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分析、价值意蕴与路向选择
2022-03-18陈夏瑾潘建林
陈夏瑾 潘建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体现。职业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因应之举,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发展空间与动力源泉。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上,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立足新发展格局,探索明晰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与价值,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路向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分析
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举措靠发展,核心要义靠教育。作为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职业教育,不仅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包含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两个层面。
(一)理论逻辑:基于质量与效率、平衡与公平、持续与发展助推共同富裕
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共同富裕科学的内涵,即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含“共同”与“富裕”两个关键点:一是“共同”,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红利,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致力于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关键问题;二是“富裕”,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达到繁荣富足,致力于解决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充分矛盾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是“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富裕”意味着要把蛋糕做大,“共同”意味着要把蛋糕分好。职业教育在推动“富裕”与实现“共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第一,职业教育是助推共同富裕“平衡”与“公平”的基础。就共同富裕的覆盖面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小部分人、小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中,为彻底解决区域、城乡、行业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真正实现“共同”的目标追求,职业教育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贤愚,人人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是应对社会公平的长远之策,也是“共富之基”。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民、返乡农民工及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大有作为”,同时,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方面“大有可为”。
第二,职业教育是助推共同富裕“效率”与“质量”的保障。就共同富裕的内涵而言,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为提升技能、增长见识、提高收入奠定基石,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第三,职业教育是助推共同富裕“持续”与“发展”的关键。就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全体人民的“齐步走”,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高度艰巨性、长期性与复杂性。共同富裕的前提与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与技术农民,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公平优质、持续终身、普惠便利的技能教育,构建技术技能人才辈出、大师云集、工匠荟萃的技能型社会。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源源不断地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才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美美与共。
(二)现实逻辑:基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以技术技能提升为支撑,以稳定就业为基础,以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为目标的社会变革。职业教育依托其培养定位的职业性、服务对象的全民性、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技能培育的终身性等多重功能,能扎实推进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缩小发展差距、提低扩中、助推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职业教育是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动能。“扩中”“提低”是推动共同富裕最具标志性的重大任务。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拉动消费层面潜力巨大。据相关数据统计,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4亿人左右,如若想达到理想的社会结构,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应在8~9亿人。在决战“十四五”的关键时期,高校与职业院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民工都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扩中”目标?职业教育是提升低收入群体职业技能、扩大就业、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还能为其提供“道德教育引领、技术技能主导”的终身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机制,服务和引领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第二,壮大和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使命。“‘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是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手段”②,深刻阐释了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机制,是应对增加低收入群体资金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权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战胜之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对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技术技能水平与薪资待遇水平,使其早日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重要动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与长远之道。
二、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普惠、加快“扩中”“提低”的破题之举,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基础,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有力推手,是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职业教育兼具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培育敬业乐群职业观的德育价值以及稳就业促创业的就业价值,统筹社会价值、育人价值、德育价值及就业价值,以经济建设为支撑,人才培养为基础,敬业精神为核心,稳定就业为保障,构建“社会+育人+德育+就业”四位一体体系,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一)社会价值:聚焦产业结构升级,赋能乡村振兴,推动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反哺经济的“助推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能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渐进式、阶梯式实现共同富裕,其社会价值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把握:
3.插图不科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板块所占面积更少,以至于所呈现出来的文字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而作为文字的补充——插图却是不足篇目的一半,数量更少。此外还出现与内容不相符,或者联系不大的情况。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城乡共同富裕的终极价值。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繁荣富强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职业教育依托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通过对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等开展大规模技术技能培训,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拓宽增收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迭代升级,促进高质量就业、高收入就业。其次,职业教育依托技术支持乡村振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职业教育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一方面,聚焦“直播+电商”,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为新型农民提供数字、技术支持。以县域产能为底层依托、数字科技技术为辅助、文化传媒为加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另一方面,夯实“技术+智志”,配以国家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支撑,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提升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最后,职业教育依托文化培育助力乡村振兴,挖掘本地特色乡土资源和地方优秀文化,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培育,逐步提高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资源产业化、品牌化,助力建设美丽乡村、绿色乡村。
第二,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凸显共同富裕的属性特征。职业教育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具体体现在:首先,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为产业升级储备人力资源和智力成本,优化经济结构。同时,随时随地依据产业需求的变化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促进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其次,职业教育通过与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实践支撑。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结合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出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将潜在的、孤立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协调产业人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化效应。
(二)育人价值: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赋能人才振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契合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通过培养大量优质、卓越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来发挥职业教育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以此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才强国建设,需要从技能型人才培养入手,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保障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协同。一方面,数量涵盖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规模以及职业院校的数量总额;另一方面,质量涵盖职业院校的硬件设备、职业院校的科研实力、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等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稳步推进数量与质量协同创新,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方式等,实现技能人才、市场需求、行业发展与技术供给的精准对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成为卓越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乃至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有助于突破国家技术瓶颈。
第二,助推人才振兴体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助推人才振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现代化、做大做富“蛋糕”的主线关键。首先,职业教育是实现人才振兴的动力引擎与关键举措。职业教育是“落地”教育,职业学校的“根”在地方,特色在产业。“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引擎支撑。一要紧扣地方及产业需求,增强专业设置匹配性。坚持走与区域产业深度对接之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精准衔接、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高度匹配。二要紧贴岗位实际,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对接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要求,坚持“把学校办到企业,把企业办到学校”;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实现“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是能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振兴,使技术技能人才辈出、工匠云集、大师荟萃。其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并举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德为魂”,培养家国情怀。依托实施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融入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二是“以智为本”,创新智育体系。依托持续改善专业布局和结构,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加强教学规范管理,构建培养新时代产业人才的智育体系。三是“以体为源”,树立健康理念。坚持健康第一,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技能、体育活动教育。四是“以美为魂”,传承中华文化。通过文化浸润提升育人内涵,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质,引导发现美、辨识美、创造美、弘扬美,强化职业教育孕英才的文化底蕴。五是“以劳为基”,开展劳动实践。通过开展劳动实践、劳动技术与职业体验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职业观。
(三)德育价值:聚焦敬业乐群,赋能职业素养与人格精神,构筑中国特色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第一,塑造“敬业乐群”的职业观,深刻阐释了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是“敬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依据,科学把握择业与就业的观念和规律,构建既符合自身兴趣特点又兼具自身特长优势的职业发展机制,通过整体性、系统性教育培养,塑造正确合理的职业态度和责任感,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作为终身学习、终身维护的事业。二是“乐群”,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有合作互助的精神”③,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团结互助、踏实诚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敢于担当、恪尽职守的优良品质,以实现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理念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培育“劳工神圣”的劳动观,明确阐释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④“劳工神圣”的观点在新时代被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意义,着重将劳动素养、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一是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开展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二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推崇以劳树德、以老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就业价值:聚焦稳就业、促创业,赋能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推动社会稳定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切实转变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基础。以创业促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社会稳定和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然之举。要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在稳就业促创业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人才培养体系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好稳就业和促创业的组合拳。
第一,稳就业促创业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一是职业教育和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双元育人平台为基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宗旨,开设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的衔接,提高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积极打造就业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大空间。二是职业教育具有门槛低、就业通道便捷直接、成本低等优势,能够助力贫困地区学子“进得去、上得起、学得好、有出路”,助力贫困学子掌握一技之长,拥有安身立命的技能。职业教育在助力稳定就业、改善民生、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向选择
职业教育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与持久性的重要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层面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宏观之“执”:聚焦“做大共富”,奏响党政校企协同育人“协奏曲”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伟大、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行稳致远的关键靠发展、基石在教育。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因此,要牢牢把握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党、政、校、社协同合力,奏响协同育人“协奏曲”,形成多方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为高效落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党建+”领导机制。一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党建+专业”“党建+课程”“党建+管理”“党建+志愿服务”,积极探索党建育人创新模式,奋力打造“厚德强技、匠心励能”的党建育人品牌,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教材、进课堂,开展新时代职业学校党组织示范创建和高质量创优工作,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创新“党建+”治理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使党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落地生根。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及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基层职业院校党建与治理同向同行,发挥党建与治理的协同合力。同时,创新“党建+”治理长效机制,紧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党建与业务长效化、常态化及稳步化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党建+人才培养”“党建+创新创业”“党建+校企合作”“党建+产教融合”等治理体系。三是贯彻“四个治理”原则,优化党建工作思维效能。全方位遵循落实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原则,创新职业教育治理方法,优化党建工作思维效能。要实现职业教育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并进,并从多途径、多角度、全方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完善职业院校党建教育机制体系,坚持与时俱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着力推进“五育”教育。与此同时,大力拓展教育载体与形式,奋力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实现职业院校党建高质量、持续化发展。
第二,聚焦战略规划,强化制度保障,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共同富裕及国家发展高度层面,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规划与落实”两手齐抓,打造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发展新格局。二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以共建共享共促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完善健全体现类型特色的“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贯通耦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倾斜,鼓励高技能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及职业发展培训,以实现“提低扩中”,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依据不同类型低收入群体的特征,依托诸如“生产+教学”“致富车间”“田间学校”等高质量、多元化、一体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大力普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经济等方面的技能与知识,畅通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创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三是各级政府要结合地方实际修订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化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及经费保障机制。
第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提质培优,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一是职业院校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完善“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共同体育人机制,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二是职业院校要大力发挥教学改革主渠道、教学育人主战场的优势,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双高计划”这一契机,以提质增效、特色发展为依托,依据生产实际、产业需求、岗位特性,开发模块化、系统化专业课程,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二)中观之“智”:构筑“普职融通生态圈”,做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第一,发展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完善普职融通机制。职业教育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奠定基石,在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实现更稳定更充分就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大、大有可为。一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制定完善普职融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积极推动普通融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师资配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设施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与衔接。同时,加快建立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积极探索兼顾多元化、职业性、公平性于一体的“职教高考”模式,转变以往单一的考试内容,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内容凸显多维度并突出职业性,以此提升职教高考的质量和公平,选拔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二是系统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大力构建“中等职教+专科职教+本科职教+专业学位研究生”四维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助推“双高计划”顺利实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开好局”;扎实推进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相衔接。
第二,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培养能够引领和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要以“融合+多元+共建+共治”为切入点,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机制。一方面,鼓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社会组织、民间智库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产教融合管理治理,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体系。同时,推动民间智库等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咨询建议,为政府提供购买服务。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与民主融合共生治理新格局。通过多元治理力量相互作用、完善补充,可以显著提高治理能力与水平。通过法律、制度与民主的融合作用,使融合治理贯穿于产教融合的全阶段、全过程。二要全面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持续推动政校行企深度合作。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要实施产教融合,建立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产教资源共生共赢。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畅通产教供需对接渠道。与此同时,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着力打造“战略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三)微观之“治”:打造“城乡融合共同体”,按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加速键”
第一,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均衡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为社会大众提供“终身可学、受用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增值赋能,是职业教育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职业教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助力乡村振兴,关键靠高素质人才。因此,一要持续深化继续教育,加快打造“全生命周期”职业技能培训高地。健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加强学分银行建设,搭建全民学习“立交桥”,通过“终身教育”,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企业员工、退役军人等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学习平台和提升通道,帮助他们通过培训学习实现技能跃迁升级,实现高质量就业。二要加大扶持力度,赋能乡村振兴建设。面向农民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从业人员等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培训品牌。同时,组建博士、教授、专家领衔的技术服务团队“送教下乡”“送技到田”,为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提供精准技术服务。
第二,全方位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现代化共同体”,助推职业教育区域优质均衡发展。一要互助共建,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加强东、中、西部职业院校校际合作,构建“续航式”的“职业教育帮扶”模式,搭建一体化校际合作平台,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共同体”长效机制。为全面解决职业教育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协调、师资不匹配、软硬件设施不充分及教育创新能力不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现实问题,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资源均衡观,协同国内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融合发展,建立常态化的教学交流机制,进一步拓宽协作渠道,跨越空间障碍,实现教育教学同频共振,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要以“职业技能培育+教育领域共同富裕”为纽带,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实现。二要加大扶持倾斜,筑牢共同富裕的基石。加快教育开放互联和优质资源共享,牢牢把握“强基石、补短板、抓弱项”这一原则,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地区、弱势群体及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倾斜,均衡职业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发展差距。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落实教育公平、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推手,更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应然之举。立足新时代,我们要笃行不怠,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在助推共同富裕进程中落地生根、行稳致远。
[注释]
①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②王学军.办好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J].职业教育,2019(11):10.
③孙磊.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2):92.
④韩震.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N].光明日报,2020-08-24(15).
⑤赵其国,赵民兴,付文娟.创新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与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2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