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2-03-18张冬洋
张冬洋
就业牵动着民生,为实现高质量就业,高校需要促进教学改革,以提高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各类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就业正面临着压力和挑战[1-5].地方高校师范毕业生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师范生专业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资格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考,就业岗位萎缩,师范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面对新时代对师范生的要求,找到解决就业困境的路径、提升师范生就业能力是地方师范高校的首要任务.
1 新时期对基础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地方师范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基础教育人才的场所,需要了解基础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如何教育好师范类学生.
教师作为连续性、终身性教育的启蒙人,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是关键,个人素养、专业水平、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做好教育主要看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教育还要将思政教育贯彻到教育中来.近年来,国外流行的OBE 教育理念在国内也不断被高校采纳[6-10],对于新型教育模式大家仍在不断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不断更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素养.
基于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地方师范高校在人才培养时应制定相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作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榜样,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这需要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中加强塑造学生的自身理想追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其次,作为知识的传递者,熟练的教学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运用,在教与学中突出强调教学内容与学习效果,在新时期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做好自身教育定位.最后,教育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学习,实现教育多样性、终身化是教育行业的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通过对求知的渴望和不断地学习才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2 高校师范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
2.1 高等教育扩招,人才多岗位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扩招形势的严峻,师范教师岗位供求失衡,师范生毕业数量增加,但社会就业岗位需求并没有随之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确保大批量毕业生顺利就业已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师范院校毕业生也面临相同的困境,甚至与其他应用型专业相比,师范专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中小学入学人数随人口出生率的降低逐年减少,导致教育系统能提供的岗位也在逐年减少,导致教师总量超标,同时教育行业任职一般具有长久性,导致教师队伍更新缓慢,师范毕业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2.2 教师资格证国考新政策因素
在国考政策实施之前,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即可持有教师资格证,对部分毕业生来说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他们就业的第一道难关,同时也是师范高校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11-14].
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实施以来,师范专业学生面临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学历要求,新政策改革要求教师资格证根据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不同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也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对应的就业岗位也仅局限在对应层次的学校,使得就业岗位减少;其次是专业要求,新政策规定考取专业相似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使得在专业上更加对口,这对于一些教师岗位需求少的学科来讲就业变得更加激烈,例如音乐、美术等学科岗位需求少,就业形势十分紧迫;最后是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增加,考试不仅设置笔试、面试环节,不同环节设置不同的通过率,使得一部分师范专业生很难取得教师资格证,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也由原来的100%变成了50%~80%,没有了教师资格证书,师范专业就业形势也就更加严峻.
2.3 就业单位要求高,师范生专业水平不足
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使得教育行业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日益增加,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对教师用人岗位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在面临岗位与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部分师范生对各类教师岗位难以企及,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层次人才与日俱增,面对用人单位“凡进必进”政策使得高学历人才就业下移,部分初高中学校甚至招聘硕士或博士人才.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无疑会被淘汰.
部分师范生对目前就业形势还未能清醒认知,危机意识和求职观念薄弱是导致就业面临窘境的原因之一.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够扎实,自身就业规划不到位,也是导致就业面临窘迫的一方面原因.
3 促进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3.1 对人才培养方案做适度调整
新时期人才需求要与时俱进,师范高校教师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人才培养方案要适度调整,基于目前各大高校以产出为导向的“OBE”教学理念的广泛应用[15-17],地方师范院校首要定位是培养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需要塑造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人格魅力兼具的优秀人民教师,所以在培养方案构建中要实现教师技能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有机融合和课程比重的合理配备.
课程设置要兼顾知识学习与技能运用,综合考虑教师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构建教师前、中、后期职业提高的连续性课程体系.以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为参照探索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路.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教学手法,摆脱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满堂灌的知识输入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可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和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技能的运用、训练,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实际课程教授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来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使学生在学与教之间能够自由切换.
高等师范院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中不断创新,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地方院校应在理解政策的前提下与地方中小学校、企业实现合适配合,按需培养,在教学结构中要以教学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成才为最终目标.加强对师范生就业的指导,增强个人专业能力,确立合理的成才目标.
3.2 加强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结合自身专业、当前专业就业形势和发展所作的符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性规划.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树立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也是自我能力提升和自我发展的前提.新生入学期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初期,也是启蒙阶段,对于新生来讲,对如何求职不免存在迷茫,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了解就业的一种渠道,高校应重视该课程的内容与方式,给学生的就业启蒙提供好的开端.
对大学生来说树立明确的目标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专业发展动态和方向,才能在大学四年学习中不盲从,科学的就业定位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行业“铁饭碗”观念需要改变,部分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期望过高或者缺乏长远的打算,导致求职失败种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熟悉专业,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抓住机遇,做好学生专业引领和提升职业认知,根据职业要求寻找自身差距和不足,及时弥补,在大学四年内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对自身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科学的认知.
地方师范院校要配合好学生发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观念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部分内容中,学生自身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能够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自身定位,在熟悉专业和教师技能的同时,对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有科学的认识.
3.3 自身能力提升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师范院校就业生要客观判断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协调沟通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而目前毕业生却普遍存在教态拘谨、肢体语言不够协调流畅、教学缺乏热情等问题,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提倡教师强化培养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地以教师知识输出为主题,注重学生学习的形式,通过教师职业竞赛、课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在课堂内多创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专业知识是检验一名师范生专业性的重要因素,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专业应用能力是体现师范生教师潜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是师范生培养重要一环,同时也能体现师范专业度.
加强教育见习、实习工作,合理安排教育实习时间,实现教育的阶段性、连续性,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是检验学生教学能力和锻炼学生的重要一环,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对学生实习动员帮助学生理解实习的重要性是教师的职责,同时通过实习能够检测师范生自身专业是否过硬,及时查缺补漏,强化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和理解.
自身观念的改变也是重要因素,大学生要摆脱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目标,通过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来实现自身价值,要时刻存在紧迫感,以求知创新的态度来学习,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师范生能否顺利就业,自身综合素质是核心竞争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的教师技能,创新的思维方式,都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得到的,所以要时刻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
3.4 拓宽就业范围
师范生就业关乎社会、家庭、个人的利益,要保证充分高质量的就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政府机构要重视就业问题,保证良好的就业环境,对“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做好宣传、开展.高校师范毕业生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政府机构要建立健全就业体制,拓宽就业渠道,根据发展需求尽量保证岗位与专业的匹配性,保证师范生充分就业.
社会各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也要适当调整和转变用人观念,不能盲目看重单项指标.地方高校要与地方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趋势,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才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新时期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时培养用得上的人才,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能力.
毕业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范围.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毕业生要认清形势,增加求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要将工作局限在教师岗位,要放宽就业面,先就业再择业,新时代不断发展就有多种可能性,毕业生也可以有多种选择,最主要的是要对自身有充分的认识.面对教育普及现象可以选择考研来继续深造,也可以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和鼓励机会进行自主创业,还可以从事与教育行业有关的其他工作等.
4 讨论
面对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是从学校、学生、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4.1 深化师范高校教学改革是核心
师范院校应对策略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构架、师范技能训练、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就业指导实践等几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提高师范生综合能力素质,与时俱进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四有”好教师,把好教师资源出口,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核心要素.
4.2 个人能力提升是关键
师范生自身要保证过硬的专业素质,在查找自身能力不足的同时要多寻求实践机会,通过实习、见习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和方向,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在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个人就业心理引导,拓宽就业渠道,调整好自身状态,增强主动性.
4.3 社会政策支持是重点
社会层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对于“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政策多给予支持.在高校与用人单位间适当调整用人观念,打破性别、生源地、高校类别等歧视,多侧重个人能力,建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做好桥梁的作用.
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政府、学校、个人应共同努力,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来培养新时期高质量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要师范生个人的努力来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需要政府和单位的支持,在政策上进行多维度鼓励,促进师范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