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独立思考,方能去伪存真
2022-03-19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种影响。
请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论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积累下许许多多的知识、经验、公式、定律……它们会借助古人之口、权威之言以及书本记载等形式留传下来,泽被后世,哺育后代。但是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和今天时代的发展,这些前人留下的经典却未必都能适应今天的环境和形势,甚至已变成谬误。所以,我们在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时候就必须有一种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孟子就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都说明“书”和“师”不可尽信、不可盲从的道理。
但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绝非全盘否定,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对前人的文化遗产和权威观点辨伪去妄,去伪存真。如此才能保证我们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因此,写这篇作文首先要体现出思辨性。对待我们的审视对象,要注意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切忌观点偏颇。二是一定要有充足的论据——事实或道理,以此揭示“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中的真伪优劣,使人信服。三是要讲究语言表达的分寸感,注意语言的温和得体,不宜过激,体现出对待权威、前辈、先学的尊重。
佳作展示一
多讀多思,方能去伪存真
◎祁泰霖
越是热爱读书的人,越不会迷信书本,这似乎已成为一条定律;反倒是那些一生读不了几本书的人会将自己看到的只言片语当作人生信条,奉为金科玉律——因为多读、多思、多实践、多推敲,我们自然才能够辨伪去妄,激浊扬清,去伪存真。
任何书本上的东西,哪怕皆为真理,那也只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未必就能成为今天和未来的圭臬。这一点,“亚圣”孟子看得比谁都清楚,他留下的那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至今仍是对天下读书人鸣响的一计警钟,而且越是卓越的大家,就越不会提倡自己的后学、门徒迷信自己的学说,而是要求他们敢于突破和超越前人。如此,才会有学术的进步。
而作为晚辈、后学,则更应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也正是有了这股勇气,近2000年后的伽利略勇敢地挑战起亚里士多德这位“至圣先师”的权威和学说,认为月球表面并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又以实验证明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会同时着地,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任何关系。我相信,亚里士多德在天之灵一定不会因此尴尬,反而会因此欣慰。因为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看到自己的错误得以被纠正,他会如释重负。
如果我们只是“尽信书”,世界就会一直停留在远古时代,科学就没有进步,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成果、新生活方式,都会与我们绝缘。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从事的是全新的事业,根本没有一本以不变应万变的“百科全书”供我们寻觅良策,包打天下。虽然我们可以从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中获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战略”精髓,但制定具体“战术”,还得靠我们自己。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有思想”就是不迷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萧规曹随。正是思想,让这个世界得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也让中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请注意,不“尽信书”,绝非让我们少读书,反而要求我们读更多的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大开眼界,明辨是非;只有多读书,才能厚积薄发,完善自己;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我们的思想与书本上的知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这智慧的火花照亮我们的前程。
【江苏省盐城中学,指导老师:王淦生】
点评
作者以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伽利略的经典事例为论据,阐述了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的著名学说被伽利略否定这则材料的运用,非但无损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形象,反让作文更意味深长。
作文后半部分内容切入到了当今中国的建设事业,使论述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富有时代气息。
佳作展示二
超越前辈,才是最好的继承
◎陈欣悦
牛顿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他离世百年之后,另一颗巨星冉冉升起,那就是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既是对牛顿成就的发展,也是对牛顿学说的挑战。面对这位已逝的前辈,爱因斯坦不由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谢谢你,牛顿!对不起,牛顿!”
此言听起来十分动情却满含哲理。爱因斯坦之所以要“谢谢”牛顿,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所站立的高度,是因为有牛顿宽厚肩膀的支撑;之所以感到“对不起”牛顿,是因为自己的理论是对牛顿学说的突破,自己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进而超越了他的高度。
牛顿、爱因斯坦这两位隔世的科学家并无直接的师徒之缘,但在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他们二人均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科学发展壮丽的画卷中,总是闪耀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壮美景象;总会有一代代后来者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乃至发展前人的学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一颗颗新星升起,对爱因斯坦以及爱因斯坦的后继者说上一声“对不起”。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曾对他的学生说过的一句话特别发人深省——“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者,继承也,这是学术、事业发展的条件;而“似”者,便是迷信,是盲从,是不思进取,最终只有“死”路一条。寥寥八字,浓缩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至为深刻的道理。这句话对于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警策之语。
放眼各行各业,追慕名人、崇拜大师的“积极进取”者不乏其人,可往往是趋同有余,求异不足。一旦倾慕上某位大师,便是全盘“师”化,一切唯大师马首是瞻。在这些人心目中,名师便是真理的风向标,是高不可攀的偶像,自己只能踏着他们的足迹亦步亦趋。这样的“继承”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就如同白石老人告诫的“似我者死”。
永远牢记住这一点:传承不是目的,超越才有出路;复兴不是复制,创新才能发展。我们就像一棵大树,传统是土地,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而天空,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指导老师:王淦生】
点评
作者由爱因斯坦超越牛顿时的特殊而复杂的情感谈起,引出对“对待历史巨人该持的态度”这一问题的分析,深刻阐述了“后浪”不必迷信“前浪”,而且必须超越“前浪”的道理。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注意正反结合、对比论证,列举了古今中外社会上、文化界各种迷信权威、不敢超越前人的畏缩心理,深入探讨了此类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后果,有深度,有新意。此外,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老到,与作文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很有感染力。
118450051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