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2022-03-18保慧孙兵

教育与职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岗位

保慧 孙兵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一种类型教育,培养的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体现在学历的高层次上,更体现在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上。一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不等同于职业技能,是学生在未来职场综合竞争力的表现,需要纵向全过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不等同于品德素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需要横向全方位融入校企合作之中。因此,面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特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好地引入企业资源共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与现状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构成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指通过长期实践与培养获得的、工作中所具备的各项品格特征、行为规范的集合,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四个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显性表现出来的职业能力素养,其他三项则是通过培养和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沉淀下来的职业核心素养和个人基本修养。

1.职业技能素养。包含专业学习能力、岗位操作技能等,是直接与职场环境和岗位工作相对接的。专业学习能力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岗位操作技能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实际动手与创新能力。

2.职业意识素养。包含职业认知、职业态度与合作意识等,是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社会定位的思维方式。职业认知是学生对将来从事职业及匹配度的不断深入理解;职业态度是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兴趣和喜好,关系着职业行为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职业行为素养。包括工作学习行为、日常生活行为等,是帮助学生树立从业人员良好职业形象和职业操守的作风与习惯,对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行业企业声誉、自觉弘扬行业企业文化、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职业道德素养。包含职业纪律、职业品德、职业责任等,是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进步、追求职业发展、胜任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品格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利于学生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现状

1.职业技能素养教育缺乏从学校为主走向校企并重的主动性。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是岗位(群)工作的职业适应与能力拓展,需要根植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土壤”之中,方能取得培育实效。但因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高职院校往往自己主导了本应由校企双主体共同实施的职业技能素养培育,导致培育过程“营养不良”,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大打折扣。

2.职业意识素养教育缺乏在企业主阵地协同贯通实施的机制。职业意识是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从新生入学伊始就紧紧依托企业共同培养职业意识,必将导致学生正确就业观和职业归属感的缺失。目前许多企业存在的“重学生毕业进企入职、轻学生职业意识入脑”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对高职人才引进的规模与质量。

3.职业行为素养教育缺乏深入合作企业挖掘身边案例的举措。工匠精神凝聚了职业作风和职业操守,是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也是高职学生需要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高职学生职业行为素养培养的价值引导和评价标准。一些高职院校只关注合作企业的技术资源,忽视了企业中大量存在的工匠精神与优秀员工案例,导致职业行为素养教育缺乏实效性。

4.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缺乏融入企业真实环境的思政教育元素。高职院校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重要抓手是思政课程的实践化以及课程思政的项目化,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就是要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与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融合的问题,导致推动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感受职业道德规范、接受职业道德约束缺乏落脚点。

二、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与职业素养教育之间的关联耦合

(一)建设目标与教育目标的相互呼应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遵循产教融合培养职业人才的职教理念应运而生的,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目标是要深化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这一建设目标的关键之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目标相互呼应,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的目标一致、人才培养的目标吻合、教学改革的目标同向。

(二)建设内容与教育内容的相互影响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核心是产教融合,虽然落脚点是企业,但抓手和着力点在校企合作,没有高职院校的全方位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就失去了建设目标和意义。一方面,高职院校基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发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更利于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先进载体和坚强支撑;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型企业基于共建的高职院校,更利于依托人才优势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具体表现为校企之间平台建设与能力提升相互赋能、团队建设与合作意识相互推动、机制建设与内涵深化相互促进。

(三)建设举措与教育举措的相互作用

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融入并发挥高职院校的功能和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在培育过程中如何融入并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功能和作用,这两项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举措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举措之间的有效对接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建立两项举措之间的联系纽带与关联项目,通过共同的项目实施,实现成效倍增,具体表现为设置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管理机构、校企联合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跨界融合搭建实践育人综合平台、育训结合创建职业素养提升机制。

三、产教融合型企业赋能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动力机制

(一)联合办学突破教育教学资源约束

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特征之一是其办学主体作用。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共同建立混合所有制培训机构、股份制产业学院等形式,形成办学双主体格局,能够有效解决校企在知识、技术、人才等合作要素之间的“两张皮”问题,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资源保障。企业针对自身岗位人才需求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直接取得主动权和支配权,从而间接降低人力成本,学校则打破跨界壁垒,真正实现在生产一线开展职业素养实践教育,校企成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联合教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特征之二是其教改主体作用。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职业人才需求方,其本质是实现生产经营与人才培养双向推进,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功能交互、师傅与教师的角色交互、员工与学生的身份交互,将企业文化教育、职工岗位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与学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相结合,使企业发展变革和高职教学改革相得益彰,补齐高职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能力短板,促进职业人才成长与行业企业发展共同进步,形成学校高质量发展与企业高效益运行的“发展共同体”。

(三)联合育人促进职教学徒制实践创新

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特征之三是其育人主体作用。2021年国务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型企业正是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全程实施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学徒制”育人过程、全面落实“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从开展教育与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实现育人主体功能,促使校企双方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方面结成更为紧密的“育训共同体”。

四、产教融合型企业赋能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施路径

(一)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完善“德知技并重”人才培养体系

1.基于“五育并举”搭建人才培养体系组织架构。以“五育并举”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棘手问题的有益探索,更是打通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多元通道的积极尝试。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一定是带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与岗位烙印的,这一点同样体现在落实“五育并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若仅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以“单手抓举”方式实施“五育并举”,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必然存在重“素养”提升、轻“职业”内涵的先天不足,只有将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五育并举”的另一只有力抓手,才能与高职院校共同形成“双手托举”的稳定方式,从而为打造“德知技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注入产教融合基因。

2.基于“学徒制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运行机制。中国特色学徒制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与教育改革发展意义重大,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但前进方向始终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是要解决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满足新发展格局下对高质量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是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有力支撑,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办学主体的平台上,能够将正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加以有效整合,实现行业龙头企业针对生产经营的现实需求,主动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视为己任,一方面不断强化自身职业教育功能,完善职业培训方案,优化实践育人方式,提升岗位能力要求;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职业素养培育为突破口,重点从工学交替、双创交融、学分转换、身份互换、成果互认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创新发展。

3.基于“双主体办学”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标准。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过程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学校督导为主,企业并未实质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考核,人才培养供需匹配难以达成。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推动校企之间形成“双主体办学”格局,校企双主体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必然采用以校企为主,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元组织共同参与制订的综合评价标准。该标准以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为核心,涉及校企双主体合作评价(包括合作基础、合作机制、团队建设等)、人才培养内涵评价(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保障评价(包括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等)、双主体办学成效评价(包括校企生三方共赢成效、创新示范推广作用等),评价结果更全面、更合理、更真实,既有助于校企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胜任力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也有利于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履行办学主体责任进行分类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校企双主体、双融合、双改进、双提升。

(二)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教改主体作用,建立“课岗证融合”专业教学模式

1.以岗定课,职业素养培育内容紧密对接专业核心课程。“课岗证融合”的核心是岗位,基于岗位将职业素养培育元素充分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生产教学两促进、两不误。这种能够用于教学实践的“岗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岗位,而是需要经过系统开发、精心设计的工作和学习平台。只有在产教融合型企业中,才能根据专业教学目标,以生产过程为导向,采用真实工作领域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充分挖掘符合“课岗并轨”教学要求的教学用“岗位”,然后以岗定课,将相应岗位生产中所涉及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要求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系统梳理与植入,使学生在工学交替的时空转换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能力素质。专业课程改革所涉及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内容重构等关键环节不仅要与生产岗位对接,还要紧随产教融合型企业岗位(群)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应用,发挥将课程建在岗位上的教改优势。

2.因岗施教,职业素养培育过程紧密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基于产教融合型企业“课岗并轨”建立起来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所涉及的课堂活动、案例和实训,都要紧密围绕职业素养构成要素,紧密对接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岗位工作为依据”。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型企业要实现教学改革的主体功能,必须采用因岗施教、岗才结合、重在上岗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确定职业规划方向、优化职业发展流程,成为行业企业所需人才。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针对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分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进而选择适合岗位生产与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定制施教策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照因岗而异、按需施教、系统优化的原则,将课堂由校内教室移至企业车间,实现教学与工作相结合;最后要优化教学过程,形成教学任务表,以企业工程项目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按照工作流程的逻辑关系,遵循教学规律及认知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依岗设证,职业素养培育成效紧密对接职业技能认证。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之一,除了全程参与改革设计和实施过程之外,还需要将教学模式改革与职业素养培育以“专业课程学分+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方式加以固化和呈现。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教育教学,课程学分的获取只是衡量学习结果的一个方面,真正考量基于“课岗并轨”提升职业素养的依据和标准是岗位技能证书及其相应等级。因此,结合特定工作岗位开发和应用岗位技能等级标准,就成为基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三教”改革的关键所在:一是要突出以现场操作、技术测试、任务成果和团队配合为主的职业素养综合评定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在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二是要制订以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多能并重、细化标准为导向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推动课程标准对接岗位技能等级标准;三是要编写对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准确记录学习和培训过程,便于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技能等级证书。

(三)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主体作用,打造“育训用贯通”实践育人平台

1.构建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应用”三者贯通的方式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最终是要使学生达到在企业工作岗位上“致能致用”的目标,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复合型人才。由于“育训用”三者之间存在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等方面的跨界和壁垒,因此只有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平台,才能从“育人标准、教学场地、学生员工、师资团队、培育内容、实施过程”六个维度打破壁垒,将“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引导下提高对所学专业和对应产业的认知,又有利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及时调整适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与能力,从而在“严守纪律、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细致周到”的实践育人目标引领下,打造集“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职业体验、职业生活”于一体的四阶递进实践育人平台:基于学生专业认知,做“强”职业意识平台;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做“细”职业规划平台;基于学生技能实训,做“实”职业体验平台;基于学生企业顶岗,做“新”职业生活平台。

2.组建育训结合实践育人团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质,同时也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在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校企混编组建实践育人团队,能够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将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相结合,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开展职业素养培育,使学生在企业现场以企业优秀员工为标杆,学习身边先进人物和事迹,接受企业劳模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中实现职业素养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首先要合理选配校企教学与管理人员,依据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岗位、生产要素等情况,通过师资优化组合,校企共同建设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其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通过岗位技能培训、企业挂职锻炼、课程联合开发、产品技术攻关等方式,形成以学校教师驱动企业导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导师驱动学校教师岗位技能提升的“双驱动”师资培养模式;最后要建立适合实践育人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任务主线”的育人模式,职业素养实践项目的教学任务成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纽带,教师作为实践主导推动项目任务设计开发,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实现项目任务落实落地。

3.创建学用相长实践育人机制。学用相长是理实一体化培育职业素养的必然路径,其核心是通过实践育人机制的运行提高育人成效。以学用相长为理念和特征的实践育人机制需要在上述基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实践育人平台与团队的基础上创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工作体系。一是要创建实践育人动力机制,将促进高职人才供需匹配作为动力目标,推进育人主体多元化、育人场域多样化、育人方式多态化,调动学校、企业、教师/导师、学生/员工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要创建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将促进实践方式优化与实践效益提高作为运行方向,凝聚更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实践资源,按照分层次设计、项目化推进、基地化服务、制度化保障、动态化调整的要求确保实践育人各系统既有效运行又相互促进。三是要创建实践育人评价机制,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标准,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立足于可以固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实践育人组织、协同育人平台、职业素养水平等;定量评价立足于可以监测的具体数据,包括学生素质基本数据、岗位技能证书等级、实践教学条件保障等。

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融合创新,是适应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履行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只有始终坚持科学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新态势以及职业人才成长新规律,才能不断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岗位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