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中培养仪式感
2022-03-19左婧
左婧
摘 要:从人类诞生以来,仪式便随之产生,并贯穿于国家活动与民众生活中。仪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则是强化班级德育活动育人价值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本文首先阐释了仪式感的内涵,并从凸显班级德育活动的教育功能、增强活动的引导功能、强化活动的凝聚功能三个角度论述了仪式感的作用,最后就如何培养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提出了策略。
关键词:小学 德育活动 仪式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3.038
班级德育活动是班集体为实现自身发展需求而开展的活动,包括文化活动、劳动活动、体育活动、综合活动等多种形式。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手段,班级德育活动在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从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施现状来看,情形并不乐观,不少班级德育活动存在无序性、低效性的问题。对此,仪式感在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仪式感能够有效唤起学生对班级德育活动的感情,使学生认真对待班级德育活动,将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从而强化班级德育活动的效能。
一、仪式感的内涵
仪式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礼仪概念。现代汉语中,礼仪是一个词汇,而在先秦,礼、仪二字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夫礼,天地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见,礼属于内在的范畴,而仪则指外在的形式,是礼的外在载体,因此,《淮南子·修務》中说“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仪式是仪的延伸,更确切地表达了仪的内涵与特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仪式的内涵经历了从自然化向社会化转变的过程。人类社会早期的仪式多和自然有关,如巫术、图腾、禁忌等,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仪式逐渐向世俗社会延伸,并与社会生活紧密融合,如政治仪式、节庆仪式、婚礼仪式、上课仪式等。仪式感则是个人、集体日常行为仪式化的需求,能够赋予仪式一定的意义。
二、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功能
1.凸显班级德育活动的教育功能
班级德育活动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手段,无论何种形式的班级德育活动,均肩负着相应的教育功能。以劳动活动为例,劳动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劳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学校可以利用操场或校园周边的空地建设学生农场。农场实行承包责任制,每个班级都有相应的责任区。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开展播种、除草、施肥、收割、义卖等活动。农场让学生近距离参与到劳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农业劳作的基本技能,也为学生锻炼身体提供了新途径。仪式感在增强劳动活动的教育功能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态度,从而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
2.增强班级德育活动的引导功能
仪式具有符号的抽象性、过程的程序性、体验的情境性以及实践的重复性等特征,不仅在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也有着非常显著的价值。早在古代,仪式便是教育的重要载体。现代意义上的仪式教育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仪式感与班级德育活动的结合能够使班级德育活动具有仪式教育的功能,从而增强班级德育活动的引导工作。比如,升旗活动,寄托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感以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而仪式感则能强化升旗活动的引导作用。
3.强化班级德育活动的凝聚功能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而言,组织认同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班级作为一个集体,需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认同感,而班级德育活动则是培养学生集体认同感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仪式便和组织认同有着密切关系,古代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组织均有不少的仪式。因此,仪式感在强化班级德育活动的凝聚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小学班级德育活动而言,集体主义教育是班级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仪式感的组织认同功能则是推动集体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仪式感能够增强班级德育活动的程序性、一贯性、规范性,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对学生集体意识的树立以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均有积极意义。
三、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培养对策
1.提高仪式感的重视程度
重视程度不高是制约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培养的主要因素,也极大地削弱了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在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对此,学校要从健全学生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提高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重视程度。首先,深刻认识到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价值。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中蕴藏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和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的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如少先队宣誓仪式、升旗仪式等。作为班级德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要准确把握仪式的教育价值,将其作为学生教育的资源、载体。
其次,放大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价值。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赋予了班级德育活动新的作用,学校在班级德育活动中,要对关键点进行放大与强调,使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不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更具有内涵上的价值,通过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来更好地实现学生教育的目标。仪式感能帮助人们充分表达情感,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增强仪式感,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专注,也让学生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优雅。仪式感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体现为使生活变得庄重和认真,让学生能够用庄重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带着仪式感去做平常的小事,能有效抵抗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其实,任何一个学段的教育活动都应该有比较明显的仪式感,这种力量能够有效塑造学生,减轻教育的灌输痕迹。用爱来哺育祖国的花朵。多姿多彩的校园仪式活动,有助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
2.优化班级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
当前,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存在单一化、机械化的问题,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培养面临着活动类型少、实施方式陈旧的问题,对班级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着负面影响。因此,精心选择班级德育活动主题,就成为培养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必然要求。对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各种具有仪式感培养价值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班级德育活动的内容。比如,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当前,我们极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而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传统文化活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中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班级德育活动的重要领域,以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为蓝本,结合时代精神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班级德育活动,如清明祭奠烈士等。这些主题鲜明的班级德育活动,不仅具有多元的育人价值,在学生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培养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就成长这一主题,进行了丰富的活动,包括我的成长经历、成长喜悦和感恩成长三个部分,这是一种有效的拓展和创新,从这三个主题,学生就能产生对成长的一些认识。在“我的成长经历”德育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中,班长先播放视频,视频中是孩子们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视频中有对学生的采访,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成长路上发生的一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在第二个环节中,进行的仪式是“成长之星颁奖典礼”,表彰的奖项有劳动之星、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还有友善之星、阳光之星。表彰的奖项都与成长这一主题有关,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有效摒弃了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仪式感体现在颁奖环节上,成长之星们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给大家,颁奖也有专门的颁奖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这样有仪式感的环节中,获奖的同学会感到无比荣耀,也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深刻认知。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责任感都有所增强,在学校里能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爱护同学、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在“成长喜悦”这一主题活动中,同学们能够进一步理解成长的含义,对成长也有自己的看法,经过教师和家长的鼓励和引导,不断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成长是需要努力的,在努力过后得到的成果令人喜悦和欣慰。同学们积极追求这种成长的喜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行动,不断努力。在这一次德育主题活动中,同学们写下了《給未来自己的一封信》,并在多年之后打开,这样有仪式感的活动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鼓舞,也增加孩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感恩成长”的德育主题活动中,有仪式感的活动是亲子相互赠予家书以及父母与孩子的“拍肩礼”,通过这一主题活动,使得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学会理解,能对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3.发挥好少先队的作用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先锋队,不仅自身有着丰富的活动,也在班级德育活动中扮演着带头人的作用。因此,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培养要发挥少先队的作用。首先,注重少先队活动中的仪式感培养。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建设的重要手段,少先队活动课有别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等特征,而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则是少先队活动课取得成效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利用好校内活动教育的资源,重点发挥好仪式教育的作用,凸显少先队活动的特色,提升少先队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发挥好少先队在班级德育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少先队多样的活动使少先队员有着更强的仪式感,因此,在班级德育活动中要发挥少先队的榜样示范作用。
为了有效发挥少先队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需要积极建设少先队阵地,这也能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感受到德育仪式活动在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的功能。出入队活动要有比较强的仪式感,加强对出入队活动的宣传,需要学校的宣传橱窗、学校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除此之外,还有学校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活动,都应该有大量的照片,从而增强活动的仪式感,有效感化学生的内心。每一周都要有主题中队活动,分享读书活动、创造活动以及其他以德育为主题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举行少先队的多种仪式活动时,可邀请家长参与。比如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入队仪式活动中,让家长亲自为孩子戴上红领巾,与孩子一起见证这一时刻,这会有效增强孩子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荣誉感。少先队的仪式活动有比较明显的德育作用,家长参与其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支持。在这样有仪式感的活动中,家长和孩子的心灵都会受到洗涤,也会产生极大的鼓舞,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发生变化,让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生深刻的变化。
4.惩戒违反仪式的行为
仪式感是基于仪式而形成的心理需求,因此,班级德育活动仪式感的培养既要注重正面的引导与宣教,也要发挥好惩戒的作用。仪式虽然有别于规则,但在很多时候,仪式等同于规则,比如升旗活动中的仪式就可以视作升旗时需要遵守的规则。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班级德育活动中学生仪式遵守情况的监督工作,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开展内部监督,另一方面,也要健全奖惩机制,对学生违反仪式的行为予以相应的惩戒。惩戒具有重要的作用,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仪式是班级德育活动平稳开展的保障性条件。一些学生在德育仪式活动中可能会随意讲话,或者是在座位上左右摇晃,也有可能不按照既定的流程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在面对这些有仪式感的活动时,总感到很无聊、很枯燥,甚至会有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不好的现象。教师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遵守仪式,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能够培育学生的仪式感。
需要注意的是,对小学生而言,无论因为何种原因被惩戒,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困扰,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在惩戒后,要关注被惩戒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做好疏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在学校里接触到的这些活动,真正意识到这些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的惩戒,促进儿童遵守仪式感的规则,在德育的活动中,能够保持安静,并用平静、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活动。当学生经历了这样有仪式感的活动,整个人会变得成熟起来,能用正确的情绪面对相应的事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名懂礼貌、有分寸的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处理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时,有比较强的条理性,也有很强的仪式感,受到他人的认可,不再是从前那个愣头愣脑的小孩子,而是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小大人”。
总之,班级德育活动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形式,需要一定的仪式感。班级德育活动与仪式感有着密切关系,从班级德育活动的角度而言,仪式感是推动班级德育活动有序、有效、深入开展的心理因素,而从仪式感的角度而言,班级德育活动是发挥仪式感引导、凝聚、传承功能的载体。因此,在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中,要重视学生仪式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俊萍《研究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让习惯养成走向主体》,《速读旬刊》2017年第6期。
[2] 李竹平《仪式与仪式感:班级德育活动中重要的心灵成长元素》,《江苏教育》2019年第71期。
[3] 王鹏《班级管理也需要“仪式感”》,《人民教育》2021年第Z2期。
[4] 徐英《班级活动也要有“仪式感”》,《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年第2期。
387550190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