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集群式”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3-19李智赵美玲
李智 赵美玲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大湾区商业快速发展,对商科人才的需求增多。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模式、新技术等快速变革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商科人才的复合能力要求更高了。商科教育的人才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已经成为必然。
本文阐明了中职新商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本校的教学改革——“集群式”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为例,诠释了“集群式”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介绍了其探索过程,分析了其成效。建设基于集群式的实训基地,校企协同育人,能够真正做到产教融合、人才共育。
一、中职新商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传统商科教学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不互融;二是校外实践难度大,中职生年龄偏小,不定期外出实践存在安全隐患,交通、食宿困难,管理难;三是商科专业由于专业特殊性,实践教学途径过窄,内容单一,无法实行大规模的统一实习;四是师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孤军奋战。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商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引企进校,建立“集群式”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集群式”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根据职业胜任力理论,参考《博洛尼亚进程》的人才能力标准,为应对产业发展对新商科人才的需求,针对如何精准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商科专业人才,通过引企进校建设商科实训基地群,制定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双主体”“双导师”育人,学生在基地群里真项目实操,提高专业技能,有效衔接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实现新商科各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新商科需求侧动态匹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学校与企业做到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評、培养成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双元共育(图1)。
“集群式”校内实训基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校所有的实训基地视为一个总的实训基地群,总的实训基地群下面包括了各商科专业实训基地群,如财经实训基地群、市场营销实训基地群、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群和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群。群与群之间有共性与差异性,互融互通,资源整合,共同发展;二是指企业群与商科专业群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三、“集群式”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过程1.创新“新商科”特色育人理念,完善培养方案
通过创新“新商科”特色育人理念,校企共建与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对接的课程资源,完善培养方案,解决“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不互融”的问题。
(1)改革教学模式。教室+企业课堂,企业即课堂,学生上课即上岗,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环境里“学中做、做中学”。
(2)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强化技能训练。
(3)改革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定制以经营流程为主导的项目式课程,开发对接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训教材。
(4)改革评价模式。“双师”以技能考核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5)对接企业技能标准开发课程标准。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组建有企业技术主管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召开专家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通过引入企业的岗位标准,校企研发新商科的课程标准,采用以任务和项目为导向的理论来指导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将教中学、做中学、学中做高度统一,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商科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技能考核和经营成果的业绩评定,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学生所学符合岗位标准。
2.引企进校,建设商科实训基地群
通过引企进校,建设商科实训基地群,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解决“校外实践难度大、中职生年龄偏小、不定期外出实践存在安全隐患、交通食宿困难、管理难”的问题。
制定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双主体双导师,让师生在这些基地群里真项目实操,提高专业技能。
立足当地,针对中职生就业面向电子商务类、贸易类、加工制造类中小微企业的现状,依托行业协会,横向并联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东莞市会计协会、东莞市跨境电商协会等社会组织,纵向串联康辉国际旅行社、广州点动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商科企业组成校企合作联盟,构建“群中群,校企协同”的合作机制。
实训基地群里有财经实训基地群、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群、市场营销基地群和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为了解决学生人数多,实训资源需求量大的问题,每个实训基地引进两到三家企业,形成“群中群”:引进鸿仁、天勤两家会计事务所、加上学生创业基地——“青苗记账中心”成立财经实训基地群;引诚瀚、华美、安塞龙等三家跨境电商公司创办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群;引聚大电商产业园的众企业、与广州点动直播基地的客户企业成立电商产业园人才孵化基地;引康辉国际旅行社、华海通讯公司、君玺服饰公司,加上本校自办的学生实训超市成立市场营销实训基地群。解决新商科人才所需的课程、师资、教材、实习等问题,建立“行企校”三位一体、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联盟各方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实现互惠互赢。
3.建设实训基地集群,实现跨专业融合
通过实训基地集群建设,跨专业融合,解决商科专业实践教学途径过窄,内容单一,无法实行大规模的统一实习,导致商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的问题。
实训基地群可以跨专业实训,内容丰富,围绕新商科的各方面技能要求都有实操的机会,能够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
集群实训基地的建成,使技能实践自带六个特性:任务来源真实性、工作环节完整性、实践项目具体性、技术技能关键性、实践应用广泛性和技能开放迁移性,实现新商科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4.建立“双导师”制,打造师资共同体
通过“双导师”制解决匹配新商科的师资问题,打造师资共同体,解决师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孤军奋战。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骨干做学校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专业更专”的双导师队伍。
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进企业参加经营实践和技能培训,参与企业的经营业务,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专业群从进驻企业聘请技术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进校园、进课堂开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学生经营管理的新技术、新理念。
四、“集群式”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成效
1.以跨专业综合实践基地大力推进新商科的建设
以“对接新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新理念,构建“对接新经济——推广新模式——应用新技术——建设新基地”的逻辑主线,用“四对接”设计思路,建设“产——学——研——训”四位一体新商科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实现学生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实现“互联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创造性地将现代学徒制办成“1+1+1”模式,第一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年在校内与聚大电商产业园、广州点动直播基地共建的电商人才孵化基地边做边学,真项目实操;第三年到企业实习,使新商科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对接和匹配商业价值链。
2.创新“四双协同”“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机制
(1)四双协同
实施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导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双轨并行”、经营推广交易与新商科行业技术技能“双转化”的“四双”协同育人。
①“双主体”共建实训基地:混合式教学、完整经营,实现“三融、三感、三利”。“三融”即融入新商科岗位基本技能、融入新商科发展技术要素、融入新商科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三感”,即学生获得体验感、真实感、成就感;“三利”,即利于教学实训资源建设、利于培养师生专业技术能力、利于师生竞赛水平提升。
②“双主体”打造“双导师”队伍: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进实训基地实践,企业派遣技术主管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结合企业岗位要求传授工作的方法和技能。
③“双轨并行”:立德树人,培养具有新商科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能财会商、诚信创新。
④“双转化”:利用企业的项目进行经营推广交易的实战,经营项目转化成教学资源、推广交易与新商科行业技术技能“双转化”。
(2)三阶递进
第一阶是基本业务能力培养: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素质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第二阶是专业转换能力培养: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素质阶段,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第三阶是综合发展能力培养:综合技能+综合知识+综合素质阶段,完成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借助实训基地群,学生通过三阶层层递进,从“职校人”到“准职业人”最终成为合格“职业人”,无缝对接企业岗位(图2)。
3.比对量才,制定新商科实训标准与体系,创新评价考核模式
对比新商科的岗位要求,制定了能力标准、评价方式以及校本资格证书认证的条件和要求。根据企业商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标,校企参与商讨、制定培训内容,所开设的课程、技能竞赛等紧密结合行业的需要,实训课程如同搭积木,构筑的专业能力条件依序叠加,最终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构建“区域化、动态化、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利用第二课堂选修课,根据东莞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地域特色产品、文化风俗等知识类的课程,如富有东莞特色的舞狮队、礼仪队,既有文化展示,也有融入商务活动的社交礼仪训练课程;创建特色课堂,以学生社团活动课为基础,如学生媒体中心的课程,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采编、摄影、视频剪辑、公众号运营完全对接新商科的新技能要求。
动态化主要体现在定期对课程内容及体系进行优化和更新;职业化主要体现在素质培养的拓展课程开发,匹配商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质和发展规律。
5.扎实建设扶贫渠道,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成果输出
利用集群实训基地开展精准扶贫,从2017-2020年连续四年,每年招收云南昭通的学生约200人,将产业技能人才需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有效结合,为云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一批新商科人才。
学校定期到广东省内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翁源送教,送去新技术新思想。并与在东莞的翁源兰花销售基地开展合作,为该基地进行宣传与销售。
6.形成新商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商科人才培养通过真实项目引领,形成“教——练——赛——产”递进式新商科育人模式,学生由“职校人”蜕变为“准职业人”,使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走出校园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以教促练”“以练促学”“以赛促能”“以产促创”。
五、结语
基于“集群式”的校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协同育人,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扩大学校的影响力,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利用实训基地为校企联盟开展各专业培训,为兄弟院校参加省技能大赛提供指导,产生了积极而又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基于“集群式”的实训基地,校企协同育人,把企业和学校作为学生培养的双主体,“双师”即学校教師和企业技术主管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共同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即课堂,上课即上岗,以真实经营项目操练,以营业额、成交业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了产教融合、人才共育。
责任编辑 何丽华
24885017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