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挚友:我们的友谊,藏在无关紧要的废话里
2022-03-19余冰玥
余冰玥
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平时关系亲近,志趣相投,或朝夕相处,或相隔千里。但你们总会有事没事常联系,愿意彼此分享各自琐碎,甚至毫无营养的“废话”,却丝毫不会觉得这段时间被浪费。倘若如此,你或许拥有一个“废话挚友”。
何为“废话挚友”?有微博博主解释,它指的是彼此之间可以疯狂输出“废话”的友谊。此处的“废话”,更偏向于那些没有明确目的、无关紧要,甚至“明知故问”的事情。在信息爆炸的今日,人们更加看重“投入产出比”,付出了一分钟的时间,就希望得到一分钟的有效回报,很多人一边要求自己言之有物,一边期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于是,在日渐加速的时间节奏里,那种愿意花时间与你说“无意义废话”的摯友,格外稀缺。
拥有一个可以随时“聊废话”的好朋友特别美好。发现一句“土味情话”,随手转发到群聊;看综艺想即时吐槽,“人家发弹幕,我发闺蜜对话框”;甚至在做雅思阅读时,与闺蜜的聊天界面也可以化身为“实时情绪记录仪”,时而求安慰“啊怎么又错了5个,完了我的人生不行了”,时而分享喜悦“也太优秀了吧,居然全对”……在这期间,闺蜜有空便一起聊,没空也回个表情包。很多“正经事”并不值得在闲聊中一直念叨,联系沟通靠“废话”,舒缓压力靠“废话”,生活里的小温馨也大多由“废话”构成。和好朋友说“废话”,实际上是在共享情绪、分享生活与快乐。废话可有可无,也不用回复得多认真,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可这些却是一种证明“你还在、我还爱你”的存在,更是融入对方生活,同时把对方接纳到自己生活中的表现。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在1990年提出人际关系中的“投标”概念,指的是以建立链接为目的的小要求,例如一个微笑或一次主动发起的对话。研究指出,朋友间越常向对方发出和回应“投标”,两个人的关系就越深厚;如果经常对对方的“投标”视而不见,关系则更可能变得岌岌可危。“废话”有时正如同一个个“投标”,成为彼此关系的助推剂。
当然,愿意彼此分享废话的友谊,并不意味着不分时间场合占据他人重要时间,也不代表可以把朋友当成自己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段宜霖姑娘自称“小话痨”,最爱和好友聊天“输出废话”。她坦言,尽管自己对于朋友们的废话包容度很高,可依旧无法接受太多负能量信息。及时沟通后,段宜霖和“废话挚友”们形成了默契:如果难过了,不要长时间用微信输出情绪“废话”,伤人伤己,不如直接打电话——听对方吐槽,及时给予安慰、鼓励,并一起想解决办法,待对方心情稳定后,再聊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注意力。
其实,“废话挚友”正是那些可以分享下班路上粉紫色的晚霞、“摸鱼”时刷到的奇葩笑点,甚至一言不合便简单粗暴地刷起表情包、挑起“拍一拍”大战的“无聊人”。那些看似毫无主题的碎碎念、可说可不说的“废话”,实际上潜藏着爱、关心与包容,让朋友在匆忙的世界中喘口气,以合适的“度”融入彼此的生活里。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减)
【适用话题】爱与接纳;友情;鼓励;包容
37705019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