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精神”有效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探析
2022-03-19何春霞
何春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因此,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宣传教育纳入高校育人体系以推进《民法典》的有效实施,是高校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一、“民法典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中以“民法典”为篇名进行搜索,共找到8065篇相关研究。以“民法典精神”为篇名进行搜索,共找到15篇相关研究。以“民法典”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只搜索到1篇有关高校思政课中如何融进“民法典精神”的理論成果。通过对已有成果的归纳和整理,发现在国内围绕《民法典》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关于《民法典》的理论研究。从民法领域的科研论文来看,多年来关于《民法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民法典》的编撰过程研究。张喜月在《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的价值研究》一文中对《民法典》几次重要制定过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分析了《民法典》编纂过程对我国法治建设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二是关于《民法典》的体系架构及主要内容研究。王利明在《民法典体系研究》中,从比较法和历史考察的角度对民法立法的体系化和法典化问题进行了阐释,深入研究了《民法典》体系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内容。三是关于《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或价值取向研究。主要有“民法典编纂应当坚持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立法导向”和“民法典应当肩负起重塑国民性格、培育国民公共精神的历史使命”,以及“民法典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关于《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意义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迈向新时代的又一个里程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关于“民法典精神”及其贯彻落实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民法典精神”的概念理解。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理解:《民法典》颁布的重大意义、立法精神、法条背后的价值。二是关于《民法典》的贯彻落实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上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观念变革、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相关配套制度等。但是,从微观视角探讨如何贯彻落实包括做法、路径等研究比较缺乏。
第三,关于“民法典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焦新安就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在《民法典》实施中的积极作用,把《民法典》宣传教育纳入高校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但是,就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不多。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婷老师在《将民法典精神深植大学生心中》一文中谈到,《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要找准教学契合点,要把握好结合度,须坚持以宪法教育为基础,突出宪法教育主线。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民法典》的理论研究成果斐然。其中,立法精神或价值取向研究、重大意义研究等相关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有关“民法典精神”的贯彻落实研究,特别是有关“民法典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不多。
二、“民法典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将“民法典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融入”目标清晰。《民法典》中有很多新制度、新规范,其精神内核、重大意义要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才能深植大学生心中。就“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要讲清楚”,即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要落实好“三个讲清楚”的要求,学校多部门应联动发力,充分运用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习惯。第二,“融入”效果不容乐观。从“民法典精神”在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现状来窥探“融入”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融入内容比较零散。在“融入”思政课教学时,缺乏系统梳理,没有形成与思政课教材相对应的模块,且没有相应的课时来有效实施。其次,融入方法比较呆板。偏重知识讲授,忽略法治实践体验和法治素养的培养,缺乏代入感和问题针对性。最后,融入途径过于单一。偏重显性途径即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融入,隐性途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甚至有的高校还停留在文化墙的渲染,《民法典》进校园出现表面化,缺乏深度。
三、“民法典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分析
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将“民法典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要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找准教学的契合点。在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可以从内容、方法、实践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融入”教学内容
2018 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至五章为“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第六章为“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现行教学大纲、通用教材对“法律”相关内容的安排相对不足,现行教材框架、教学计划难以安排《民法典》内容及相关教学任务。但是,将“民法典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不仅仅局限于第六章,其他章节也可以融入。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可以从“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提升法治素养”等三个模块融入。以“锤炼道德品质”模块为例,可以将“民法典精神”融入第四、五章。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是《民法典》重要立法目的之一,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民法典》总则“基本规定”中第一条就提到该立法目的,第五、六、七条提到“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原则”。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将《民法典》中的这些相关内容和精神融入教材第四章的教学,通过案例的讲解引入《民法典》条款的学习。比如,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民法典》第五百条有关“缔约过失责任”应当遵循“诚信”原则融入其中。只有在社会中普遍加强公民的诚信品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教材第五章的内容,也是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章里,可以融入《民法典》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教材中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可以分别将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第一百八十五条“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条款融入教学;教材中的“社会公德”,可以将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动物饲养责任”、第一千二百四十条“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责任”、第八百一十五条“霸座现象”、第一千二百二十八条“医患纠纷”等条款融入教学;教材中的“职业道德”,可以将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劳务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责任”条款融入教学。教材中“向上向善 知行合一”,可以将第一百八十四条“紧急救助”、第一千零五条“及时施救”的有关条款内容融入教学。
(二)“融入”教学方法
从教师教的方法来看,讲授法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新知识传达给学生,效率高、容量大、成本低。但讲授法也有诸多不足,重知识传授,重生硬说教,难免会影响“融入”的实际效果。要增强“民法典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必须将讲授式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以盘活“融入”后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比如,将“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这一《民法典》条款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入鲜活丰富的生活化事例让学生进行情境分析。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例“把财产都留给小儿子,跟大儿子说生老病死可以一概不管”。教师可以将此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民法典》条款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合法。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倡导树立优良家风。“子女继承父母财产”与“尽赡养义务”,二者在法律上是两码事,对于自有财产,父母可以通过立遗嘱的方式自主处理。“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是《民法典》第二十六条规定。这条规定的义务是法定的,与是否继承父母财产无关,不能单方面放弃,不会因为老人说过生老病死可以一概不管,子女就可以真的不管。
从学生学的方法来看,文本自主阅读不失为学习《民法典》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时间进行持续的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分析。但仅靠文本阅读,学生很难深度理解《民法典》的知识内容,把握其精神内涵。要增强“民法典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可以将文本阅读与其他自主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强国”、优学院等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自主开展专项答题,自主观看《民法典》微视频,进而加深对“民法典精神”的领悟。总之,要使“民法典精神”深植大学生心中,就要运用多种方式将《民法典》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融入”实践活动
当前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遵循就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将“民法典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开发《民法典》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活动项目,从实践维度将“民法典精神”深植大学生心中。例如,开展“叩问《民法典》问世”议题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议题争论中感悟国家法治的进步,获得精神成长。开展“我与民法典”知识竞赛,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大学生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践行者。开展“在我们身边的《民法典》”案例展示,可以让《民法典》走到大学生身边、融进大学生心里。开展“美好人生 法治同行”大学生《民法典》校园宣讲,可以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体验,才能深化学生对《民法典》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民法典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合力问题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民法典》宣传教育纳入高校育人体系,将“民法典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加强教师对《民法典》的学习与掌握。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多思政课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缺乏法律专业背景,其法律专业水平与法治素养急需提高或补足。当然,有效推进《民法典》在高校的实施,仅靠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学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内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民法典》的平台,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加大对《民法典》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环境,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9]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J].求是,2020(12).
[2]张喜月.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的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6(5).
[3]王利明.民法典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杨立新.我国民法典立法思想的选择和坚守——从《民法总则》制定中的立法思想冲突谈起[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4).
[5]吴飞飞.论中国民法典的公共精神向度[J].法商研究,2018(4).
[6]蔡镇.民法典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新疆日报(汉),2021(5).
[7]焦新安.发挥高校在民法典实施中的积极作用[J/OL].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06/ce0ba14730f6426787da9ca63ba83608.shtml.
[8]宋婷.将民法典精神深植大学生心中[J/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m.jyb.cn/rmtzgjyb/202007/t20200702_341496_wap.html.
[10]詹正发,王君.《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相关问题探讨[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民法典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0JG-0154)。]
责任编辑 陈春阳
295750170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