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体验模式在食品雕刻技能竞赛训练运用初探
2022-03-19刘远东
刘远东
笔者从事食品雕刻专业的教学,有着十几年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的经历。早期笔者采用传统的训练方式:教师教学生做,以填鸭式训练方式为主。从短期效果看,学生上手快。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生只是“机械地会做”,无法深刻理解技能竞赛内涵,不具备进一步自主提升的能力条件。同时,训练又是一个长期枯燥的过程,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厌烦情绪,教师教得吃力,学生练得累,效果还不一定好。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总结近几年技能竞赛训练的经验,认为任务体验式训练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探索,不断地体验、感悟,能动地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跨越式发展,将来成为食品雕刻行业的佼佼者、工艺师乃至工匠。
一、任务体验模式的教学理念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包括感觉、想象、思维、注意力、记忆等直接与学习有关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情绪、情感、兴趣、自我克制等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积极的状态,就能对学习充满浓厚兴趣,主动探求知识;若处在消极状态,则会对学习缺乏兴趣,被动地学习,其结果不言而喻。因此笔者着力进行任务体验模式的教学的探究。
参加技能竞赛训练的学生,处在感觉最灵敏、思维最活跃、想象最丰富的青春期,他们风华正茂,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笔者认为,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食品雕刻训练中,体会各种雕刻技艺的巧夺天工,感受各式食品雕刻作品的艺术美,更容易激发他们学习食品雕刻的决心和动力,这便是体验式训练的模式。
体验不同于经验,经验是人类及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积累和反应。体验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的心理感应,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将体验融入训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在比赛训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将已有的经验、感情和认识与新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内化,并生成新的生活经验和技能,在原有的感情和认识上生成新的体验,是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的升华。
任务体验模式应体现任务性和体验性,任务性要和训练任务联系在一起,体验性要和学习、训练的体验紧密相关。任务体验式训练需要把握好感情性,一个学习体验应根据训练情境、实施流程和步骤,由教练设计出紧贴比赛任务的训练单元,然后把握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活动。训练内容要满足作品与技能运用的需求,知识要靠教师引导,技能则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实践。
二、拟定训练目标与计划的原则
在每次技能竞赛项目确定之后,专业组教师通过讨论、推荐,选定参加食品雕刻的学生,组成一个“食品雕刻技能竞赛训练班”,作为训练班的专职训练指导教师,笔者通过分析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等,进一步分析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并引导学生参加讨论、制定出本次食品雕刻比赛的训练目标任务计划。在拟定目标计划时,应当注意几个原则。
(一)可执行性原则
在拟定训练目标计划的时候,作为导师一定要首先了解学生能力的强弱,发展潜力有多大,让学生更能确切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长处和短处,爱好和能力。同时,让学生共同讨论,参与拟定目标计划,这样在训练中,学生执行计划就更自觉,追求的目标更易实现。
(二)阶段性原则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不能求之过急。计划的每一阶段都要时间设定和相应的目标任务设定。这样才能在训练过程中设立明确的路线图。
(三)可控性原则
训练班学生要民主选出自主治理的机构,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确保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
(四)灵活性原则
任何一项目标计划,无论原来考虑多么充分,预设多么合理,在执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态的变换,都会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因此,在制定目标计划的时候,就要有弹性的安排,要有机动的时间,要多备多套材料,要有备用的校外实训基地等。
三、启动任务体验模式进行食品雕刻训练
(一)项目启动,创建情景训练任务
在食品雕刻技能集中训练之前,导师要事先创建情景训练的内容,收集相关任务信息。食品雕刻训练是以一定内容为任务对象。这些内容应是学生曾经在生活中接触过、经历过、体验过的,一般包括:基本功、规定品种、自选品种以及理论知识。
為了顺利进行任务体验式的训练,导师要事先整理、收集、制作尽可能多的资料,一般包含实物资料、摄影资料、录像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其中,实物资料指的是食品雕刻的作品实物,往年参加技能比赛的作品、证书、奖状等。摄影资料指的是精美的食品雕刻图片、雕刻现场图片、比赛现场图片。录像资料指的是各种食品雕刻技艺的雕刻过程录像,某次食品雕刻比赛的过程录像。多媒体课件指的是雕刻的难点和要点,导师可以事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分解剖析。对于一些有所创新的构思,导师可以自己动手雕刻制作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食品雕刻作品,并录制成视频。
(二)创设食品雕刻训练的体验环境
环境设置要围绕整个训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噪声、温度、气候、空气等)和社会环境(交往的人际关系等)。自然环境一般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其身体和情绪。声、光、色、温度和湿度在不适的环境,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及情绪烦躁。社会环境中,人的走动以及父母、同学、师生等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容易增加思想压力,引起焦虑。
因此,在创设训练场地时,需要在满足必要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采取能动的措施,改变不利的环境,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一般来说,训练场地是导师与学生惯常化教学与训练行为的基地。通过优化场地的设计,能更好把学生带入到训练体验情境中。场地的创设包括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视听设备、实物模型、互联网wifi以及相关图片资料),还有环境的布置。
学生在相应环境进行观察学习,并获得直观体验。在此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加上相对完整而真实的情景任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在合适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做一体的雕刻训练
通过前期的情景任务,大量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由学生内在的融会贯通并付诸实践,从中获得成效和美好的情感体验而逐步形成。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喜好,重新整合训练进程。例如,可以把花卉雕刻先进行训练,而把主体雕工复杂的鸟、兽、人物等延后,调整或揉合后面学生喜闻乐见的部分。
德国学者泰默被格式理论中明确指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容易理解、协调的整体。学生在进行学习训练时,被感知的每一个部分形成各自独立的视觉元素。学生在任务体验教学模式下,能留下深刻的视觉认识,他们彼此有某种形式的并联。我们先看到组成这个构图的整体的各个局部,才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因此,作品应逐步击破,从局部到整体。同时,在训练中,让学生大脑能洞察研究对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并让想法变得可见,通过挖掘出大脑的内在世界,给予作品一个确实的形态,也就是把想法刻画出来,让“思想”可见。
在食品雕刻的训练中,导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先以绘画形式表现,然后再把具体的物体做出来。这样可以直观地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然后根据画面或实物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刻出较为满意的作品。
(四)开展食品雕刻作品鉴赏及组织比赛
雕刻作品的欣赏环节,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并生成新的生活经验和技能。这是在原有的感情和认识上生成新的体验,是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的升华。
进行“食雕作品鉴赏”。学生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可自行进行挖掘,包括作品的雕刻方法、雕刻食材的选取和搭配、作品的造型艺术等。既讲出成功经验,也总结失败教训,甚至可以在某一问题上,让两部分学生进行辩论,学生在争辩中交锋,在碰撞中走向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认同。
笔者曾组织学生进行作品鉴赏,主题定为:成长。规定展品是任务训练期间的成果,并可配合一些图片,相片或文字说明。学生看到从粗陋到精美的作品,便能在食品雕刻上进一步收获自我反思和技艺提升。
应用任务体验模式训练比赛选手,在正式比赛之前要组织模拟比赛,模拟比赛可以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为指定项目比赛,第二轮为自选项目比赛。为体现公平、公正,我们聘请有关专家当评委,台上选手比赛,台下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拉拉队员。比赛台上的选手受到激励,熟练操着刻刀在食品材料上游走自如,同时也感染着台下的学生,他们会向技艺高超的学生学习,更加努力地投身食品雕刻的学习中。
近年来,笔者带队参加食品雕刻项目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历年参赛均有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奖项。其中2010年指导的林建学同学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烹饪技能果蔬雕比赛中更是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实践证明,采取任务体验模式,既能训练出好的选手,做出好的作品,更能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以赛促教,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循环。采取任务体验式训练模式可以有效調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探索,有体验,有感悟,能动地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跨越式地发展,将来成为食品雕刻行业的佼佼者、工艺师乃至工匠,笔者将继续研究探索并积极加以推广。
责任编辑 魏家坚
142650170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