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2-03-18杨康贤林丽芳

教育与职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技能型工匠思政

杨康贤 林丽芳

高职院校是新时代技能型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培养的大量技能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理应引导学生实现德技并修,并在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奋进新征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主阵地。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不能仅仅是掌握技术的“工作机器”,而是在掌握工作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自觉担当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要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夯实技能型社会的思想观念基础,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着力点在于加强使命担当教育,让更多青年人凭借一技之长成就出彩人生。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课要从国家需要的角度,开展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情怀教育;另一方面,从社会价值的角度阐释技能型社会建设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主动承担历史使命。

二、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

针对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宏观愿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当如何贡献自身力量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着力从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临手,培养更多有坚定理想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时代新人。

1.增强学生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德技并修。长期以来,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学技能、当工人”的职业荣誉感不强。受此影响,很多学生只是将职业教育作为高考失利的被动选择,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学业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自信心不足、职业教育荣誉感的缺乏影响学生奋斗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进而影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可以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及高素质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职业教育荣誉感,将技能成就出彩人生作为基本价值导向,使“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成为基本的行动自觉。此外,高职院校为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养人才,除了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外,还要将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融入学生的血脉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精神、法治精神、公民意识和健全人格,最终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劳动者。

2.引导学生立志技能成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能否承担好这一历史使命,其“根”与“魂”在于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从古至今都是精神之钙,是一个人干事创业的动力和保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强调对所有受教育者进行立志教育。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要把握历史脉络、活用历史素材。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征程中主动寻找出技能报国、技能强国的鲜活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技能成才的决心和信心。拧螺丝钉能“拧”成全国劳模,操控机床可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可以身披国旗走上国际大赛领奖台,这些奋斗实干故事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因技术而学而长而成功,从而实现技术成才有我、技术强国有我、技术报国有我的宏伟抱负。

3.强化学生技能报国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不屈,饱尝艰辛而不衰,屡遭坎坷而不馁,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代代中国人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职院校更应当主动担起责任,引导学生认同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支撑,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将技能学习热情转化为技能报国的实际行动,深刻理解“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要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的深刻含义,自觉担当时代使命。

4.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职业教育文化和工匠文化。“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以历史文化为积淀,以时代精神为传承的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涌现了大批能工巧匠,形成了精益求精、追求极致、道技合一的古代工匠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传统的职业教育文化,讲好能工巧匠的故事,既是增强学生职业教育荣誉感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和培养的职业教育基本思想和理念,讲好鲁班、李冰、李春和沈括等世界级工匠的故事,讲好传统职业文化,引导学生发扬职业教育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向上向善,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有所作为,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当务之急,高职院校思政课需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时将技能型社会的相关内容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实效性。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组织者,要以身作则做德技并修的典范。

1.及时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技能型社会相关知识融入不足、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和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技能型社会建设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化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相关研究,适时将技能型社会相关知识点与思政课教材的知识点有效对接,并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源库。

其一,将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映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国精神部分,系统开展工匠精神传承的历史教育,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之中。通过工匠精神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重要性的阐释,引导学生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从而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结合教材的道德教育内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职业教育文化和现当代涌现的技能报国、技能强国的典型故事,引导学生传承优秀职业教育文化。

其二,将技能教育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首先,从宏观和历史角度讲清楚劳动技能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其次,阐释技能型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技能之于个人,不仅是谋生就业的需要,也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于企业,是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更多收益的需要;之于国家,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受制于人的需要。最后,讲清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技能、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的使命感。

其三,建设教学资源库。中国历史上蕴含着丰富的德技并修的工匠故事,教师应在挖掘和筛选的基础上,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用心用情讲好这些故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技能并成为工匠的自觉性。教师应发挥主导性,设计和安排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具体任务,鉴于教师个人力量有限,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挖掘和寻找相关案例,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资源库。

2.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目前,思政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00后”,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依靠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当代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如果思政课再延续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不足。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增强针对性。

其一,“知行合一”,推动实践教学走深走实。思政课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推进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对高职院校三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时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要求要将实践教学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但是,实践教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和达到效果,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找准与学生思想的契合点进行精心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对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认识不足,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了解不足。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教学时,要用好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采访优秀工匠和技术能手。采访结束后,学生在提纲的基础上提炼加工成报告,并与同学分享访谈的经过、成果和收获。通过对高素质人才成功经验的学习,学生感悟建设技能型社会、践行工匠精神的内在逻辑。

其二,开展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专题教学。高职院校思政课不仅要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相关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相对接,还要开展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专题教学。开展专题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相关要求,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凝聚共识,增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党中央的相关要求,为什么要建设技能型社会,高职院校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使命与责任”等方面来进行专题教学。在确定主题后集中进行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撰写相关的教案,制作相应的课件,搜集相关的教学材料。当然,也可以专门安排1~2个学时邀请行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和企业高管做专题报告。

其三,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教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被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并在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让体验者置身于多维立体空间之中,以动态方式呈现书本上静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体验。技能型社会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也可以充分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与中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互动,切身体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生动、立体化的教学,大大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不断拓展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资源。

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作为铸魂育人的课程,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灵魂塑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劳动者大军中的重要成员,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相关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要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教师和工匠的工作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的对象是人,后者的对象是产品,但是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深刻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老师要求和思政课教师“六个要”具有高度的耦合性,需要大力弘扬和传承。

其一,敬业乐业,做政治强、情怀深的思政课教师。优秀工匠能将自己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对产品的深情熔铸于制作过程中,将产品制作过程升华为一种艺术,将技术优化和产品精心打磨的过程作为创造力的体现,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充满了生命力。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人的思想引路人责任重大。思政课作为塑造灵魂的课程,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以心育人。而要做到以上几点,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学习工匠“择一事,终一身”的敬业乐业态度。具体来说,要学习工匠在生产产品过程中的精雕细琢态度,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关注他们的成长;学习工匠对自己工艺的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学习工匠对产品和工艺的前瞻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和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其二,精益求精,做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精益求精,是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成功之道,也是打造思政“金课”“网红课”的基因密码。思政课的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形势,根据学情变化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视野和学术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厚的学识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条件。思政课教师要学习工匠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优秀品质,紧跟时代发展,及时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不断解锁新的教学技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打磨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话语,在深入研究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其三,执着专注,做人格正、自律严的思政课教师。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优秀思政课的养成一样,是一个长期、复杂和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日积月累。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心国际国内形势,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前沿科学理论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像工匠一样专注、乐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备课、授课过程中,及时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以研促学、以研促教,培养更多有思想、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技能型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