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挑战与应对

2022-03-18胡国友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办学职业

胡国友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国家层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发展定位、办学模式、培养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职业教育能否真正成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不同教育类型。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正加快多样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就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时代要求

适应性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指的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同时具备随外界条件改变而调整自身特征或生活方式的能力”①。职业教育与个体、经济、社会和市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面向市场办学的内在属性和现实需要。能否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就是职业教育要适应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全面协调发展的适应是职业教育教育性的回归,对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是职业教育经济性的彰显。”②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增强其适应性的时代要求。

(一)内部适应性

1.办学定位须准确。“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③,这是国家教育体系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中等职业教育首先是高中阶段教育,在现阶段仍然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任。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逻辑起点。在这样的基本定位之下,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基础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基,必然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义所在。即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正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向‘就业与升学并重’转变”④,其所开展的升学教育也应该是聚焦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就业,与职业高等院校更多地衔接、贯通,更多地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2.办学能力应匹配。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办学基础能力。这种办学基础能力,在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体现为不同的要求。区域层面,办学基础能力集中体现在承载力上。高中阶段职普大体相当的要求,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培养模式、培养质量,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努力承载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家长、学生以及各界人士的期待。学校层面,办学基础能力则体现在硬条件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在硬条件上,学校必须具备适应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的基本办学条件尤其是实习实训条件,以及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软实力上,学校必须践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努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全力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品牌。

3.办学模式要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在高中阶段多样化人才培养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扬长补短、因材施教,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在的优势智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选择,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就业方向,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的基本路径。同时,在当前毕业生以升学为主的现实境地中,中等职业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与高职教育的衔接贯通,切实构建起以专业(群)为依托深化中高衔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真正实现有机衔接、有效贯通,并且还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明晰中高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点任务。

(二)外部适应性

1.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重要战略。从我国现阶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看,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在国家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推进教育公平、高质量提供教育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支点和增长点功能。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服务技术技能积累、服务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平台和阵地功能。

2.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地方性、行业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连,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多在县区办学,必须立足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扣地方产业和文化优势,瞄准地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与地方产业高度匹配的专业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结构和特色上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着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办出地方特色。

3.主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求。随着知识更新迭代、技术进步和技能革新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面向人人、服务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类型,并且面对着人们日益凸显的多样化、多层次和终身化需求。无论是从学校布局来看,还是从学校功能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人的终身教育需求上都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但要真正体现出适应性,显然还需要在办学模式、教学资源、治理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与创新。

二、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挑战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无论是其内部还是外部都还存在诸多挑战。

(一)内部挑战

1.办学条件不完善。目前,我国近半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校舍、设施设备、教师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配备等基本办学条件上还达不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规定。近些年,中央巡视各省的反馈意见中,也反映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还较大范围地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针对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空、小、散、弱”现象,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也明确指出,各地要全面核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合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办学条件的不足已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质量和声誉,若不加快整改,必将动摇其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2.办学规模不稳定。目前,“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在校生1311.81万人”⑤。从2010年开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逐年减少,在校生数也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中职教育办学规模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技能人才紧缺形势,很多企业都出现员工紧缺和“技工荒”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1年这个数据达到2100万人,预计在2025年这个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数量减少和供给不足,对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3.类型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⑥,但目前仍有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还在照搬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有些为了提高对口升学率,甚至出现了“应试教育”现象,已经偏离了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丧失了类型教育的特色。比如,在办学模式上,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没有深入有效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仍然以封闭的学校办学模式为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受中职升学教育倾向的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中国特色学徒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和集团化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难以全面深入推广;在教学模式上,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深入推进不足,一些专业课教学还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上,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较单一,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广仍不足,实践教学远达不到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

(二)外部现实挑战

1.基础地位不牢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基础地位国家在多个文件中都已明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甚至有人认为可以用普通高中教育来取代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办”“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否合理”的争议。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基础地位并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基础地位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近十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持续减少等情况,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条件薄弱、规模不稳,削弱了其基础性作用,动摇了其基础地位。

2.发展环境不匹配。在制度环境上,新的职业教育法尚未正式出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职业教育构建多元办学格局、“职教高考”制度、1+X证书制度等,都有待在法律上进一步明晰、完善。另外,随着职业教育一体化专业目录的发布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标准、办学评价等也正面临深刻变革。在社会环境上,受传统人才观和成才观影响,多样化人才观、技能成才观在人们心中还没有牢固树立,对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的认识还不深刻,“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还没有广泛形成,社会上还一定程度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还不高,发展渠道不宽,总体待遇偏低,不被社会看好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还被一些人看成低层次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成为学生接受不了普通教育不得已的选择。在办学环境上,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办学体制机制的影响,再加上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导向的日趋强化,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承担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能力不足,支持、参与和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举办主体的县区级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和考核激励机制等都还不到位,产教融合难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仍处于低水平状态,难以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成有力支持。

3.体系衔接不顺畅。为适应技能人才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终身教育衔接贯通,必须向产业、社会、人人开放融合。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在完善之中,中等职业教育对内与学校体系,对外与社会体系衔接都还不顺畅。在职业教育的学校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虽已经普及,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还较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起步,高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的上升通道还没有完全畅通。同时,普职融通还没有实现双向互通。在职业教育的社会体系中,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终身教育,对外需要面向市场建立开放融合的社会体系。但从现状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还习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历教育上,对职业培训、终身教育重视和投入不足,职业培训还处在低水平阶段,服务终身教育的渠道还不广泛,职业教育的社会体系开放融合程度还不高。

三、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应对策略

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新发展格局,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学校和企业主体等方面的作用,多方协同、勠力化解。

(一)地方政府层面

1.巩固中职基础地位。现阶段,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是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必要手段、必然选择。从世界范围看,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或地区废除了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因为职业教育的高移而被削弱。地方政府应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局,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发展规模、人才培养质量与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并全面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快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水平。

2.落实政府举办主责。国家对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举办情况来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责由市、县政府承担。市、县级政府应全面贯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求,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政策保障上,要落实举办者责任,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可靠的经费保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教”改革等方面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在依法监管上,要依据法律法规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情况进行监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依法规范办学、高质量办学,督促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履行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发展的社会责任。

3.引导产教融合共生。因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方产业发展各不相同。随着区域竞争的加剧,技术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要素功能正日益显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在区域产业集聚升级中的要素保障功能也正日益凸显。从笔者的调研情况看,由于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更愿意升学,在事实上造成企业并不愿意在校企合作上付出成本,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正全面削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更应主动作为,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共生式发展的引导与推动。例如,在专业建设上,通过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引导中等职业学校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建设高水平主干专业;在企业参与上,通过各类政策工具的统筹整合,发挥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推动本地骨干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拓展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中的参与路径,提高其参与程度和参与效度;在中高职衔接上,通过整合资源、借势借力,吸引优质高职院校办学资源向本地中等职业学校延伸拓展,在实践层面真正落实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1.优化体系建设。为更好地适应区域人口、经济、产业和教育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需求,教育行政部门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在体系建设上对中等职业教育给予支持。一是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推动,强化中高衔接一体化发展。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实现了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表述、一体化呈现,在专业名称、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核心基础课程等4个方面全面升级”⑦。但从目前来看,要真正发挥好专业目录的引领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在区域实施层面尤其是衔接体制机制上给予更多指导和推动,推动优质办学资源向县区、向中职学校延伸,增强本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支持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组建区域性、行业性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中职学校设置分校或分院,重点培养五年一贯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具体举措,值得关注。二是以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为推动,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功能。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与学校以外的行业企业、各个群体、每个人都密切关联,并与这些相关要素组成一个开放融合的社会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职业教育协调机制的作用,引导推动县区政府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推动培训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支持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有效履行“产教融合、育训并举,服务终身教育”的社会职能,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畅通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渠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强化标准引领。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急需高质量的标准体系来引领。一是加强中职办学标准建设与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应以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为基础,通过制定实施省域层面的办学标准,引导地方政府落实举办责任,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达标创建。2018年以来,安徽、江西等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中等职业学校分类建设,在实践推动上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现行各种标准落实情况的督查,尤其是对《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更应加大落实情况的指导与检查,真正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向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纵深推进。二是健全完善1+X证书制度体系。2019年以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历经三年多的探索,积累了试点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证书目录上,应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基础,开发、遴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使之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标准体系上,应以试点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完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职业技能培训、考核标准,构建起1+X证书制度的标准体系。在应用场景上,应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对证书应用场景予以权威、规范地确认,以提升证书的认可度和含金量,助推1+X证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完善职业培训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还普遍存在主动性不足,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总体培训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职业培训标准建设成为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突破口。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建立健全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评价、培训实训基地等各项标准,引导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聚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统筹整合政策资源、开发盘活培训资源、深化培训教材、教法和手段改革等方面创新探索,努力成为当地技术技能积累的基础平台和重要阵地。

3.深化评价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评价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对于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现实中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仍然存在“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习惯用普通高中教育评价标准来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成才、德技并修为评价导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健全学校内部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三是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彰显职教高考的评价特色;四是改革“一考定终身”的单一结果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分类评价、动态评价、过程评价和全面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2019年以来,安徽省教育厅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评价改革,通过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开展分类评价,引导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在短期内迅速推动了全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中等职业学校层面

1.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中等职业学校要紧密对接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的远期目标,为高等职业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为国家储备人才;同时,还要精准对接就业市场近期需求,培养培训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劳动力,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还存在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准、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情形。要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做好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要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做好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实行校企协同育人,做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要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更高质量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深入推进办学育人模式变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支撑在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依托在企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础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政府制定、落实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要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和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等问题。要“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基地,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践基地,把企业需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学校育人的标准和方案”⑧,实现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让企业尝到产教融合的甜头,分享校企合作的成果,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学到真本领,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大力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和集团化办学,克服“普教化”和应试教育影响,扎实推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占比达到50%以上。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全面推进与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强化类型教育特色,加大实训条件建设,深化“三教”改革,在着力提高“五个度”上下功夫:一是瞄准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和优化升级的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二是引导、激励企业承担育人的责任,充分利用企业在岗位、技术、环境等方面的育人优势,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三是立足服务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聚焦提升服务发展能力的重点,疏通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的堵点,破解企业主体缺失的难点,不断深化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社会认可、企业需要的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满意度;四是主动对接培训市场需求侧,提供精准、高质量的培训供给,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劳动者就业,服务产业转型发展,提高职业培训的精准度;五是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深化改革,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增强适应性,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提高服务发展的贡献度。

[注释]

①平和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以变促变[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7):1.

②潘海生,林晓雯.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5):16.

③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1-24.

④教育部.2022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③: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2022-02-23)[2022-03-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3982/.

⑤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2-03-01)[2022-03-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3/t20220301_603262.html.

⑦欧媚.布局“十四五”推进专业升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解读[N].中国教育报,2021-03-23(3).

⑧陈宝生.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21-05-01(7).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办学职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