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思考

2022-03-19何小毛何爱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职业

何小毛 何爱华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与原有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注重教师的传授不同,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更加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更加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艺术、科学、哲学等各学科知识,同时,学习各学科内容也必须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那么,在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怎么达到彰显职业特色,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紧扣课标,确定教学内容

在国家新教材还没有出版之前,应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因为只有确定了教学内容,才能选择更好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在现阶段,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对中等职业教育育人要求的课程目标还不够具体化、细化,不能很好地彰显职业教育特色,而且教学内容中容易出现过深过难或者过易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对现有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教材内容与职业精神、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就算新的教材内容确定了,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情,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也不同。再有,语文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那么,如何重构教学内容?如何让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在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把语文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二、重构内容,突出核心素养

2020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等五门课程标准陆续发布,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被职教界广泛关注。新《标准》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职业教育培养规格要由岗位胜任能力向职业核心素养转变,要重点培育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复合能力,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所用的语文教材,其编排的依据还是2008年修订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程教学大纲,到现在,前后跨度超过了10年。在这短短的10年时间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最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工智能产业几乎指数式增长对工业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职业教育范式变革正急速向我们走来,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正被职教学界所关注,“职业教育培养规格要由岗位胜任能力向职业核心素养转变,要重点培育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复合能力”,但从职教实践界来看,职业教育更多的还是关注技术技能层面的问题,文化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多被忽视,尤其是对与未来工作世界相关的人文素养、思维发展、审美能力、责任感、价值观等关注严重不足,表现在课程体系中就是对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轻视。

据2014年河北省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对中职生的具体岗位操作能力满意度最高,但对语言表达能力、准确把握国内外相关行业发展信息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健康的審美能力、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满意度最低。由此看来,中职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与真实职场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核心素养培育落地,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采用主题教学这一模式,按照“爱国与传承、知识与应用、思维与审美”这三个主题,把核心素养中的思想教育、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与思维等融入进去,对语文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增补。

通过教材内容的调整,既明确了每个主题应讲授的课文内容和应培养的核心素养,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例如对高一年级基础模块里的课文按照三个主题进行重新调整。在“爱国与传承”主题,主要选择《我的母亲》《金大力》《沁园春·长沙》等课文进行精读,通过教师的引导,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培养学生爱家、爱岗和爱国的情感;而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有爱人’”活动,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爱家、爱岗、爱国的情感在自己人生路途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知识与应用”主题里,通过《故都的秋》《离太阳最近的树》《哦,香雪》等课文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又引导学生根据主旨选材和组材,并学会有条理地介绍事物。在实践活动中,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活动,进一步加深爱家的情感,提高有条理介绍事物的能力。在“思维与审美”主题里,则选取小说《荷花淀》、诗歌《诗经二首》以及议论性的《劝学》等课文,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理性逻辑思维。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交流活动”则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能力。扣住新课程标准中的几大核心素养,用三个主题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配,再加上早读教材,自读课文的加入,使得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既有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又有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职业人才的目的。

三、重构内容,适应专业发展

虽然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知识往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但也正因如此,语文学科往往给人“万金油”的感觉。而课程内容与专业和实际生活运用又相距较远,导致学生觉得学和不学区别都不大,这样就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轻视的心理,甚至完全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更不能理解教师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强调。但如果能结合专业,采用项目教学法,在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把专业课上急需用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使语文知识与实际专业运用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更直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改变了语文学科在中职学校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例如在电商专业中,可把项目教学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高一的时候就确定项目——双十一产品推销活动,然后围绕这一个项目,明确中职阶段语文学习应储备的知识,例如:认识、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掌握主旨与选材、组材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应用知识:介绍、开场白、便条、邀请信、单据、通知、请示、问卷调查、策划书、海报、接待语言等。把这些知识按照难易程度分配在三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中,前两个学期引导学生在这个项目的情境中逐步地掌握这些知识,最后一个学期则重点实际操作完成这个项目。这样,就让学生真正把自己的学习任务与职场实际联系起来,知道自己现在每学一个知识都是在为这个项目做准备,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与项目、任务紧紧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极大地改善了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距较远的状况。而最后的项目实际操作活动,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薄弱环节,能够及时查漏补缺,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围绕职场实际情境来组织重构教材内容的做法,使语文学科的教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训练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复合能力。

四、重构内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准》明确语文课程的教育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02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里,如果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那么,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因素。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包括: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兴趣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未知保有兴趣,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这种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把感性转换成理性,把形象转换成逻辑的思维能力;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团结和合作的能力,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更是新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要培养的能力。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虽然也有涉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但一方面因教材中内容比较分散,不容易突出重点,另一方面由于语文学科本身重理论少实践、重感性思维少理性思维的特点,使得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相距较远,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把语文教学与专业项目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真正把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到实处,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每一册书的三个主题里,一是爱国与传承,重点通过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体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感悟人世间这些美好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二是知识与应用,主要把专业项目引入,把课文的讲解与项目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这种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织、协调、团结和合作的能力;三是思维与审美,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学习中,注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学会把感性转换成理性,把形象转换成逻辑的思维能力。

五、重構内容,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教育要让学生终生乐学、好学、会学,让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新课程标准除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更加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外,也更加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据2014年河北省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调查研究表明,不同行业对中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有不同倾向,语文学科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所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但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程度较高,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活的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学也应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在重构内容时,应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教学内容紧贴生活,突显职教特色

在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同一本教材,在不同的专业中,教学内容都应有差异。如在电商专业,围绕电商专业应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确定教学项目——双十一产品推销活动,把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真正的职业能力,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而在学前专业,则围绕学前专业应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确定教学项目——小幼师的一天。把做幼师一天将会碰到的知识和能力与教学内容结合,让学生把学校知识和职业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职业精神融入教学内容,培育大国工匠

在“爱国与传承”主题中,我们所选择的精读课文是《我的母亲》《金大力》《沁园春·长沙》等,但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及其以后的不同职业,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将有很大的变化。在电商专业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放在《金大力》上,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养成踏实肯干、勤劳诚信的品质。而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沁园春·长沙》上,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朗诵,从而体悟豪迈的革命情怀和爱国热情,并学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把这种技能和精神传承下去。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紧随时代的职业教育也应不断地调整。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形势以及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调整教学内容,以求培养出适应岗位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路径分析[J].职教通讯,2020(12).

[2]厉凌云.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河北省X地区用人单位的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3]李梅.浅析人的可持续发展要素[J].赤子(中旬),2013(08).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语数英为例”(项目编号:GDZZJG2020225,主持人:何小毛)。]

责任编辑 陈春阳

2473501705217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职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我爱的职业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