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祀我国殇:“纪念馆之父”齐康用建筑的语言谱写城市记忆
2022-03-19周玉利
周玉利
其他适用话题 建筑与教育;铭记历史;薪火传承;战争与和平;城市记忆
人物时事速递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逝者,以国之名。而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上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座举世闻名、震撼过无数来访者的纪念馆曾先后获得“中国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奖”和“中国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十佳”等殊荣,其设计者就是当今中国建筑界的泰斗级人物——被誉为“纪念馆之父”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齐康。曾师从一代建筑宗师杨廷宝的齐老,幼时目睹了祖国大地被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的现实,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印记。基于此,他主笔设计的这座纪念馆匠心采用建筑的语言形式与历史对话,祀我国殇而表现生与死的主题。他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教学工作,推崇并积极实践老师以人为本、自我教育的设计理念,作品遍及祖国大地,被誉为地球上永不消失的“城市记忆”。
人物素描1 用建筑的语言谱写历史记忆
1984年秋,接到侵華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任务的齐康,决定用建筑的语言表达纪念馆关于平民、士兵生死斗争和屈辱的这一特定主题:他以大块的鹅卵石铺地,营造寸草不生的荒地感,用一种青翠的生气与卵石广场的死寂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寻找被杀害子女的母亲雕像,作为群雕的主塑像,及其最悲惨、最愤怒的表征;用建筑空间的闭合和开放的组合关系,将参观者引导入半地下的纪念馆内,逐步展开纪念事实的叙述——断刀、纪念广场、死亡之庭、祭祀院落、和平公园……塑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完整的叙事篇章,组成了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
人物素描2 推崇并实践老师的设计理念
齐康教授在建筑设计上推崇老师的“以人为本”“自我教育”理念,老师杨廷宝教画测绘图总会要求学生在门柱内画一个1.6~1.7米高的人,而自己也要求学生做设计时在图画上画一个人,在人与建筑环境的和谐比较中获得整体的认知。他认为设计纪念建筑是建造一座教育人的基地,而设计者首先要受到教育,在学习中感悟,“每当我承接不同的设计项目时,我都在考虑,能否在我的建筑中表现这个时代的特征,使之具有纪念性呢?”他说,建筑师不能荒废了手头功夫,老师总是随身带着一把钢尺、一个小本子,随手记一记量一量,而他则每天都要抄图,各种各样的资料都收集。“学无止境,我常常在创作中怀念过去教导我的老师!”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以上材料,以“建筑的生命与温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范文片段示例】建筑是有生命的,一个有生命的建筑作品,能用其特有的语言讲述设计师的心路;建筑也是有记忆、有温度的,它像是为城市疗伤的一剂良药,静默有力,传递着智慧的心声。“纪念馆之父”齐康主笔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不仅是一个静止的建筑作品,更是历史的讲述者、和平的宣讲师,其中的断刀、纪念广场、死亡之庭、祭祀院落、和平公园……都在以建筑语言的形式诉说着当年的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暴行和中国军民受到的巨大屈辱,更彰显着南京这座城市的不屈精神、复兴印记、和平理念以及中国人锐意的情怀与生命的律动。
31415019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