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高校生命教育的机遇、价值与路径
2022-03-18权筱雅
■权筱雅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重大疫情提供生命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一场系统性的危机。它不仅仅是一次医学病毒的肆意蔓延,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伤害;更是对全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从社会诸多方面引发人们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关注,人们在此次战“疫”斗争中,最可贵的就是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奉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所说,“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1]。因此,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生命教育需要再次被提出来并加强宣传。正是因为公共卫生危机的突发性、广泛性、群体性、复杂性、易变性及危害性的特征,对高校的生命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但与此同时,在抗疫过程中,相比较其他公共卫生危机的影响力,加之主客观环境的巨大变化,自然对教育工作,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另一条道路,换句话讲,疫情的暴发让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增强,为高校的生命教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延伸生命教育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一次提出“健康第一”的号召,更加强调了健康对所有人的重要性。而且,健康不只是生理的健康,还有心里的健康。当然,在疫情暴发前,我们注重的多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强调的多是个体的安危。那种状态下的生命教育更多是源于对各类公共危机的后期防御回应,都是一种短暂的、运动式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工具性和滞后性,从而使得生命教育实践更注重于对个人安全的防护,在此意义上,强调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对生命本身的期望以及对防御能力的训练都是基本的教育内容,然而这只触及到生命教育的一小部分,可以说是最浅显的内容,远达不到对生命真谛的思索。所以说,危机下对生命教育的探索,要从所谓的追求自然生命的层次上升到追求精神生命乃至社会生命的高度,让学生从此次危机中深刻感悟到在个体生命健康与社会公众健康权益的选择中,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抉择中生命的价值真谛,理解危机下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不只是人类的生命,还有世间万物的其他一切生命体,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体之间的联结,我们身处严重疫情下,身心与全球所有人类都联系起来了,面对病毒的肆意传播,我们对生命的把握已经超越了个体,对生命认知教育有了新的理解角度。高校也因为此次疫情的发生,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了更加全面且有价值的补充,从社会现实背景、学科交叉的角度、多元化的思维视角等重新定义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正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赋予了生命教育新的内涵,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共同体教育,强调要尊重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尊重大自然的所有生命;它是一种体现人生价值与幸福质量的生命教育,强调我们要提高生存能力,把握幸福,更要为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所以说,新冠肺炎疫情从另一种角度上延伸了高校生命教育的深度。
(二)丰富生命教育资源
此次重大疫情,作为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典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造成重大影响,教育显然也在其中。疫情的长期性从时间和空间上限制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疫情面前,为了有效地实现教育的持续性进展,社会、高校教育者利用网络技术突破地域、场域阻碍,将危机的威胁变为契机,以达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开展生命教育,切实有效地做好重大疫情下的教育学习工作。其一,各种媒介传播阵地循环播放、投送疫情下的生命教育相关的事实案例,为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准备开辟了新的素材积累,同时也为受教育者认知理论接收提供了真实资源的对照,更有利于认知深化。其二,由于疫情的影响力波及范围较广,在往常教育资源的收集过程中加大了阻碍力度,但也正是因为疫情不能停止对教育学习的影响力度,各种网络渠道逐步开展,最大限度地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各种学习课堂的应用与推广,更多的教育者通过学习平台推出生命教育课程。更有高校借助软件平台推出自己特色的课程,方便疫情下大学生选择。总之,重大疫情对于生命教育内容来讲,就是一次“生命反思课”,除此之外,也由于疫情对人们的条件限制,看似阻隔了很多学习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将讲,倒逼社会寻找更多方式扩充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共享资源便利。
(三)拓展生命教育途径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与以往任何一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不同,其传染性极其严重,破坏性极大,在党中央的严格防控之下,全国所有人民都遵守国家防疫要求,居家隔离。在全国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是采取停课不停学,特殊情况时居家线上学习的方式。在这一段特殊的时期里,相信所有人都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疫情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疫情的出现倒逼教育要在短时间内在时空上做出改变,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既是对当下教育困境的应对,也是对未来教育新形式的探索和尝试。从这个角度来讲,此次疫情虽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整个疫情防控对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不是一节前所未有的生命教育体验课。加之疫情防控要求的限制,高校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是线下定期的主题安全教育等方式,而是选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服从党中央疫情防控要求,成为每一位师生疫情期间的健康守护。于此可见,疫情打破了传统教育途径——课堂授课学习,因为时间空间受限于疫情,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一定程度上发挥网络平台教学的优势,让高校生命教育不再停留于理论说教、死板空洞的传授,反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形式多样地参与生命教育教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学内容会吸引学生的关注,充满理论性但又具有故事性的教学内容也会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力”[2]。生命教育课程不能局限于理论认知的学习,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状态,对生命的领悟需要情感的投入和身心的体验。各种教学软件、社交软件等开始与教育进行高效率的结合,这是在疫情背景中寻找新的教育途径来弥补疫情带来的各种不便。从教育领域讲,不能受制于疫情带来的种种挑战,而是应该寻求突破,从挑战中找到机遇,这不仅是对重大疫情的适应,也是对生命教育发展的创新。
二、重大疫情下加强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法宝
高校之所以开展生命教育最根本的当然是时刻重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公共卫生危机严重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权益,更是深刻的生命反思课。所以高校重视本次疫情防控,积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端正学生们对生命的认知和态度,引导大家做到基本保护自己生命安全,并再次深刻认识到生命群体间的联结和守望相助,感悟到全世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肩负重任的引领者,其生命健康素质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希望。因而高校要提供安全、稳健、绿色的生态环境来保障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在疫情防控战役中,大多数学生的生命认知状态是积极的,在学校老师们的教育下也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地面对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自控力较差、情绪波动显著、生理状态不稳定等状况,再加之疫情对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影响,比如面对学业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复杂、就业艰难的影响等,增加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通过对其进行危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责任教育等,帮助其理性地看待危机与生命,引导他们做出合理的理智的行为。面对极具恐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给予更多关爱,帮助其树立科学认知,缓解心理矛盾。
(二)生命教育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初,是育人的根本。高校的根本使命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着完善人格的新青年。无论是通过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人”本身,着重于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成长需求,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国著名学者叶澜老师说过:“教育应该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3]。仅仅重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忽视人文性与价值性的培育,少了人文关怀,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取胜心理,不能积极引导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们的实际思想道德水平,极有可能使学生们盲目追求生存技能,反而误解了生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导致学生们出现漠视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随意挥霍青春,无法理智处理人际交往、情感关系、工作就业等关系问题,甚至出现一些恶劣的极端行为。高校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应该积极向学生们宣传正确的生命教育,毕竟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对生命的认知还不充分,对生命的情感还不够深刻,对生命的意志还不够坚定。学校理应将生命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生动地完整系统地教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塑造科学的生命伦理观,在生命实践活动中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总之,高校进行生命教育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充分条件。
(三)生命教育是保障疫情防控决胜的基本需要
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在党和国家防控政策的号召下,广大师生也严格遵守高校的具体防疫要求与规定,居家隔离,不随意外出与奔波,在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及教育学习软件,开展线上教学,坚持跟进学习进度和教学质量。正是因为居家线上上课还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高校管理无法完全做到全面监控,所以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更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生命健康教育、生命责任教育,教育学生们理性对待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遵守规定,保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特别是增强对生命本身的认知和生命情感的谅解,理解每一个个体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也是重大疫情防控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针对部分意志不坚定、生命责任意识淡薄的青年,积极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和科学的预防措施。首先,在生理健康方面,大力呼吁学生们加强运动,巩固身体素质,抵抗病毒侵袭,保障自己的健康。其次,在心理健康方面,要强化学生们面对危机的心态,基于对疫情的恐慌与不安以及对生命安全意识、生命责任意识的淡薄,有小部分学生私自隐瞒行程、聚众参加团体活动、随意出入公共场合,无视政府防疫政策规定,给疫情防控工作增添负担。正是因为存在些许反面教材,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刻,才更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与感悟危机下的生命存在,全身心地体验生命间的守望相助,学会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在重大危机时刻理解生命的绵长与价值。
三、重大疫情下高校生命教育的重构
(一)教育课程——开设独立课程及形成常态化教育模式
以往的生命教育课多趋向于对安全事故、生命危机的防御指导和心理教育,比较片面化,不系统,通常是即时性教育,且形式单一,重复性较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高,导致学生不能够重视每一次的生命教育课。这种教育现象体现了生命教育需要具体化、课程化、常态化。首先,高校要将生命教育作为独立课程展开,不仅仅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内容,从教育深度上提升生命教育课程的地位,具体来讲,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立要有鲜明的教育目标、丰富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环节、多样的教育方式等来支撑,它是系统化的、全面的。其次,高校要将生命教育课程持续性开展,成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的常态化模式,即要在育人目标上深化拓展,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从学生生活中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强化学生的生命体验,制定长期的、生活化的课程。所以说,生命教育课程是融入常态化教育模式中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习中感悟生命情感、认知生命价值。
(二)教育内容——完善和补充生命教育的模块
1.生命危机教育
在人与整个世界相互发展过程中,免不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利益纠纷,更何况在重大疫情背景下,生命间权益的交缠危机也逐步显现,生与死的对立危机也一直存在,各种生理心理挫败危机时有发生。首先,疫情危机这场“大考”正强烈呼唤我们强化危机教育,我国自古以来都有“居安思危”的理论传承,但是由于教育理念的侧重,享乐主义的不断滋生,危机意识逐渐淡化,危机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公共危机意识的途径。但是危机意识并不是绝对的保持压力,主要是强调人们对危机心态的理性控制,更能泰然处之地去面对危机。其次,面对生命的危机,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地直面灾难与死亡。“作为一切人生——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幸福还是不幸——的最终结局,死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大威胁和挑战,因而是任何人生思考绝对绕不过去的问题”[4]。生死在疫情面前本就是转瞬即逝,疫情的巨大破坏力给我们带来了最为直接的生死威胁,在个人生死与集体利益的选择上,生死教育无疑是一堂深刻的必修课。通过对疫情下死亡的认识贯彻生命的伟大价值,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通过对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健康保护实现对社会公共健康利益的守护,站在全社会、整个集体的角度,正视生命与死亡的价值。
2.生命责任教育
重大疫情下开展生命责任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危机面前理性地审思生命间的关系,能够合理地看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联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突发事件由于事关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往往会激发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5]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整个社会能够快速消灭病毒并防止病毒继续扩散,对大学生进行封闭隔离、线上教学等,从人身自由上有所限制,与此同时,少部分人为了守护自身自由权利而违反防疫政策造成了更大的恐慌。所以说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健康权益上,以一定程度牺牲自己的自由来守护整个社会的和谐既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他人及社会负责。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理论教育,正确认知公共健康生命权益与个体自由权利的关系,在疫情下,维护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原则,否则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权利,不遵守规定,会加剧疫情的危害与影响。疫情面前,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责任、对他人与社会生命的责任、对整个大自然生命的责任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生命责任教育是关乎伦理道德行为的选择,帮助大学生清晰地认知生命与责任的伦理关系,从而在疫情下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实践行为。
3.生命感恩教育
生命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离不开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心存善念、懂得感恩,才会欣赏生命。何况社会中的每一次际遇,都伴随着其他生命体的呵护,我们都是和社会中的其他个体一起共同成长的,彼此之间或多或少有着各种意想不到的联系,比如此次疫情期间,我们居家隔离,是那些可爱的志愿者、辛勤的外卖骑手、坚持不懈的医护人员、坚定站岗的警察等,一直为我们保驾护航,他们看似是一群陌生的人,但在危机面前却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人,是我们不能割舍的联结,这一刻我们就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彼此守护,我们需要感恩,感恩更多为了我们的生命健康而奔守一线的人群,从这些鲜活的、有价值的生命中欣赏他们的奉献和付出,理解他们生命的美好。我们需要生命感恩教育,感恩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认可,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能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拥抱生命,发挥生命的余热。在疫情面前,在任何一场危机面前,能够实现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4.生命和谐教育
疫情的常态化也开始让人们反思生命,反思自己与社会、自然的伦理关系,追求生命和谐发展是当代人们所要坚持的价值取向。疫情爆发的公共性特征牵扯了越来越多生命间的利益矛盾,不仅是中国内部,甚至是世界各国之间都有了休戚与共,命运联结。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多视角、多维度、多意蕴,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这一重要思想,即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这一共识也逐渐汇集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一致认可,在此次战“疫”中也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认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面对疫情危机的挑战,要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各种联系,明确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孤立发展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现实发展规律的。生命和谐包括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儒家学说“以和为贵”有共同的思想内涵,通过生命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促进疫情的应对与适应。
(三)教师队伍——强化师资专业能力建设
专业的师资能力建设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必不可少,在高校,专职的生命教育理论教师相对稀少,甚至可以说,多数是通过思政课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知识传授,在大学生的思修课上会教授个体生命价值的理论,从内容与方式上普遍较为单一。在重大疫情面前,强化整体的师资队伍能力,更是能考验一名教师自身的生命道德精神,从而体现大学生群体的生命认知与情感的现状。首先,教师队伍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理应顺应时代变革,适应疫情的背景特征,推动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创新,显然不能固守传统的生命教育理念,传输狭隘的内容,忽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发展。其次,教师队伍应积极回应重大疫情危机,提高教育的现实关切能力,特别是在疫情严峻的挑战下发挥主动性,增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并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推动生命教育发展。最后,教师队伍自身在生命教育的话语表达能力方面要有所提升,即面对重大疫情背景下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多元话语议题的出现,在契合危机公共场域的基础上,创新生命教育途径,完善生命教育内容,巩固生命教育话语的时效性。
(四)教育方式——结合线上教育优势与隐性教育方式
此次重大疫情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推动了教育方式的革新,提升了线上教育方式的发展速度与变革。线上教学给疫情背景下的师生提供了新的教学机遇,互联网平台给师生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让知识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去在教室里面对面教学的场景在网络这个中介的影响下,转变为线上学生与老师视频、语音的教学模式。同样是面对面的授课,形式上已经发生了改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线上教学都会是一种新的教学体验,双方在线上可以更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更便捷地分享教学内容,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最重要的是线上教学不会因疫情的持续扩散,影响教学进度安排,师生可以随时凭借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反馈,能够及时地掌握学习进度。此外,还要有效把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由专业的教师全面、系统地讲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将生命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相融合,甚至通过高校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后勤部门等宣传生命责任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感恩教育等等,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渗透,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
(五)教育环境——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高校开展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离不开教育环境的优化与支撑,对于大学生这样的群体,其独立性极强,具有鲜活生命力,但是自我控制力与自制力又不强,他们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教导与爱护。首先,在重大疫情背景下,家庭中父母是危机中最为亲密的角色,父母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以及整个家庭和谐友爱的氛围会给予学生心理上最有力的保障,毕竟,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起点,家长有责任配合学校共同进行生命教育,指引学生科学地认知公共卫生危机,以积极的生死观看待疫情下的生命。与此同时,父母应当主动地学习危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及有关知识,这样既能进行家长的自我教育,又能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孩子。其次,学校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重大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极易受网络上社会不良思想的误导,对危机下的生命认知缺乏科学的引导,高校整体上下都要贯彻正确的生命教育,在理论教育方面,一方面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另一方面结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合理挖掘各学科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学校管理方面,积极建构校党委领导、各个行政部门相互配合的生命教育领导机制,尤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引领表率作用,发挥好各级管理人员的教育指导功能;在科研教学方面,生命教育本就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设立相应的生命教育教研室,对生命教育进行新的理论钻研与实践研究;在后勤设施方面,一方面提升后勤人员的生命理论认知,端正疫情背景下后勤人员的心理,另一方面,稳定并保障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行;在校园文化渲染方面,积极宣传生命文化教育,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渗透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并在校园加强生命教育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最后,社会教育环境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各界也应当自觉承担其相应的职责,积极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社会氛围,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各类媒体平台的宣传,以及社会团体、社区组织的鼓励与引导等,都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