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循环理论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探析

2022-03-18吴伶

教育与职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学习者实训

吴伶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重点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随着高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方式、个性特征的把握更加精准,以此为基础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打造符合高职教学需求的、能调动学生内在驱动力的、富有活力和成效的课堂,有助于将高职“三教”改革落到实处。具体而言,高职教学的任务和内容要贴近现实,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围绕“经验”的获取和验证展开,因此,构建阶段性的学习循环(Learning Circle)教学模式非常必要,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育三重目标。

一、构建学习循环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持

1.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与目标层次划分。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目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其分为低阶表面学习和高阶认知方法,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层次。布鲁姆和克拉斯沃尔等人以“内化”为纽带,构建了情感领域的连续过程,即对情感和价值的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化、性格化。哈罗和辛普森对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分层,其中,哈罗把动作技能分为反射动作、基础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沟通(表情动作和解释动作)六个层次,辛普森则将动作技能分为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七个层次。

2.体验式学习理论。成人学习不是单纯的内容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内外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体验式学习过程是由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因此被称为“学习循环”或“学习圈”。戴维·库珀在区分不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代表性理论。赫尼和芒福德则根据人们的学习特点,总结出四种学习风格,即积极主动型、反思型、理论型和实用型。

3.布鲁纳螺旋课程模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对结构主义教学进行了阐释,要求学习者能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建立清晰的学科结构体系。同时,课程内容安排要体现层次,学科知识结构要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相适应,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发现来学习,将体验学习与抽象概念学习统一起来,从而培养自己的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完成思维训练目标。

二、基于学习循环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

1.明确教学目标,体现学习领域层次要求。构建富有实效的阶段性学习循环,需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辨析清楚。参考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目标层次的研究成果,结合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分类以及现有课程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三维体系,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要深入挖掘各方面教学目标的内涵、层次以及不同目标之间的关联。

第一,知识目标分层:夯实知识基础,锻炼分析能力,注重思维训练。知识目标可以按照了解、理解、分析、运用四个层次进行区分。在了解层面,主要针对具体知识及其应用场景学习,让学习者基本了解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方向并调动学习兴趣;在理解层面,学习者能够对专业名词、抽象概念进行解释,形成新的“经验”;在分析层面,学习者可以归纳学科的普遍原理和规律,验证“经验”适用的条件;在运用层面,学习者能够运用所获得的“经验”明确各种情境下问题的症结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知识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分析能力培养,通过思维训练让学习者具有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第二,能力目标分层:分解能力标准,融入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内容。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出发,根据教学需要对能力标准进行分解,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不同层次,建立对应的能力目标体系。此外,能力目标体系还需要融入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内容,如将职业道德、行业规则、组织文化等内容作为职业认知的基础并具体化为能力目标中的基础要求,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使命感和集体价值观。

第三,素养目标分层:贯通素养培育,提升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拓展素养方面建立分层素养目标体系,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文素养主要描述职业通用的素养要求,包括诚信、团队合作、责任担当、严谨、敬业、专业态度等;专业素养则有助于提高职业适应性,包括信息素养、规划素养、沟通素养和学习思考等方面;拓展素养着眼于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战略胆识、求知探索、领导力等方面。

2.结合学习风格,构建课堂教学的“了解—观察—尝试—提升”四阶段螺旋式教学循环。结合库珀的经验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螺旋课程模型,将学习内容按照“课程—模块—单元/任务”进行重构,并且在每部分进行“从认知到接受,从运用到拓展”的反复学习。

第一,了解:通过典型案例/情境模拟,将具体经验带入学习内容。通过典型案例或情境模拟,开展知识介绍、职业或岗位认知,既能够展示教学目标,让学习者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也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第二,观察: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观察。除了积极主动型学习者,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新的学习时都会犹豫,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基础,应从何处着手,能否完成任务要求。对此,教师或导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示范,在阐释、演练、展示的过程中强调要点,将知识和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对比和反思。

第三,尝试:设计简化活动检验学生观察所获得的经验。以假设性场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内容应用到贴近自身“经验”的情境中。例如,提出在校园生活、班级活动、社会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检验获得的反思性经验是否正确、能否解决现实问题。

第四,提升:在不同场景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验证。随着认知范围的拓展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学生逐渐能够掌握所学内容的所有复杂性场景,并将新的、可靠的“经验”用于解决真实职场中的综合性问题。通过模拟的职业环境,搭建从校园到职场的贯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基于学习循环理论的混合式教学实施路径

1.开发教学资源,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载体。“双高”建设对高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推进融合创新,打造智慧教育生态体系”的要求,为各高职院校统筹规划、开发和应用线上教学资源提供了制度支撑和硬件基础。

第一,开发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促进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线上教学的基础支撑是教学平台软件,它们作为教学工具,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包括开展教学活动、直播授课、获取教学数据信息等。开展教学活动前,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当分析学生的学情特点,通过线上数据库中的学生基本情况了解认知基础和学习风格,明确教学难点,然后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互动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提高课堂参与度。开展学生活动时,通过实时数据、图表等方式展示学习记录,加上选人、抢答等辅助方式,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提升课堂受关注度,确保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平台软件开展讨论交流和展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线上教学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除了各门精品开放课程,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银在线、智慧职教等平台也提供了大量在线开放课程供各校选用。教师需要根据本校、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开发适配优质学习资源,如微课、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实训手册、习题库等。同时,线上教学资源还包括丰富的社会开放性资源,如数字博物馆、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平台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还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做出表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公众号、视频号、直播平台等作为网络“第三课堂”的重要支持并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

第二,整合改进线下教学资源,形成“岗—课—赛—证”互通互融机制。线下教学资源既包括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智慧教室等硬件设施,也包括各种专业课程教学实训软件及教材、实训手册等书面资料。

对高职院校而言,现有教学资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长期沿用本科教育的框架体系,对实训教学、职业教育的内容挖掘相对不足,导致部分理论课、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大纲(标准)要求与职业教育类型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以“教材改革”为抓手的教学资源整合势在必行。围绕螺旋式教学循环模式设计,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重构,将碎片化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改造为循环式、层级递进的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双元制”活页式教材或实训手册,将真实工作场景、职业教育需求反映到高职教学中来。同时,要根据需求构建“‘课内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比赛提升+证书考试”的系统机制。校内实训室、智慧教室可以满足大多数理论课程、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一体化教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比赛平台、证书考试基地等主要满足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需求,通过教学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2.分析教学基础,制定个性化教学实施策略。第一,课前深入调查,分析学情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预先通过教学平台发放VARK(视觉、听觉、读写、动觉)感观型学习风格调查等问卷,了解学习者的风格倾向。对于积极主动型学习者,应安排更多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和团队环境中进行学习;对于反思型学习者,应发放更多的学习材料,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回顾和思考;对于理论型学习者,应提供逻辑、连续的信息,在进行活动之前巩固对“先验性知识”的理解。

第二,课中开展活动,落实循环式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时需注意不同学生的接受度,尽量从简单问题出发,再涉及复杂、综合性的问题,扩大所学内容的适用范围。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消除畏难情绪和胆怯心理。实践中,可以开展以团队协作为抓手的小组活动,让较为自信的学生充当领导者,态度严谨的学生完成基础工作,思维跳跃的学生活跃氛围。教师对活动过程及时进行评估和纠正,并有针对性地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学生。

第三,课后拓展提升,通过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对于通识类课程,需要整合课程资源,创设素养培养场景,如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等强化社会体验和职业认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对于专业类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重在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利用丰富的实训项目、虚拟仿真实训室、技能大赛、企业实习和创业孵化等资源,对标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和职业素养内涵,强化情感培育和价值观引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3.完善教学评价,加强过程性监测,形成多主体反馈机制。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企业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评价,形成“四方协同”的反馈机制。教学管理部门一方面通过教学质量诊改平台,对每学期、每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提供横向、纵向的对比数据以便诊断和改进;另一方面,组织教学督导听课评课、定期收集学生意见,及时发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要求。教师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并通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资料准备、教学实施监测、教学效果反思等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学生既可以对教师评价和教学意见的结果等进行反馈,也可以参与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活动。企业既可以对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成果进行评价,对校企合作的内容、方式等提出意见,也可以作为用人单位,对学校整体的育人效果进行反馈。

四、结语

高职院校应基于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体验式、循环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施混合式教学,以提升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学习者实训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