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策略

2022-03-18徐慧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9期
关键词:典籍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强大,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是新时代的发展战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舆论生态、媒体形态、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让传统文化典籍走向世界,是当下面临的重要任务。

1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无论是哲学、文学、语言、宗教、风俗、传统节日、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都蕴藏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新时期,新媒体掀起了新的浪潮,典籍的传播打破了传统传播体系的约束,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加快了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传播的范围,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走向世界的最好时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新时代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更应该抓紧当下的机遇,加强典籍对外传播,让全世界进一步认识我國传统文化,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传承与发扬[1]。

2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分类

2.1 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

根据传播的性质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传播中,可以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主动传播即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传播,而被动传播则相反,即无意识、无目的、不计划的对外传播。主动传播是借助各大电视台国际频道播放的传统文化典籍,以及我国驻外大使馆文化向驻在国及地区提供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白皮书、图册等;被动传播是指外国游客、学生等来我国旅游、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及每年中国的商品、服务等传播到国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文化典籍的传播[2]。

2.2 官方传播、民间传播及官民结合传播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传播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典籍传播分为官方、民方、官民结合三种传播方式。官方传播即国家、各地方领导人及相应的传播机构,如国家出台的政策、文化传播战略等[3]。民间传播,就是指人民群众、海外华侨、出国旅游、留学、工作等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传播,如出国旅游的华人都是传统文化典籍的有效传播者。官民结合传播就是国家制定相关的典籍传播政策,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为实现文化典籍传播目标相互配合,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

2.3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媒介的不同,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传统媒体传播即通过图书馆阅读、观看电视,电影等途径获取传统文化典籍的内容;新媒体传播是指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方式,实现文化典籍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受到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且文化典籍制作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已经无法顺应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形式多样化、制作简便、渗透力极强,深受当下年轻人的喜爱,但由于新媒体的自由化,对文化典籍的传播内容质量无法有效把控。

2.4 普遍传播和特定传播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范围不同,可以将典籍传播分为普遍传播和特定传播。其中,普遍传播即面向全世界全体人民进行传播,传播范围和阶层不受限制,具有广泛性;而特定传播即有目标、任务、计划的针对指定的国家、人群展开传播,具有针对性,如我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文化传播等[4]。

3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在不断的演变中成为新时代的新“座驾”,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拓宽了典籍传播的范围,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增强了信息的互动性、开放性,让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交流形式不断丰富,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目前,我国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合作至关重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中,能够让世界各国真正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在实际的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对外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内容深度有待加强,对于典籍的传播大都停留在表面,片面化、快餐式的层面,缺乏对文化典籍深层文化元素的挖掘与传播;其次,传播的技术与形式缺乏创新,典籍资源数字化改变了传播的方式,但在实际传播中单纯的通过新媒体对原有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传递,并未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过程中,没有构建完善的传播机制,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传播主体的主动性不足,传播能力有待提高,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效果差强人意[5]。因此,如何打破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桎梏,有效推动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提高传播的效果迫在眉睫。

4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策略

4.1 增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认同感

中华文化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以文字、典籍、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呈现给世人,并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走向世界,将传统文化典籍发扬光大,就应该增强世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认同感。

首先,我们应该做到对传统文化典籍的了解与热爱,自我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敬仰中华文化,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才能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其次,我们不仅要做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典籍有信心,还应该正确的对待世界各国不同的优秀文化,尊重并接纳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最后,还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不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内容的不断丰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从而不断增强国家、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认同感,有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传播[6]。

4.2 注重传播内容的选择,强化传统文化典籍的魅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及知识的途径,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了一些媒体利用舆论获取利益的机会,出现了新媒体时代下信息鱼龙混杂的现象,会引导人们朝着错误、片面的方向思考,从而影响了典籍对外传播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认同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内容的筛选至关重要。

首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独具魅力,内容也包罗万象,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人文、地理等都存在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被他们所接受,因此,对外传播的内容应该更具包容性和普世性,从而能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文化典籍。其次,对外传播的内容应该更注重对中国深层文化、精神的呈现,将能够代表中华文脉、高质量的文化典籍传播出去,并不断拓宽典籍传播的内容与题材,多个层次呈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借助互联网、移动媒体的优势,了解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感兴趣、能够接受的内容,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实现传统文化典籍的传播。

4.3 与时俱进,推动传播形式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开发和推广,打破了传统典籍出版及传播的局限性,实现了纸质媒介向数字编码的转变,传播方式也从传统的图书、电视、电影等媒介转变为新媒体形式,将文化典籍更好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国人们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对文化典籍的传播也应该与时俱进,实现传播手段的多样性。

4.4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文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中应该强化我国的顶层设计,做好领头羊,制定科学完善的政策支撑,结合实际,着眼未来,提高对传统文化典籍传播的重视,为典籍对外传播提供坚实的力量[7]。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我国驻联合国及各国使馆参赞、文化处及中国文化中心等资源,实现组织者和执行者的作用,为推动典籍对外传播保驾护航。其次,立足我国当下外交战略及外交任务,强化典籍的推广,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样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一带一路”外交、和平外交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中的文化传播。

4.5 发挥民间主体力量,推动文化典籍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是一项繁琐且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传播活动,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人际交往完成典籍的传播,是典籍对外传播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如海外华侨及出国旅游、留学、工作等都是推动典籍有效对外传播者,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留学生及华侨华人不仅能够有效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广到国外,还将新时代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给更多的国外游客、学子创造接触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机会和平台,这也是有效推动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显示,2022年中国有57万外籍留学生,每一个外国留学生都能够直接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切实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蕴含,并将自己对文化典籍的理解分享给更多的国外朋友,增强我国对国外吸引力的同时,将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自信的精神传播到全世界。

5 结语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周期较长、传播过程较为复杂的传播活动。新时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传播提供了契机,同时也面临艰巨的任务。在文化典籍传播中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推动典籍传播形式的创新,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有效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化发展。

引用

[1] 高丽萍.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2(3):76-78.

[2] 王淙.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传统关学文化对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环境工程,2022,40(5):279.

[3] 王菲,胡安琪.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驻青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2(4):119-121.

[4] 陈蔚林.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探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1(21):7-8.

[5] 陶雨竹,张雨婷,黄小玲.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5):41+43.

[6] 张雪秦,孙慧莉.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策略的研究[J].新闻传播,2018(24):9-10.

[7] 王志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英译方法和文化传播策略——以《大观茶论》为例[J].福建茶叶,2018,40(3):350-351.

作者简介:徐慧(1982—),女,山东巨野人,本科,中級讲师,就职于社会学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典籍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