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抗疫精神的探索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22-03-18曹文
曹 文
(中华女子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北京 100101)
202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大战,付出巨大的努力护佑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书写了人类抗疫历史中史诗级的新篇章。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百折不挠、英勇无畏,形成“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的伟大抗疫精神。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既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时代感的现实需要。
一、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
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英雄壮举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凝聚力量、感召激励、价值观塑造等重要价值。把握好抗疫精神的实质,用好抗疫素材,不仅能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还能进一步引领大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政治信仰。
1.赓续百年精神血脉,引导学生以史明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例如,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诞生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犹如熠熠生辉的历史链条,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立体地串联起来。伟大抗疫精神是在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中产生的,是党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高校的青年学子肩负着强国重任,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因此,用伟大抗疫精神教育和激励青年学子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远大理想,淬炼志存高远、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
2.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与时代同行。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早已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战胜一切艰难坎坷的力量源泉。在与新冠肺炎病魔的较量中,不计其数的无名英雄舍生忘死、英勇奋斗;他们的战疫行动又一次展示出爱国主义的精神伟力,他们的抗疫壮举是思政课最生动鲜活的教材。用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学生在求学成材中让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同向同行,在激扬青春、奉献社会中书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人生篇章。新时代的抗疫精神,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
3.坚持正确舆情导向,筑牢学生思想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是一场公共卫生领域与病毒的斗争,同时也是政治思想领域与错误思潮的斗争。在疫情防控中,潜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冷战思维回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断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引导着不同的舆情走向,对于借助疫情散布的错误言论,思政课教师要勇于批判、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指出错误言论对抗击疫情的危害性,对社会安全稳定的危害性;注重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引导教育大学生对社会舆情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始终坚守舆情的导向性、引领性。
4.挖掘鲜活的抗疫素材,用榜样的力量夯实信仰的根基。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榜样教育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模仿学习的心理特点[4]。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在这场同病毒的生死较量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抗疫大战中,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的抗疫英雄,留下了无数让人泪流满面的感人场景。如在午夜逆行的军医、脸上布满勒痕的护士、日夜坚守的社区志愿者,火速建成的方舱医院,快速研发的疫苗,精准的大数据追踪,特别是“不怕苦、不畏难、不怕牺牲”的“90后”“00后”[1],这些鲜活的抗疫素材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这些榜样,挖掘这些鲜活的案例,充分地、生动地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引导学生培育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抗疫精神是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所彰显出的中国人民最深层、最本质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文明的适时绽放和中国精神的创新发展[5]。中国精神是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构成。抗疫过程中 “举国同心”的爱国情怀和“尊重科学”的防控举措恰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抓住契机,深入挖掘抗疫精神中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来铸魂育人。
1.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追求的印证。自古以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有“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思想。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儒家经典倡导“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历无数次疫情,每一次与疫情的搏击都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抗疫文化。新时代的抗疫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诠释。“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1]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敬仰生命的最好印证和体现。
2.伟大抗疫精神是集体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彰显。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中淬炼出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疫情防控中向全世界彰显出它的当代价值。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在如此严峻的疫情面前,每个中国人都是防控战场上的战士,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舍小家、顾大家。正是在集体主义精神感召下,全体中国人民以战无不胜的精神气概与尊重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打了一场漂亮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白衣执甲的抗疫勇士成为“最美逆行者”,医务人员冲锋在前,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担起了自己的公民责任,千方百计为医护人员采购大量的医护用品,个人正常生活和休闲娱乐完全服从国家防控统一部署。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书写下壮丽辉煌的抗疫篇章。
3.伟大抗疫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实践品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科学、敢于实践、富于创造的伟大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将科学技术作为锐利武器,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中西医相结合辨证施治。无论是发现病例、大数据跟踪、抢建方舱医院,还是疫苗研发、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都是在遵循和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态度行事。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中国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分批复工复学复课,中国成为全球疫情暴发之后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4.伟大抗疫精神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中华民族是一个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爱好和平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外交中多次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倡导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发展。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使人类遭遇了共同的挑战与威胁,中国在有效控制本国疫情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抗疫合作。如在疫情暴发初期,第一时间发布新冠毒株基因序列,为全球抗疫和疫苗研发赢得了宝贵时间,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抗疫物资、开展医疗救助支援。在对外抗疫援助方面,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国已经或正在15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6]。这一系列行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也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诠释。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具体策略
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探讨思政课融入伟大抗疫精神的教学策略。
1.认真研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抗疫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人民,在湖北、北京等地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并发表讲话和作出重要指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系列讲话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有助于“概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阐释好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把握好抗疫精神融入课程的着力点。
2.增强“概论”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阐释抗疫精神时与“四史”教育相结合。在这场百年未遇的重大疫情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果敢的历史担当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展现出中国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卓越的领导力和强大的动员力,用生动的抗疫实践向世人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抗疫过程中“全国一盘棋”的周密部署和统筹推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展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用抗疫行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以无可辩驳的抗疫事实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从而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对抗疫精神的解读中加强“四史”教育,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政治高度、时代广度、历史厚度。
3.找准教材内容的结合点,用案例教学讲好抗疫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这无疑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要求。认真梳理2021版“概论”课教材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以下几方面讲好防疫、抗疫的中国故事。
讲授第二章第三节关于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时,可以联系疫情暴发后,人民军队听党指挥,闻令而动,迅速向武汉集结。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人民军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讲授第七章第二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时,讲清楚在重大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和使命,为挽救生命不计成本、不计负担、不计代价,彰显“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集中国内顶尖的医疗团队,全力救治重症患者,这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在抗疫中的生动写照。
讲授第十一章第二节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告诉学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同于2003年的非典,其传播速度、感染范围、波及人数、防控难度都大大超过非典。但是,我们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的决定性胜利,保卫了人民生命的安全,生产、生活秩序得到有序恢复。这背后,坚持严字当头,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信息发布及时透明、快速共享,防控宣传到位,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
讲授第十章第二节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时,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出发,比较中西方围绕疫情采取的政策方针、应对措施及防控结果。每当大事件出现——地震、洪灾、疫情甚至战争,才是真正检验一个国家制度优势,一个社会民众向心力、凝聚力的时刻。中国人民能够交出抗疫的优秀答卷,源于我们的制度优势,即中国共产党能够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4.丰富教学手段,探索抗疫精神融入教学的新方法。在“概论”课教学中,把伟大抗疫精神讲好、讲深、讲透,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将伟大抗疫精神呈现出来。一是增强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在自我讲述中感悟抗疫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找准学生的情感共鸣,以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挖掘身边抗疫的感人故事,在课前10分钟与同学分享,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抗疫英雄崇高的品质。二是运用微视频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师可以把记录抗疫的精彩短视频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影像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冲击力可以给学生带来较强烈的心理震撼,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传播优势,让有意义的教育变得更有意思[7]。三是开展微视频比赛展示活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镜头记录身边的抗疫榜样。例如,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的防疫人员、参与抗疫的大学生志愿者等,感受这些平凡人在抗疫中做出的不平凡贡献,通过创作出富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实现自我教育。
5.转变思政课话语表达方式,学习用“习式语言”解读抗疫精神。艺术的表达方式是传授知识和培育价值观的有效路径。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讲话,可以发现他非常善于“用典故、讲故事、打比方、说金句”,其生动形象、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极易唤起学生共鸣[8]。教师授课中把习近平总书记这些“习式语言”有机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可以更好地揭示伟大抗疫精神的主旨。比如,他赞扬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赞扬“90后”“00后”:“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1]在阐释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时,他用了“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1]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达。大学生对风格鲜明、内涵深刻的习近平“金句”兴趣浓厚,自然会形成深刻记忆。这些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能否掌握真理一定程度上受教师语言艺术的影响,教师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会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抗疫精神,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靠的是强大的民族精神。抗疫精神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孕育而生,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的一种崭新精神力量的呈现,这种精神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在思政课教学中阐释好抗疫精神,是培养具有崇高理想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总结“概论”课堂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教学体系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1.加强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学术研究。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深厚的科研功底是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用丰富的理论知识阐释好抗疫精神的内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强化在教学中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文化的引领,才能发挥抗疫精神的价值塑造功能,提升“概论”课的教学实效。目前,通过知网搜索,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研究的文章并不太多,相关的学术成果还不足以满足“概论”课教师教学的需要。因此,建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设立相应的科研专项,加大对教师在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促使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研究,产出一批教学研究成果。
2.拓展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地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及时注入抗疫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抗疫精神的时代意蕴、核心要义、逻辑生成、实践要求等[9]。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将抗疫精神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抗疫精神在教学中全方位、立体式地融入。
3.及时掌握学生在疫情背景下的思想动态。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网络谣言就不停歇地误导公众,加剧民众紧张情绪,甚至造成恐慌心理。同时校园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也导致学生产生对疫情防控的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用理论知识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是非面前强化科学思辨,帮助学生透过虚假信息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免疫力,使学生能够懂得一次非必要的外出、聚会极有可能带来疫情的传播和扩散,从而自觉地服从疫情防控大局的需要。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抗疫精神在实践中的知行合一。抗疫精神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也要应用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着力点。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深入探访抗疫一线,了解在抗疫过程中那些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抗疫英雄的事迹,参与抗疫事迹的书写;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参与防疫知识的科普等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切身感知中传承和弘扬抗疫精神,不仅能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强化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把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在复杂多变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如何守正创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新途径?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把重大疫情治理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清楚、讲明白,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呢?这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经过了抗疫过程的历练与抗疫精神的洗礼,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教学实践中因势而新,以学科自觉探索抗疫精神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