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社死”时刻可能和这种疾病有关
2022-03-19郑昱虹
郑昱虹
不少人可能有过以下的“社死”经历:考试马上开始,肚子却突然一阵绞痛,只能不管不顾地带着扭曲的表情冲向厕所;想要专心思考和干活,但数日没有排便让人坐立难安;在静得出奇的自习室里坐着,却因为肠道频繁排气而“社死”…… 这些问题看似不要紧,但是当它们在一个人身上频繁出现,就会显著影响其生活质量。但不幸的是,科学家还没有找到这种症状出现的真正原因,能帮到患者的还很有限。
有些人可能对上面的描述疯狂点头,但有些人也可能觉得匪夷所思。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后文简称“肠易激”)的表现,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0%的人会受其困扰。更易出现在20~50岁的年轻人群中,且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4倍。
严格来说,肠易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会同时出现的症候,包括反复且持续的腹部疼痛和排便异常,但是这些症状又不是消化道溃疡、炎症、感染或癌症等导致的。也就是说,患者虽然存在症状,但检查结果往往是器官功能一切正常。
即便如此,肠易激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有研究表明,肠易激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在严重的情况下,其造成的影响甚至与肾脏损害和糖尿病无异。除此之外,肠易激患者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健康问题,包括纤维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慢性疼痛,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等。
目前,医生还无法通过一些特定的生物手段来检测肠易激,只能将其他可能的疾病排除后确诊。根据最新的罗马IV诊断标准,如果你的腹痛与排便行为、排便频率以及粪便形态有关,三条标准至少满足其二,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1天有症状,才可以被诊断为肠易激。
从一紧张就肚子疼,到肠易激患者还可能患有的一些精神相关疾病,我们或许能想到心理和生理过程在相互影响。其实,包括肠易激在内的功能性胃肠道紊乱又被称作“肠-脑互动障碍”。当大脑与肠道的协同出现问题时,肠道肌肉的收缩方式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腹泻或便秘;肠道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敏感,使人更容易感觉到腹胀或疼痛。
但大脑和肠道如何沟通呢?在人类的消化系统壁上,有一个由多种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肠神经系统,内部具有独特的神经回路,能够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协调胃肠道功能。因为其规模、复杂性和其与大脑使用的信号分子的相似性,肠神经系统也被称为我们的“第二大脑”。
在大脑与“第二大脑”之间存在肠脑轴,它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双向通信的渠道,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等因素共同调控。科学家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出现,正是因为各种因素之间复杂的关系被破坏了。
肠易激综合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家族群体中聚集,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患有肠易激综合征,那么他患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会增加2~3倍,这提示肠易激综合征可能存在遗传因素。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遗传学》的新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通过一项大型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原因提供了线索。
研究人员对53400例患者和433201例普通人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两者之间存在6个较为常见的遗传差异。尽管肠易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肠道症状,但其实多种组织都会受到这6个基因变异的影响。增加肠易激综合征风险的基因构成,也会增加一些常见情绪障碍的风险,如焦虑、抑郁、神经质和失眠。有可能是共同的遗传起源导致神经细胞出现了生理变化,同时影响了情绪和肠道。
不过总体而言,肠易激综合征的遗传性很低。也就是说,其他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可能更重要,如饮食、压力和行为,而这些也可能會影响所有家庭成员。
目前还没有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特效药或特效疗法,但它也并非是让我们束手无策的“绝症”,存在一些治疗方法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这些思路迥异的疗法也反映了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上的复杂性。对于患者来说,它们的疗效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从改变生活方式的角度,医生可能建议患者多吃膳食纤维、避免食用麸质、或少吃易于在结肠中吸水和发酵的食物,多进行身体锻炼,尽可能减少压力,保证睡眠充足。从直接缓解症状的角度,医生可能会针对患者所患肠易激类型和严重程度,开具缓解便秘或腹泻的药品,或者止疼药。
从恢复肠道菌群的角度,益生菌疗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恢复大脑与肠道的正常“沟通”的角度,医生可能推荐心理健康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肠道导向的催眠、放松训练等。此外,针灸、按摩、草药等传统医学疗法也可能对部分人有效。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有时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它出现“故障”的原因。通过科学研究,我们能不断加深对肠脑轴的认知,增加对肠易激病理生理学的理解。或许有一天,这种疾病将不再成为一场场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噩梦。
331450021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