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平调”伴奏乐器的演变和发展

2022-03-1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花鼓剧团乐队

张 媛

(商丘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四平调是流传于豫鲁苏皖交界地区的一种稀有剧种,它是在苏北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群众基础。四平调发展成熟期曾经有三十多个团体,遍布豫、鲁、苏、皖、晋、冀六个省份,流传甚广。随着四平调的发展,四平调伴奏乐器也随之一步步丰富起来,由最初的单人击鼓伴奏到逐步形成专业化乐队编制规模。纵观四平调伴奏乐器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到四平调的发展史,同时管窥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四平调兴衰的关系。察古鉴今以利于今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四平调伴奏乐器溯源

四平调源于花鼓,是在“花鼓”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和大众审美的提升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四平调”。早期“花鼓”是一种说唱艺术,是一人或二人进行的说唱表演。一人表演时,身挎花鼓,边唱边舞,自己敲击花鼓随情而动。两人表演时即扮演男角与女角。男角身挎花鼓,腰系彩绸,双手敲击鼓面,律以鼓经,逐情敲击,起到伴奏和调节情绪的作用[1]。女角头戴绣球,简单饰以古代粉妆,锦绣飘带垂于胸前,足踩高跷,脚穿彩鞋,上穿彩色贴身上衣,下围罗裙,手拿彩带,两人边歌边舞,说白叙事。

鼓作为唯一的乐器伴奏形式可以说是“花鼓”表演的灵魂,它起到了指挥表演者演唱的快、慢,强、弱,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演者情绪情感的变化和表达等。花鼓伴奏同时起到了营造欢快热烈氛围、渲染角色情绪、烘托演出气氛的效果。

早期的“花鼓”流传于民间,多在繁华的街头巷尾、集市、庙会、年会等场所进行表演,表演形式简单灵活,亦可随情境即兴编词演唱,贴近大众,具有浓郁的乡土味,深受百姓喜爱[2]。由于受其他剧种的影响和大众审美的提升,对“花鼓”表演带来一定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是其自身的改良和演变。从开始的单人或双人“花鼓”表演逐渐发展为三人到八人的表演。演员已开始扮上戏装,带上髯口、头饰,着简易古装,每人手持一种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同时兼扮不同的角色。这一时期的伴奏乐器也由唯一的打击乐器——鼓,增加到大锣、小锣、梆子、叉、铙、钹等乐器,至此,“花鼓”乐器伴奏较前期有很大改良,伴奏形式更加丰富,距离专业化又迈进一大步。但此时的“花鼓”表演乐器仅限于打击乐,而且表演形式仍处于演唱兼演奏于一身的表演状态。

二、四平调伴奏乐器发展的萌芽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各地方剧种得到快速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花鼓”艺人受河南曲剧伴奏乐器的启发,大胆改革花鼓单一的伴奏形式,并尝试在原来“花鼓”打击乐器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弦乐,有高胡、三弦、月琴(扬琴)等乐器,改变了以往“花鼓”只有打击乐,没有弦乐的局限性,为“花鼓”乐器伴奏的专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1945年,花鼓艺人邀请河南专业弦师杨学智为其音乐进行改良,在早期四平调艺人邹玉振、王汉臣、燕玉成的带领下,经过反复认真研讨、试验,最终确定将六棱二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确定定弦为bB调,音域为低音6—3,设计了唱腔过门伴奏音乐[3]。唱腔吸收了豫剧、京剧、评剧、梆子、吕剧等唱腔的成分,最终确定以“花鼓”的平调作为主要唱腔板式,并创作出“四句合一”的唱法作为基本唱腔。又以《陈三两爬堂》《聚魁山》作为实验剧目进行创新,公演后反响热烈,群众给予极大赞赏。经过一系列改革后,四平调的基本唱腔、伴奏乐器形式和代表剧目已形成,四平调这一剧种就此诞生。

四平调伴奏乐器加入弦乐后,音乐更加优美,旋律性更强,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随着“花鼓”演变成为四平调,开启了戏剧化表演模式,完成了从街头到剧场舞台表演的转变。乐器伴奏不再是演员自己边唱边奏,而是将伴奏与演员分离,置于舞台侧面进行演奏,伴奏形式也愈加丰富多样,演奏效果也更加震撼,情绪表达更加淋漓尽致。至此,“四平调”伴奏乐器已具有简单乐队的专业化雏形。但这一时期的音乐一直以单旋律的齐唱、齐奏为主。

由于“花鼓”表演主要活跃在苏鲁豫皖等接壤地区,受地域争夺和演出市场以及观众群体竞争的影响,豫、鲁、苏、皖四省在戏剧、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上相互影响,互为借鉴。因此,“花鼓”也是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评剧、梆子、曲剧等音乐之长后自成一派。有一种说法,因花鼓吸收了“豫剧、京剧、评剧、梆子”等音乐,遂命名为“四拼调”,有四方拼凑之意;另一说法为四平调,因其音乐“四平八稳”,故得此名[4]。

三、四平调伴奏乐器发展的成熟期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商丘市人民政府接收了由邹玉振、王汉臣等创办的“芒砀大众剧团”后,将其命名为商丘市人民剧团,后更名为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导下,我国戏曲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地四平调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最多时全国四平调剧团达到二三十个,遍布六个省份。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剧团由原来的私有制改为公有制,艺人们成为受人尊重的人民艺术工作者,社会地位也得到极大的提高,经济分配制度有较大改变,演员之间没有主次之分、人人平等。这一时期,人们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前来学艺学戏曲的人络绎不绝,剧团规模逐渐扩大。

四平调剧团的成立稳定了艺人的演出队伍,从编剧到音乐创作、从演员到乐队都有自己固定的人员,他们不断学习交流发展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满足大众与日俱增的审美和听觉需求,四平调艺人扩大了乐队编制和规模,在原有器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唢呐、笙、竹笛等吹管乐器以及琵琶、阮等民族弹拨乐器。音乐演奏也更加细化,乐队伴奏分文场、武场。文场以高胡、二胡、三弦、琵琶、扬琴、唢呐、笙等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板鼓、大锣、小锣、梆子、叉、铙等为主奏乐器[5]16。民族伴奏乐器已基本完善,小型的乐队编制已基本成型。从此,“四平调”伴奏乐队进入专业化院团模式。

四、四平调伴奏乐器发展的兴盛期

随着四平调剧团的专业化发展,剧团得到快速壮大,戏曲演员行当更加细化,创编的剧目更加丰富,不但有移植剧目,而且有新编古装剧《小包公》《斩天子》以及现代戏《朝鲜儿女》《白毛女》《红旗谱》等,深得百姓喜爱。

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戏尤其是八个样板戏改变了传统戏剧的伴奏形式,丰富了乐器的配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众的审美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听众,四平调剧团也将乐队进行改革,在原乐队中加入了圆号、单簧管以及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西洋乐器。这一时期的伴奏音乐不再是单旋律而是加入复调,乐队总谱开始加入不同乐器的和声配器。从伴奏乐器上来看,加入更多西洋低音乐器配置,加重了低音色彩,从音响上达到立体的和声效果,给人以听觉上的快感。从音乐表现上,更加增强了对人物、对情景的表达,有些场景还加入了表现风声、雷声等效果的乐器演奏,演出音响更好。这一改革给传统戏剧的伴奏乐器、伴奏形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大众的传统审美,提高了演奏水平和作曲技法,改善了乐队结构,融中西方乐器演奏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和震撼力。这一时期创作的剧目有革命历史题材的《八一风暴》《红色种子》《焦裕禄》和四平调现代小戏《扒瓜园》等,深受百姓喜爱。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受现代音乐影响,四平调伴奏乐器中曾经加入过电子琴等现代电子乐器,在参演人员受限情况下,电子琴也增加了一定的效果,使音乐旋律性更强,音乐更流畅,音响更震撼。

五、四平调伴奏乐器发展的现状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现代音乐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四平调这一稀有剧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在2006年商丘市四平调获批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政府的一定扶植,但剧团在规模和观众群体上都远远不如从前,目前处在艰难维持生计的状态。四平调艺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转行发展,传承出现断层。

受大环境的影响,四平调伴奏乐队编制由原来的二十人左右压缩到五至六人,剧团为节约开支,一般的演出伴奏有板胡、二胡、笙、鼓、一打四(一人兼奏四种打击乐器:大锣、小锣、钹、梆子)基本乐器,去掉了圆号、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和琵琶、阮、扬琴等一些民族乐器,勉强完成简单的伴奏,伴奏效果与以往兴盛时期相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在外部,整个演出市场萧条、四平调艺术家年龄老化给四平调剧团带来重创,四平调艺人纷纷离散。一些艺术家随着年龄增长而先后离世,稍年轻一些的四平调乐队人员有的转行到豫剧团,有的干脆脱离戏曲行业另谋出路。目前四平调在职人员已所剩无几。在内部,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多元文化随之而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四平调原来四平八稳的音乐唱腔和原有的音乐伴奏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代审美需求,年轻人更喜欢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演出实践证明,圆号、小号这样的西洋铜管乐器和四平调古装戏在音乐结合上没有现代戏融合得好,造成部分演奏西洋乐器的人员被闲置,这也是部分乐队人员流失的原因所在。由此种种给四平调的发展传承带来一定困难。笔者通过走访调研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得到一些启发:一是创新四平调传播途径。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将四平调优秀剧目新作品传播出去,建立线上线下的传播平台,使大家在不同场合都能听到四平调的声音。二是加强对四平调后备人才的传承和培养。联合地方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艺术院系开设四平调音乐欣赏课、四平调伴奏乐器选修课等,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进而使学生从接受、喜爱到加入四平调的传播阵营。三是内部优化。首先,从四平调音乐上进行优化,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好的表现形式,融入自身音乐中,达到优化升级的艺术效果,满足时代审美需求。其次,在四平调伴奏乐器中加入现代乐器,增强音乐效果。最后,提高四平调伴奏人员的专业技术演奏水平。

六、结语

四平调伴奏乐器随着四平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单件到多件打击乐器开始,再由简单的伴奏乐器发展萌芽期到专业化伴奏乐器发展的成熟期,逐步走向兴盛。然而,随着观众审美的变化,音乐流行趋势的改变,以及更多的新兴艺术形式被大众所接受,四平调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却逐渐被观众所忽略,四平调乐队也随着其剧团的衰落而走向沉寂。因此,要想改变现状,重新绽放四平调艺术的光芒,就必须在其乐团配置、剧目编排以及音乐架构上进行创新。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结合新趋势,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另外,作为地方特色剧种,四平调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当地政府的扶持与保护。希望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能够使四平调重回大众的视野,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使四平调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重塑昔日荣光,走向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花鼓剧团乐队
淮岸花鼓情
花的乐队
梦想乐队
幸福花鼓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花的乐队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乐队指挥
花鼓灯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