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时代课题

2022-03-19茹雷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茹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一个相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诸多成败得失让人们有了这一普遍真理认识。第二个相结合,人们远没有达到第一个相结合的认识水平。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在没有特效西药的情况下,几千年来普遍使用的中医抗疫仍不被重视,直到实验证明和国家明确要求后,湖北才敢使用中药并逐步提高使用率。鉴于此,对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判断仍需进行广泛宣传。

总结百年奋斗历程,我党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一是立场最一致。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立场都是为人民大众;二是革命最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群众推动旧中国社会革命最专业、最彻底、最有号召力的理论;三是真理最伟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真理信仰;四是模型最好用。马克思系统梳理总结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科学设计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模型,为我们创建什么样的天下提供了理论指引;五是哲学思维最相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如出一辙,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也是中华文化源头《易经》最基础的哲学思维,只不过是用国人最容易接受的阴阳对立、阴阳互存、阴阳消长、阴阳转换和天干地支循环组合来表达而已,《易经》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卦,就是阐明没有终点,“物不可穷”,要在新的层次上继续循环,也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上升模型的哲学原理。

微观思维注重局部效益,宏观思维注重统揽全局。机械化时代,是车间平台时代,是以微观思维为主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累积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西方民族具有微观思维优势,在机械化时代盛极一时是历史必然。但西学简单的二元对立、狭隘的冷战思维以及所奉行的弱肉强食、强者通吃的丛林法则,也是造成当今世界霸权战乱、瘟疫肆虐、金融海啸、民族冲突、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东西对峙、南北分化的人类战争与冲突的思想根源。信息化时代,是体系网络时代,是在微观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宏观思维为主推进智能化、全球化网聚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东方民族具有宏观思维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历史必然。东方民族宏观思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化育出来的,强调的是全局观念和天下情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基本思想,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当前,全球正处于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规模无可超越的中国高铁传奇以及“努力让疫苗成为各国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承诺,无不体现出宏观思维的时代伟力。在全球命运相连、休戚相关的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需一个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以微观思维为主构建的西学显然无法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发展。在资本主义仍是绝大多数国家奉行的普世价值的今天,纯粹的马克思主义也无法得到世界各国一致认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以宏观思维为主构建的东学智慧,有着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永久不变的魅力,信息化时代价值更加凸显,势必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金钥匙。

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特别是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就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西方力量优势受到非西方群体性崛起的系统冲击,全球权力从西方向非西方加速转移,国际格局出现了力量分化和局部重组的总体态势。对中国来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利趋势正在形成。一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然是时代主流。二是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极大提升了非西方国家国际话语权。三是发展中国家合作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2013年以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都是发展中国家群体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国际制度安排方面的适应性调整,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也让非西方国家“制度性崛起”成为可能。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合作仍大有可为。当前,自由国际秩序面临困境,英国“脱欧”影响还在继续,美国“白人民族主义”泛滥,以追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为主的西方文化显得束手无策,迫切需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形成新的集体倡议和共同行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群己相济、自强不息等思想,正是解决全球共同问题的良方。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合一”指的就是要善于调节身心矛盾、“人我合一”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尚中贵和”指的是要和谐相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创造了高度繁荣昌盛的传统文化,从春秋战国到“康乾盛世”的2000多年,中华民族一直走在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扩张,中华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衰落,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领导中华民族踏上实现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回顾中外民族兴衰历程,文运始终与国运相牵,文脉始终同国脉相连。从欧洲文艺复兴看,欧洲国家之所以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能够从黑暗中世纪发展成为现代世界中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人文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观念、道德理念等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从全球抗疫实践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中医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倡导的仁德义观念以及五行相贯、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成为抗疫中国特有的文化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共產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社会的曙光始终照耀着我们。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塑造出来,把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挖掘和提炼出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推进“真理本土化”。

(转载自光明日报)

1219501186383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