟通教育场所,因此其馆藏文物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具有知识性与精神性的社会功能。而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文化传播中的最重要的核心构成部分则是借助自身的文化底蕴,通过向外部传播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自身的文化内涵。
由此可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博物馆馆藏文物实际上更像是一种见证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代码”[ 2 ]。现代人通过研究探索了解每一件馆藏文物背后所蕴藏的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这便构成了文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媒介。在这一功能媒介上,人类的思维与社会模式都可以在突破时空与空间限制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文化传播的快速发展。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更像是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不同的社会文化信息让现代人能够在物质基础上了解到更多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
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与基本特征。在这样的过程中,受众者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
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展示过程中,游览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以及社会发展形式。这个过程便实现了文化传播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功能。
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传递文化信息,构建历史文化内涵
博物馆馆藏文物能够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内感受到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博物馆馆藏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与历史背景,而通过历史文物这一物质基础,则能更直观地将这些精神文明呈现在受众眼前。受众在与文物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实现了精神文明的跨时空“对话”[ 3 ]。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历史文明内涵也更容易被受众接纳,并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实现文物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文化传播过程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信息传递,而是历史文化内涵的多元化传承。从这一角度来看,博物馆馆藏文物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经典的文化标志,从第一印象的文化信息逐渐引领受众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以此实现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影响受众文化体验
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影响受众者的文化思想与文化舆论导向[ 4 ]。例如:当受众参观到青铜器时会直接联想到中国周礼与饮食文化等相关信息,这会直接影响到了受众者对于该文化内容的印象和感受。而受众在观看过程中,若参观的是曾侯乙编钟,则会直接联想到礼乐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体验。不同的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能够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于文化的体验,这也就说明在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主导受众的文化思想,同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提升受众文化审美层次与文化情感
不同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其自身的文化气质与文化情感截然不同,而这样的文化气质也会直接影响到受众自身的文化审美与文化情感。不同的文物所传递出的文化底蕴,能够在最直观的层面上激发出受众的情感。在诸多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历史文化情感永远都是一个高层次、高质量的主题,其中不仅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同时更将这种情感内涵与博物馆馆藏文物相互结合,从而实现良好的历史文化效果,而这样的文化传播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受众自身文化审美能力的发展。
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困境
博物馆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对于博物馆而言,是最基础性的博物馆日常工作之一,但在长期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产生影响。而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部分局限性,也不利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网络虚拟扩展”发展[ 5 ]。
实体展览方式
实体展览方式,是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最明显的局限性之一。传统的博物馆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始终无法脱离“实体”这一载体,所以其陈列展览形式也始终都是在实体展厅展出,辅以工作人员的专业讲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发展节奏逐步加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常生活与工作节奏逐渐加快,也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娱乐机会日益减少[ 6 ]。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很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到博物馆欣赏馆藏文物陈列展品。由此可见,传统的展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展览内容固定
悠悠历史,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虽然我国的各大博物馆中都拥有许多珍稀馆藏,但在展馆布置中普遍具有较为固定的陈列展览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较为固定的现象。很多具有历史高度代表性的珍贵文物无法实现长期展览或定期展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对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观看热情。因此,若想要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便需要找到具有“即时性”的方法让人们重新找回以往的参观热情。
缺乏互动体验
在传统的博物馆馆藏文物陈列展览过程中,观众在观赏文物时始终都保持较低的互动体验。由于大部分观众没有参观经验,因此传统博物馆也只能够以“安全距离”让观众进行参观,传统的参观形式無法通过“网络虚拟扩展”技术得以实现,缺乏近距离的互动体验感受。但当参观者长时间无法与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形成互动体验时,便会与文物产生疏远感,会失去进一步了解的兴趣,逐渐产生感观上的“文物缺失”印象[ 7 ]。而“网络虚拟扩展”技术的出现则能够让参观者在某种意义上与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进行自由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带来的“文化遗憾”,让博物馆迎来全新的发展道路。
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实践分析
解决实体限制问题
通过“VR”或“3D”技术实现博物馆馆藏文物传播网络虚拟扩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实体局限性问题。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能够随时欣赏到更多博物馆展品,而不再仅限于固定展出的文物,这样的“网络虚拟扩展”方式也能让人将“线上参观”作为一种高节奏、高压力下的精神调剂品,从而让国民不再因为实体限制问题而失去自身的精神文化追求[ 8 ]。
随着“网络虚拟扩展”的成熟发展,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的展览从线下实体展览逐渐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固定场所进行展览时,主要是借助图片和文物实体进行展示,而线上则是借助虚拟平台进行展览。
网站、微信等平臺将博物馆陈列的文物通过虚拟平台展示出来,这样公众在参观浏览中,就不会受制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馆藏文物。借助“网络虚拟扩展”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打破博物馆文物传播和发扬在地域上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文物的价值与魅力。
在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文物制成简单的平面图片上传到平台,工作人员还要将文物真实性展现出来,从多个角度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整理,最终借助技术手段,使其完美、立体地呈现在公众眼前。
公众在欣赏图片和视频的过程中,拉近与文物的距离,观赏性大增,带给公众的视觉冲击难以言表,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进行参观时,都会被文物所承载的故事所深深震撼,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社会对文物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也会逐步增强。
丰富展现形式
在互联网视域下,博物馆馆藏文物借助“网络虚拟扩展”技术,丰富文物保护内容,社会影响逐渐提升,而这些工作的完成仅仅实现了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9 ]。而博物馆馆藏文物要想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则应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和文化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博物馆馆藏文物经济价值的展现,借助“网络虚拟扩展”使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中蕴含的精神得以弘扬。
在博物馆馆藏文物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认识到博物馆馆藏文物是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将新媒体的理念融入进来,激活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新媒体经济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有效融合。
加强观众参与体验感
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创产品的文化传播不仅可以在博物馆进行,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在虚拟平台上进行推广销售。对于博物馆馆藏文物来说,文物的模型无论从纪念角度还是从文化属性上,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工作人员可以借助3D技术,实现实物复刻还原与呈现。博物馆馆藏文物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从质地和色泽上都逐渐腐化,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大部分博物馆不容许线下参观者近距离接触馆藏文物,使参观者的体验感大大降低。而借助文化创意产品的制作,公众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对这些3D技术文物进行近距离观赏与感受,在和“文物”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受,同时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认识也能够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体发展路线上更偏向于快速发展经济,这就造成了现代社会一定程度的“文化思想缺失”现象。但随着近年来,国民文化精神需求逐渐上升,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生产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意识到了文化回归的重要性,这便为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因此,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应充分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找到博物馆馆藏文物文化传播合适的发展方向,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添柴助力。
参考文献
[1]项李,谷悦.新媒体视阈下南京竺派越剧博物馆品牌形象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J].四川戏剧,2021(12):111-114.
[2]焦博.全景技术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探究——以巩义市博物馆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1(20):43-45.
[3]刘宏超,包佳良,侯晓萱.博物馆文创品牌与传播生态的建设与发展——基于北京文博交流馆的探讨[J].北京文化创意,2021(05):86-96.
[4]张志鑫,罗艳.“博物馆+文创”发展及趋势研究——基于博物馆公众号文创的内容分析[J].采写编,2021(09):173-176.
[5]刘洁菲.虚实交融的文化传播路径探析——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宝耀中华”项目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7):70-73.
[6]邓素媛.探寻档案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瑶族档案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书评[J/ OL].山西档案,1-11[2022-01-21].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14.1162.g2.20210825.1418.002.html.
[7]孙丽娟.展览合作“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馆际合作办展模式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7):155-157.
[8]马海燕.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的创新性路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6):127-129.
[9]杨智杰.基于文物“活起来”文创产品设计的问题对策与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3(25):16-17.
225050170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