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2022-03-19黄爱杰
黄爱杰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初中地理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要求不仅要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效率,也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本文将具体阐述初中地理教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种方法,并以案例阐述师生之间的新互动形式,即以导学案设计探究任务、以小组合作推进探究活动、以实践拓展提升探究能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最终知识结论,而是要支持学生参与问题讨论、解题实践活动,且要支持学生从不同维度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多创新、多实践,真正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主动调整师生互动形式,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关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并引导学生在地理探究活动中自主生成地理知识、学科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打基础。
一、培养初中生地理探究能力的意义
(一)可促使初中生主动学地理
新课改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但是关于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难题。具体到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地理阅读、认知行为,也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与行为表现。通过开展地理探究活动,促使初中生树立探究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学地理,有利于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切实优化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行为。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地理探究活动中,初中生能根据探究任务阅读地理教材、分析地理问题,而且可分析、解决问题,这将关系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活动。举例来说,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初中生会整理地理材料,阅读关键信息,并且会主动利用各类工具解决地理问题,甚至会主动设计、组织探究式地理实验活动,形成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这能促使初中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敏捷、灵活,并充满创造力。而且在地理探究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团队协作活动,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培养初中生地理探究能力的策略探究
由于开展地理探究教学活动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所以初中地理教师要主动设计探究式地理教学活动,支持学生在探究中学地理。具体来说,教学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式进行:
(一)以导学案设置探究任务,实现自主探究
导学案顾名思义是一种导学工具,但是设计者是教师,目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辅助工具。初中地理教师应尝试以导学案设置探究任务,规范探究流程,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初步解放学生的双手,调整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地理教材、分析地理问题。如果导学案的内容合理、科学,将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主体意识。比如,在“地形和地势”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探究活动,笔者在前期备课时与本校教师一同编订了导学案,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如下探究目标:(1)学习我国的地形地势基本特征,了解我国基本国情;(2)学习地图三要素,学习地形地势图的认读方式,通过地形地势图判断我国某个区域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3)观察我国全国地形地势图,了解我国各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上述几个探究目标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初中生要学习的地理知识,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索地形地势问题。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明确探究重点,笔者也在导学案中标注了学习重点,即认读地形地势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通过地图解决地形地势问题。这样一来,本班学生的学习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教师便可根据导学案组织地理探究活动,适当解放学生,为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做好铺垫。当然,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可适量填写地理习题,目的是促使初中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解题,实现知识迁移,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二)以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解决地理问题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教学方法,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认知状态,且非常提倡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对此,教师则应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地理问题,實现自主探究。在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智能优势、人际关系,构建异质小组,并引导学生在组内分工、分责,促使学生在组内制定探究方案、参与地理实验,以集体智慧顺利解决地理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为了成功构建学习小组,笔者长期观察并记录了本班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并且在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借鉴地理考试成绩之后,将本班具有互补可能性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但是因为人数不平均,所以各小组的人数在5~7人不等,各小组的整体认知能力水平相当。待组建了学习小组后,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如,在“祖国的首都——北京”一课教学中,本课知识点比较零散,但是认知难度不高,初中生需自主迁移地理认知经验,读图、阅读,了解与北京面积、位置等有关的地理知识,并积极总结北京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与名胜古迹,了解北京的职能与未来发展方向,学生只要认真识记知识点即可。但是,单一的死记硬背活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真正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笔者在本节课上支持本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与北京有关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以此顺利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沉默,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空间,使学生的身心状态变得放松,积极参与活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以及探究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各小组要系统整理教材中的地理常识,说出北京的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变迁历程等,了解北京的面积大小,并及时分享自己对北京的认识。接下来,小组可通过读地图简要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以北京为例总结认识城市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方法。如此,本班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丰富地理知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行为,便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接下来,各小组可“主讲”本课知识,梳理观点、总结方法,通过组际讨论规范地理语言,实现自主表达。通过小组展示,各组学生能较为主动地评论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探究行为,这将直接在小组之间展开生生互评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总结探究经验,便于学生及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在本次地理探究活动中,学生始终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启发、即时肯定,促使学生在地理课上参与探究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能直接感知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相较于被动接受,他们能在小组探究活动中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这有利于进一步让学生形成学习期待心理,可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三)以拓展实践丰富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地理探究活动应该始终伴随学生学地理的过程展开,而除了要在课堂上开展地理探究活动之外,教师也应在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使学生积极迁移地理知识,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为此,教师则应整合乡土资源,科学设计地理实践项目活动,使地理学科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展现自身的探究能力,进而解决地理问题,为培养的地理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为提高学生的真实学习力积累成功经验,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鲁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设计了多个拓展探究板块,支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学地理。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笔者按照教材的“学习与探究”板块引导学生自主学地理。以“中国的高速铁路”为例,本班学生要在课外自主搜索、调查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史,下载图片、视频等,总结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各阶段的主要建设成果等,并对比我国高速铁路与其他国家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区别。在本轮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了解我国高度铁路的发展史,更能认识到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步,还可以真正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可谓一举多得。
在组织课外延伸活动时,初中地理教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第一,实践任务的适宜性。在设计延伸式地理探究活动时,教师在预设实践任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承受能力、现有知识储备,有效调控实践任务的探究难度,促使初中生主動参与实践探究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与思维品质做好充足准备。
第二,实践资源的丰富性。设计地理实践项目的一个基本意图便是促使初中生主动将地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组织地理实践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主动利用生活资源,拓展实践材料,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第三,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如社会调查、实验探究、辩论对比、主题演讲等,而每一种实践活动的科学预设与有效组织都将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应该主动设计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为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做准备。
(四)结合跨学科教学实现探究拓展与创新
在开展地理探究教学活动时,初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初中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往往会涉及丰富的知识迁移活动。所以,为了取得更好的探究教学校规,教师应该主动突破学科界限,打破学科壁垒。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可在跨学科合作、交叉性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以“中国的高速铁路”一课教学为例,除了利用地理知识组织学生学习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史与建设史外,初中地理教师还可通过如下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师实现探究合作:首先,与美术教师主动合作,由美术教师组织学生从美学角度鉴赏我国高速铁路的外形结构、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美,将地理探究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有效优化学生的审美品位。其次,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合作,由道德与法治教师负责渗透德育目标,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史激发出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信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地理文化,感受中国高速铁路的速度与发展进程,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当然,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探究内容的特点开展学科交叉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充足准备。
(五)引导学生利用地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万事万物都会有其内在的规律,而地理也是如此,不管是知识还是现实,都可以利用规律来解决一部分地理问题,例如,地理的分布、地理的演变等,因此对地理知识规律的应用是提高地理探究能力的主要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好地理规律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世界地理中“世界气候分布”这一课为例,只要能让学生掌握世界气候分布的趋势和规律,学生就能加深对世界气候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从纬度的变化入手,以赤道为中心、两极为终点,气候是由热变冷的,因此可以逐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这几个气候类型;进而可以从海陆位置入手,以中纬度为例,从沿海到内陆,空气能呈现出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的变化趋势,降水也是由多到少;而高山地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顶到山麓的气候也会由热到冷,降水也会因为海拔高度以及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不同而变化,再结合地图的引导,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之后的亚洲气候、欧洲气候乃至中国气候时,只需要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地形图展开研究和标注,便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如学习中国地理时,只需要了解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因素,就能发现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丰富或者有河流的地方,并且会呈现出条状或者带状分布的情况。因此在学习西北和新疆地区的城镇和农业分布时便可以提出问题:“该地区城镇与农业区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这个特点的因素有哪些?”进而让学生根据之前学到的规律进行分析和探究,让学生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只要找寻到一定的规律,学生的地理探索能力必然会得到显著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师应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构建开放的探究平台,既要在前期准备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布置探究任务,也要在后续的地理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支持学生在课内探究、课外实践,综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不良状态,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生成学科素养,进而为实现个人发展打下基础。
(吴淑媛)
39655019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