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科书给相声带来一种新拓展

2022-03-19李治邦

曲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包袱编者创作

李治邦

在相声艺术走进新时代,随之的就是相声的研究和教育。尽管对相声及教育有不同的看法,但近年出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相声表演艺术》还是被圈内和圈外认可,应该说填补了相声在高等院校培训教材不足的空白。从第一章《相声概述》开始,到第八章的《相声经典作品赏析》,其中包括《相声表演的基本功》《相声的包袱》《相声表演的多方合作》《相声表演中的捧哏技法》《相声创作与文学》《相声的文化意蕴》篇章,编者观点清晰明了,举例准确生动,同时更多的是带来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相声的基本定位,今后怎么发展,创新相声的表演风格如何继承,创作相声的文化元素如何增补,趋同化的表演如何有所突破等。

相声是一个大课题,关系错综复杂,要想说的和说不清楚的都很多。这本书条理十分清楚,对于进入相声门里的高校学生来讲实用性很强,操作的实践也很得心应手。这部书没有完全袭用过去的内容,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求新,即便是讲述表演传统相声段子,也有变化,融入新相声的风格。特别是在《相声创作与文学》这一章里,创作印记与新中国诞生以来走过的脚印几乎相叠,讲述了相声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更为主要的是突出了文学这一重要概念,注重文本,保持文学和相声创作的关系,不仅是一种风格和特征,更是给相声带来一种新的文化。

北京和天津的相声名家众多,笔者接触的也不少,这本书采用的事例也是跟这些相声名家有关联。应该说编者很准确地找到名家的代表作品,在举例中也带来一种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比如,捧逗哏之间的关系讲述了相声的节奏和美学,那种捧逗哏之间节奏掌握得不疾不徐,包袱如何处理得充满幽默睿智。严格来说,一部教科书是不好阅读的,但这部书的阅读快感很强,选择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取材于生活,十分接地气,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相声经典作品赏析中,除了《八扇屏》《夜行记》等为人熟知的作品外,也有个别比较生疏的作品,比如《红火的心》,但若读起来会觉得编者是按照不同内容和形式来赏析的,比如这段作品,它讲解了如何选材,如何组织包袱,如何塑造人物。我们还看到,这部书没有僵死地用了一种办法,而是讲述了相声表演的风格多变,继承了前辈的思想和表演精粹,又有自己的沉稳和智慧。现在看相声,年轻的相声演员风格大体相近,题材过于狭窄,表演的手法单调,格调陈旧。还有一个根本的症结,是我们回避或者不愿意提到的,那就是相声演员表演的方式越发趋同,看一个演员的表现就能看出一群演员的风格。而在这本书里,在相声的包袱和相声的多方合作上,就是努力让演员在趋同的表演风格里跳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所以在这部书里学到的不是堆砌,而是形成自己的表演。

在这本书里,相声举例达到近百段,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选择的都比较准确,特别是举例后的注解,很有阅读性、启发性,让读者为之一震,觉得有所斩获。比如,传统段子《论捧逗》很多人说过,但是苏文茂和朱相臣的《论捧逗》就很有特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苏文茂和朱相臣的《论捧逗》没有完全照搬传统,而是在传统中找出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处理包袱,加以发挥和夸张。相声《论捧逗》找的点都很准,或者说都是老百姓经历过的,但很少是自己提炼过的。在注解中,讲了如何掌握节奏,如何找准人物的角色,如何做有个性化的表演等。在《相声的包袱》这一章里,讲述了包袱是从生活中寻找出来的,然后是塑造人物,再从人物中寻找包袱点,而不是现在一味地找包袱、丢掉人物的本体。不论是哪种方法,包袱都是为人物服务的,是为故事需要服务的。让读者明白包袱设计是要有传统的铺平垫稳的特征,又不完全拘泥。换言之,就是不故意为设计包袱而設计,一切都是为了需要。这个手法是传统的,但处理和布局是新颖的。

在相声圈里有说新相声和旧相声一说,在这部书里都有选择,相对来说传统相声占的比例要多一些。编者掌握了大量的相声作品,而且十分熟悉,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选出来的每一段作品都是鲜明的例证,然后分析包袱在哪响,人物刻画怎么还能更合理,或者更能出乎观众预料。而且反复强调的是规律,相声包袱不是万能的,这里面最大的推动要素就是要新。比如书中提到,马季对创新入迷,但每走一步新路都在艰难跋涉。创新内容是别人没有的,做到这点就很难。比如,他的代表作品《五官争功》用了寓言式的手法,形象地用五官都在争夺自己的功劳,互相排斥,争说自己最好,鞭挞了社会上争名夺利的行为。这段相声后来被《人民文学》发表,足以说明它的文学性。后来,很多相声演员模仿这个手法,但都没有超过《五官争功》,说明马季的创新已经在前,谁再模仿都是后了。笔者很赞赏这部书里加了“相声的文化意蕴”,给这部教材增加了文化底蕴,让相声的发展提升了一个境界。

应该说,当今相声的某些滑坡,走向做作、空洞和庸俗,原因自然很多,但就总体而言则是生活底蕴不够。在相声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创作者考虑更多的是技术性的包袱,而较少对生活底蕴进行开掘。一般情绪的宣泄取代了对艺术的抒情,琐碎生活事例的罗列取代了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这部书里没有单纯地讲述相声技巧,而是讲述了相声的创新和发展,讲述了相声如何增加文学性和文化的意蕴。该书让学习者举一反三,在生活中广泛开掘,找出细节的甚至琐碎的事情,然后加以发挥和夸张。在选材中找到老百姓经历过的,但没人提炼的事情。比如,脍炙人口的《十点钟开始》《巧立名目》等,都是在生活中寻找出来的新意,体现了时刻注意创新立意的宗旨。我们阅读完这部书,会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从生活中寻找出素材,然后塑造人物,再寻找包袱;而不是先想包袱,后找人物。我们要一直谨记,包袱永远都是为作品中的人物服务的。相声是以讽刺为特长的,但由于我们创作意识和观念的模糊,有些时候讽刺变得极其粗浅、直露了。这本书告诉读者,要避免那些常规的内容,找出突破的内容。相声虽然是普通大众的艺术,但它不是低俗、庸俗、媚俗的艺术,或者说演员想说什么就即兴说什么,自己说痛快了算完。相声应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文化品位,让人看得起,把自己放在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上。

在这本书里,相声表演包含的内容很多,提供的多元化信息量也很充足。一些新思维、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导向都包含在这本书里面。教材虽然说的是传统的相声表演,看起来是一个传统的载体在房子外面,但房子里面的内装修都是很现代的。所以这本书传递的信息量相当强,而且手法相当现代化,相声故事里充满了一种哲学思辨和人生的况味。笔者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和应用,会给相声带来一种文化,一股清新之风,促进从业者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连的作品,挖掘更多的传统相声段子。在立足相声本位的同时,拓宽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创作、表演的思路与视野,带来更多雅致而又充满传统相声风味的表演,拓展更大的市场,巩固和发展相声事业。

(作者: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责任编辑/陈琪颖)

3055501908267

猜你喜欢

包袱编者创作
空包袱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一墙之隔》创作谈
编者语
编者语
创作随笔
去掉权力“包袱” 方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