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击匈奴得与失
2022-03-19张宏杰
张宏杰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关系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汉武帝前期却一反以前汉朝四帝的边疆政策,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主动出击,深入大漠,战果辉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次:
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率三万骑出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收复了河套地区的“河南地”,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十万。当初秦始皇首获“河南地”,后来秦末天下大乱,“河南地”得而复失,如今历时80余年,终于再度回到中原王朝。
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歼敌七万余,并在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有两大成果。第一是他收复的“河南地”距离长安很近,得到这块地方保障了长安的安全,改变了汉朝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第二,他将战场引向大漠,袭扰和破坏了匈奴的游牧生产,使匈奴损失了几万人口和几百万头牲畜,匈奴帝国由此走向衰落。所以,汉武帝的战争缓解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为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在汉武帝的指挥下,汉王朝取得了汉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史中为数不多的重大胜利,显示出汉民族身上的武勇和血性,因此历来被人们肯定和歌颂。
不过,“成绩”与“不足”总是紧密相连的。汉武帝打击匈奴,成绩固然伟大,问题也不小。
第一,汉朝尽管取得了几次重大胜利,但始终没能完全征服匈奴。汉武帝期待“一举则匈奴震惧,中外释备”,彻底解决匈奴威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终汉武一世,匈奴始终是一个劲敌。虽然其他民族和小国纷纷主动前来朝贡,但是汉武帝费尽心力建立起来的朝贡圈中,始终没有出现匈奴使臣的身影。
第二,汉武帝的战略指挥既有成绩,也有失误。在前两次反攻大胜之后,汉武帝信心过度膨胀,在军事上为自己设定了过高的目标。他固执地追求 “毕其功于一役”的目标,在敌情不明、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多次盲目劳师远征,深入绝域,试图寻求与匈奴主力决战,用兵带有赌博色彩。然而,由于用人不善,特别是重用能力不强的外戚李广利,导致战线拉得过长,组织协调不力,为匈奴拦截和各个击破提供了机会。汉军主力在数次进击中均遭受重大损失。所以后期的战争,效果大都很差。
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为了北击匈奴,汉朝百姓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汉初几位帝王之所以不敢轻易兴兵北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成本过于巨大。汉朝大军深入沙漠,动辄一两千里,听起来非常豪迈,但背后的后勤消耗是惊人的。由于在遥远的运输途中,人和牲畜本身要吃掉大量粮食和饲料,能运到目的地的是极少数。据主父偃统计,秦始皇时从山东半岛将粮食运往河套,结果是“三十钟而致一石”,到达目的地的粮食只是输出量的1/192。汉朝的运输水平大致相同。
汉武帝统治后期,商人普遍破产,上千万人成为奴隶,50岁以下、16岁以上的壮丁几乎都被征发当兵,青壮年妇女也要戍守边疆。老百姓生了孩子干脆杀掉,因为本来已经家徒四壁,孩子的人头税会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汉武帝统治末期,天下大乱,起义烈火几乎葬送大汉王朝。汉武帝在危急关头不得不颁布《轮台诏》,向全国民众承认错误,进行了180度的政策大調整,这才在灭亡的边缘把大汉王朝又拉了回来。
31535002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