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学业考评现状及效果的调查报告
2022-03-18尹慧慧李琳琳李晓欢李彦萍
尹慧慧,李琳琳,李晓欢,李彦萍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一、课题调研背景
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在经济建设中职业化教育方向的必然产物,据中国教育部数据,中国将有近一半的高校正在逐步向应用型高校的改革方向转变。在国外,由于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转变的时间较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应用教育的体系模式;而我国,高校的转型时间较晚,对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之中。在应用型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中,对于学生的学业考评是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合理的考评制度是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对考评方式的改革也可以使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从内涵中发挥其应用的特点。应用型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如果从学生学业考评方面抓重点,侧重应用考评,从制度上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抓实知识与应用相结合,创办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侧重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时、实践实验培养,在学生的学业考评制度中着重在“过程培养”下功夫,对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加大监督措施,对学生的社会生产再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必能带动应用型高校的应用转变,加快高校应用转型。
二、调研设计
本调研针对2020年黑龙江教育厅拟定的10所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含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牡丹江医学院、哈尔滨学院、大庆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进行数据调研,目的是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教师、教务处管理人员等角色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阐述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的考评现状,对目前的学生学业考评的制度、方式等进行效果提升的讨论。
调研数据的问卷分为三大部分,分别针对学生、教师、教务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针对调研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问题及改进措施和建议
经过对应用型本科生的匿名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以下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讨论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论证通过改变考评制度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1.突击学习。在读书期间,“突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平时不注意用功和积累,临阵或考前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在短时间内超量或过量学习的现象。[1]调研发现,学生在考试前进行集中性突击学习行为的占比达到了91%。“突击行为”主要的弊端在于学生并不能真正的运用知识,一味的追求分数或科目的通过,所学知识只是暂时性的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课程的讲授内涵,也没有掌握熟练的技能,使学生养成了平时学习懒散,期末集中突击的行为,日常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失去了应用型高校本科生“以练代学”的学习思路,制约了培养服务人才、技能人才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考评制度的“淡化结果性”的政策引导,将考试的分值平均分配到平时的出勤、作业、实验、实践等其他考评项目中去,这样考试的分值占比会大大减少,学生只靠突击学习的行为不可能顺利通过科目的考核,这样会督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把学习的精力分散到各个学习模块中去,避免了集中几天突击学习的现象。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课程分值会分散到各个子考评项目,常见的成绩构成有平时40%+期末60%或平时20%+实验20%+期末60%等形式,但并没有明显的降低期末考试的分值占比,建议把期末考试的分值降至30%以内,以让更多的分值分散到多元化的考评方式中去。对于应用型高校特殊的培养模式,采用丰富的考评方式是根本途径。丰富的考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例如,一门专业课程的考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口语、答辩、分组实验、家庭互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竞赛、就业实习、生产劳动等多种多样的考评方式组合,每门课程可以用至少8个以上的子考评方式作为成绩构成组合,让课程的最终成绩不再只是期末几天的事。据国外权威调查,很多国外的课程几乎摆脱了期末考试的束缚,用成绩的ABCD等级来给予学生的科目成绩考核,而大部分的成绩点都分散在了平时的实验、社会参与调研、知识内容的发散研究、知识成果的考察上面,与国内传统教育的方式不同,考试决不能只靠死记硬背,也不能代表学生的最终成绩,如果没有完全理解这门课程,并做到举一反三是肯定不能及格的。从课程的考评制度中降低对课程的卷面成绩比例,提高对课程知识内容的创造力评估才是解决突击学习问题的根本出路。
2.诚信不端。在考试中尝试抄袭行为的有214人(占比71%),没有此类行为的86人。通过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考试的抄袭行为都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抄袭行为能让不学习的学生不劳而获,从而达到和学习学生一样的最终成绩和效果,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就目前国内的高校而言,“宽进宽出”的现象还比比皆是,近年来,教育部严令取消了“清考”制度,就是为了杜绝学生的临门一脚现象,学生在考试中的抄袭行为为什么屡禁不止,是一个社会话题,但从根本上看,考评制度的不完善是根本。
通过对考评制度中对于考试诚信的惩罚规定,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考试失信的后果,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据相关数据对比,国家出台考试法及刑法九的实施前后,在考试中作弊的行为几乎断崖式的改变,考生认识到作弊行为的严重后果,彻底封杀了考试作弊的恶劣诚信不端问题。高等学府的课程考评虽然比不上国家一类考试的重要性,但加大对考试诚信不端的行为惩罚力度也一样刻不容缓,从制度上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能存在诚信的问题,让诚信问题不再老生常谈。
3.考试形式单一。对考试成绩比例十分满意的有15人,基本满意的有45人,一般满意的有202人,不满意的有38人。对课程成绩大多由几种考试方式构成的数据为1~2种的占95%,3~4种的占4%,5~6种的占1%,7种以上的没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单一的考试形式和简单的成绩构成比例是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及时创新。[2]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靠大量的、全方位的生产环节考核进行评价,只有从制度上、形式上抛开束缚,建立多元化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的考核方式,深挖生产与考评的内在联系,建立丰富的成绩构成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改革。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方向存在着质的区别,与之对应的课程考评也要相应的做出本质的改变,决不能千篇一律,只有认识到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应以应用为主,才能更好地将以应用模式为主的考评机制融汇到学生的学业考评中去。
4.生产实践结合。课程的实践、实验学时是否足够,选是的有103人(占比34%),其他为197人。是否进行课外的生产结合培训的,选是的有45人(占比15%),其他的为255人。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实践、实验的学时感觉不够多,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而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高校的最主要的就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就是“应用”二字,学校在制定学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要考虑到与社会生产相结合,针对个别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数据调查,专业技能课学时与总学时的占比几乎达不到50%,学生在校期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用来学习教育类、思想类的公共课程,专业技能的相关课程占比远远不足,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并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够快速地融入到社会生产中,失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初目的。
通过对考评制度中生产考评的改革,加大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制度的约束,在课程的考评机制中,加大对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评判占比,有效地将生产实践的考评融入到课程的考评中去,以评促建,让课程的学习真正把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5.专业技能就业定位不精准。通过对100名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可以熟练掌握岗位中的生产技能、且不需要过多培训,选是的有8人(占比8%)选否的为92人。通过数据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所接收的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的专业技能并不认可,毕业生在进入单位之后不能够直接步入工作岗位,大都需要再次培训或学习,对工作中的技能熟练程度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这就说明了应用型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并没有贴合就业实际,与企业、生产单位的合作教学还不够丰富,没有使学生提前掌握劳动技能,学生很难提前熟悉到真正的生产技能核心,不能直接参加工作,学校对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的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通过对考评制度的校企合作考评改革,可以有效地针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进行考评,制约并引领学生的生产能力,实现精准就业的目的。
6.以产品创造、创新为考评标准的学校转型发展。课程考试中含有产品生产或创作的考试环节的,完全没有的占64%,少部分课程含有的占31%,大部分课程含有的占5%,基本课程都有的为0。产品的创造、创新是生产链的末端成果,是检验生产流程的结论。应用型高校依托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地方输送产业链所需人才,以实现产品的创造和创新。基于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用以创造、创新产品也是产教融合的主旨思想。产教融合的目的是以产促学,评价标准即能够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或作品,根据专业的不同,有的专业转化的产品或作品是实物形式的,有的则是对某项技能的应用示范或达成某个目的实施策略。学校要深化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业就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3]
目前应用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类课程所依托的教学平台十分匮乏,学校缺少成体系的供需产业链校内基地,与社会的产业机构合作深度不够或未能达成营收平衡,产品定位还不够清晰,缺乏课程关联的产品设计考评环节。应用型地方高校应该从根本上定位课程的关联产品,让学生不但只是学习理论知识、技术能力,还要通过所学习的技能创造出一定的关联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学校要对学生的产品或作品进行考评是直接判断学生掌握课程学习效果的方式,这其中着重在课程与产品间寻找关联,通过课程的内容定位相关产品,然后再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对产品的生产或设计考评,来判断课程的学习效果,形成良性的产教融合的链条式效果,扩大应用型地方高校的转型成果。
7.企业教学人员的考评参与度。在对课程考评人员是否含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调查中,完全没有的占86%,基本少有的占12%,部分课程含有的占2%,基本课程都有的为0。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必须解决“政府推而不动、行业合而不作、学校转而不变、教师改而无效”等问题,必须发挥国家、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四位一体”的协同作用。[4]角色考评是近几年国内外高校正在热衷的考评方式,就是一门课程的考评应该让更多的评判主体参与进来,这里面除了课程的授课教师外,还有课程的助教、实验教师、学生的同学、学生的家长、企业人员、社会机构人员等。众多角色人员参与的最终目的就是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考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产教结合的模式下,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程需要较强的专业实践性、生产性、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单独的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在本门课程最客观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多角色的成绩综合评价的有机结合。拥有生产线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对生产技术的考评会使课程的学习更加具有应用性,加强课程与生产的关系。学校应该从制度上调整考评的策略,让企业人员参与到课程考评机制中是一种常规的评价手段。
四、结论
以上通过部分数据对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的考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学业考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的切入点多种多样,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等若干关系,应对好思想观念、基础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多种挑战,[5]深度挖掘考评制度的机制原理,改良创新学业考评制度的方案会同时影响着整体的学生学习效果,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创新考评方法是提升应用型高校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