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技术创新驱动方针下智能制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22-03-19姚茜嵘

中国市场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宏观经济

摘 要:改革開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要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文章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运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索洛模型、生产函数,通过对数据和现实案例的具体分析,探讨技术创新驱动下的智能制造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宏观经济;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4;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8-000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8.001

1 引言

促进国家经济向好发展的最强内在推动力是高精尖制造业的不断进步,《中国制造 2025》的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奠定经济基础的道路,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新时代下,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不仅要实现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更要发展技术创新,将制造业的主攻方向向智能制造类别转型。

2 《中国制造2025》提出背景

2.1 国际经济背景

2.1.1 顺应全球经济形势

2008 年金融危机过后,各国为尽快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更好地发展经济以应对未来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制造业,制造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为早日成为国际尖端制造领域的主导者,纷纷在工业制造生产领域方面发展创新。例如,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同样选择顺应全球经济形势,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

2.1.2 中美贸易摩擦

在当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局势下,美国开始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有所忌惮。为保证自己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美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以打压中国的贸易出口,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国内的制造业发展。尤其是美国以“禁售实体名单”的方式打压中国企业,曾先后将中国 5 家超算实体企业列入“禁售实体名单”,禁止这些企业从美国进口零部件。后又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设备在美国销售。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对抗形势下,《中国制造 2025》应运而生。

2.2 国内经济环境

2.2.1 国内供需结构出现新常态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总体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就业较为稳定,而物价水平却长期处于低位。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供需结构错配,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如图1所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在改革开放迎来峰值后也开始缓慢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渐增大,近年来,第三产业已成为分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一类产业。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提高,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提高,尤其是在研发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供给侧有效供给与中高端供给不足,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在适度扩张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完善供给体系,使其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实现供需结构再平衡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先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想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就只有建立新的经济机制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供给结构的新格局,使我国的经济运行达到更稳定的供需平衡状态。

据了解,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已初显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收入中的成本同比继续减少0.21元,全国企业和个人减负规模总和达到1.3万多亿元。

2.2.2 国内制造业大而不强

我国制造业体系虽然完善程度高、种类多样丰富,但由于缺乏高端核心的创新技术,在许多制造生产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部分都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短板”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发展高新核心技术,实现创新驱动型的高精尖制造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运用技术创新实现真正的中国“强”制造。

3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1 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

3.1.1 技术进步引起总供给曲线右移

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采用相同数量投入的产量更大。长期宏观生产函数即为总量生产函数,它描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总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中,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可变。现假设除技术水平以外的因素不变,技术水平提升。即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A数值上增大,Y增大。有:

在长期中,宏观经济会达到长期均衡点使得:

由此可知,技术进步水平的进步使得总产出进一步扩张,总供给曲线右移。如图2所示,具体体现在宏观经济AD-AS模型(即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长期均衡点达到更高的位置。

3.1.2 索洛模型分析

技术水平提高,假设经济中的技术增长率不变g,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使得技术水平从At阶跃式上升到新的水平A′t:

则生产函数会向上平移,即在相同水平的上,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如图3所示,当技术水平突然提高,而技术增长率不变的时候,实际投资水平永久性提高,实际投资曲线永久性向上移动。在新的平衡增长路径上有:

在索洛模型的假设下,如果两国人口增长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率与生产函数相同,它们将最终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在这个框架中,穷国产出较低的原因是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量水平低下。因此,经济长期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

下面,本文将基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从技术进步率和劳动增长率两方面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第一,技术创新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率提高。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形式最终都会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由索洛模型分析可得,经济增长率可以被分解成两个重要因素,即技术进步率和要素投入增长率,从而得到总量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由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条件,可以将生产函数化为特殊形式:

对该式求t的全微分,再将等式两端同时除以产量Q,可得:

其中,Wk为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WL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Q·/Q为产出增长率,A·/A为技术进步率,K/K·为资本增长率,L·/L为劳动增长率。

由此可得,从长期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技术上的创新会引起技术增长率的提高,从而使得产出的增加率提升,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

第二,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劳动增长率提高。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进一步刺激投资,使得投资增加,再生产扩大,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带来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中创新型设备和创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一方面,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会使劳动力贬值;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得单位劳动产出增加,部分技术创新超前的企业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获得更大的利润,从而实现资本积累的增加,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从长期来看,技术创新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索洛模型的结论可知,劳动生产率与产出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引起产出增长率的提升,使经济更加繁荣发展。

3.1.3 坚持技术创新引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技术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实现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在如今国内外环境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下,我国制造业更加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将运用宏观经济总量生产函数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简要的数据分析。总量生产函数如下: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得2004—2017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 9.36%,如表1所示。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可得,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和资本存量增长大致呈正相关关系,又由0<α<1可知,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技术进步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3.2 技术创新引领的智能制造

3.2.1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工业 4.0”的概念最先在2013年由德国提出,此概念不仅旨在使德国的工业发展更上一层楼,而且还起到了推动新的创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中国制造 2025”的概念在2015 年被提出,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 2025》中提到,建设世界制造强国,“要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其中提到要以“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战略任务,任务主要包括保证制造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传统制造产业向智能化制造产业转变。《中国制造2025》旨在从尖端制造业领域出发,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创新型制造。可以看到,“中国制造 2025”与“工业 4.0”的共同點在于它们都有同一个发展重点,就是“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 2025》方案中提出:“要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且工业化中后期发展与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崛起相重叠,这意味着我国从发展高端制造业到迈入信息化时代的过渡时间十分短暂。为尽快适应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战略部署,意在同步推进国内高端制造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转变,建设制造业强国。

当前,我国两化融合正向着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更深程度的方向迈进,旨在实现广泛应用普及,发挥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实践性,融合新产业新模式,不断夯实基础设施体系。2019 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 86.7,提前完成了预设在2020年完成的既定目标。目前,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重心已从“深化局部应用”转变为“突破全面集成”。只有坚定以两化融合发展为主线,才能真正走上制造业强国的道路。

3.2.2 以赋能于“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机械制造业为例

回顾世界历史,不难发现,社会变革的动力往往来自于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正是技术的创新推进了生产力的解放,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制造业创新化、智能化的角度上看,机械制造智能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物质水平更高的需求决定了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中国制造 2025”战略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成果。在《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指导下,我国制造业正向着技术创新的方向迈进,而在此进程中,机械制造是制造业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行业,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可以直接反映一国制造和生产的能力。有数据显示,在2016年,即《中国制造2025》纲领颁布的第二年,我国机械制造的生产力水平较2015年同比上涨了 3 个百分点。而在纲领颁布的第二年,即2017年,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制造水平更是出现了阶跃式的提升,在制造业中处于领先位置。由此可见,机械产业的智能制造在技术创新驱动方针的引领下发展十分迅速。

第二,以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为例。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主要对两个部分进行了智能化制造的改进。一个是车间生产方式,主要分为生产执行系统、储存检测系统和实时检测系统。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还致力于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研发出的新机车驱动系统目前已经投入使用。新机车驱动系统采用智能化的驱动模式,其车架、车钩、驱动轮组成机车本身的动力系统; 车轮轮距设计的轨距相同从而省去铺轨工程。智能化生产制造系统节省了劳动力,缩短了制造周期,并能够及时反馈制造过程中的实时数据,以便重工设备制造技术改进时有准确有效的数据可依。

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的智能化生产系统正是机械制造企业改革转型的一个影射,智能化制造使得产品品质有所提升,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加。如图4所示,自《中国制造2025》纲领颁布以来的2016—2019年,我国机械行业出口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2016年的169.4亿美元上升到了2019年的242.9亿美元。

总的来说,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我国机械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提高,而我国机械制造出口量的增加,又反馈驱动了国内的机械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刺激了国内的经济增长。

可将其刺激经济的过程简化成四部门宏观经济假设下的净出口增长,即:

由此可知,净出口与均衡产出呈正相关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净出口增长,均衡产出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4 关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实体经济在发展一国经济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造业之所以在当今时代被各国所重视,正是因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而装备制造业更是制造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从如今经济格局风云涌动的全球范围来看,装备制造业的强有力发展是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和贸易中的重要博弈底牌。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在于核心技术以及关键生产环节的独立化生产,想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就需要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整体水平,取得更大的进步,真正做到“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第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应用于实体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技成果固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这是因为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真正作用于经济增长。科技成果可获得性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其产业化的效率和速度。在这其中,提供良好的科学技术研发环境和技术创新的分享平台至关重要,只有实现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应用的快速即时转化,提高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可获得的便利程度,才能使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及有效性得以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强大作用。

第三,注重人才培养。“人才为本”作为《中国制造 2025》的五大基本方针之一,体现了人才在技术创新和智能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智能作业设备的研发需要大量技术方面的人才,想要建成制造业强國,实现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更多优秀的致力于尖端核心技术研发的技术人员,更要体现我国“大国工匠”的精神。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在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且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对此,我国应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借鉴经验,促进技术研发进步和创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婷.《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J].工业炉,2020,42(6):13.

[2]杨新荣,唐靖廷,杨勇军,等.供给侧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36(20):119-123.

[3]孙燕妮,白晓军.《中国制造2025》:中国特色的强国战略[J].智能制造,2020(10):43-45.

[4]董立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J].决策探索(下),2020(12):13-14.

[5]刘连福.基于信息化的机械制造业智能制造发展研究[J].南方金属,2019(3):36-38.

[6]林晓清.基于数字孪生理念的智能工厂与案例分析[J].数字制造科学,2019,17(4):314-318.

[7]李建伟.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技术进步与经济潜在增长率[J].管理世界,2020,36(4):96-113.

[作者简介]姚茜嵘,女,河北易县人,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宏观经济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