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模式的改进与探讨
2022-03-18许凌云
■许凌云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在实习环节,对学生的管理是难点。高质量的实习评价,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行业岗位,全面获得职业素养。做好实习组织与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实现管理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点广,岗位实践能力要求高,亟需通过专业实习育人,来打造旅游管理学科特色,提高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1]。根据高校实习管理工作要求,要做好产学研融合,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很多高校,在实习环节,将管理的重心偏向于职业规范、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科学组织与高效管理,导致实习质量不理想。实习评价模式的单一性,无法及时化解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无法兼顾各方的履责情况,以走过场形式来评价学生实习情况,缺失必备的实习组织与实现保障措施,导致实习问题突出。因此,对传统实习评价模式进行改进,强调责任主体责任,为高质量实习管理奠定基础。
一、实习评价的一般流程及问题表现
(一)实习评价的一般流程
通常流程是:由实习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学生走进实习基地,与企业展开接洽;之后,实习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实习检查,与企业座谈了解相关问题;实习结束,对学生实习报告进行鉴定,并考核打分,完成实习任务[2]。在这一模式下,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存在沟通不畅、问题反馈不及时问题,特别是相关校企双方的履责难以有效落实,最终结果导致实习效率低和实习质量不达标。
(二)实习评价主要问题表现
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环节,涉及的领域较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服务等相关行业。在实习岗位设置上,不同行业又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实习岗位多样、复杂。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配置相对偏少,考虑到学生实习所在地的分散性,对学生实习过程及实习评价无法做到及时、到位。具体而言,问题集中在三方面。
1.评价内容较为单一
从评价目标上,实习评价原本应该涵盖学生的学习表现、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实习过程中问题的反馈与解决等。从评价主体上,院校、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都是评价主体。但在评价内容上,又多集中于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未能兼顾用人单位的评价,导致评价主体缺乏深入沟通,对学生实习反馈中的问题解决不到位,制约实习质量的提高。
2.评价结果主观性强
对实习评价本身,很多院校指导教师以学生实习成绩、企业所提供的学生实习鉴定表、学生每周上交的实习周志、实习结束学生完成的实习报告及实习成果为参照,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这其中,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具体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不细致,多依靠直观印象来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得到的评价结果,未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习态度、获得了哪些职业素能,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客观、公平。
3.评价过程难以跟踪到位
高质量的学生实习评价,应该贯穿于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从实习前期准备、实习环节具体岗位及任务的完成情况、实习结束学生综合职业技能验收等方面,都需要纳入评价范畴。在评价过程中,要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进行综合,确保评价的客观、全面、完整[3]。事实上,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中,实习指导教师难以做到全过程跟踪,更无法完成一对一评价与指导。通常以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模糊性、概略性评价。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实习态度、实习中遇到哪些问题,问题如何解决,实习目标是否真正达成,实习任务完成度如何等等,这些从实习评价中都无法显现。
二、对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实习评价模式分析
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评价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朱惠兰建议通过微信平台来辅助实习管理,增进师生间、校企间的多向沟通[4]。确立实习生“双重身份”方式,构建基于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激活校企双方参与性,院校加强对实习生管理,用人单位加强对“准员工”管理。高芳、黑建敏提出完善顶岗实习相关制度,特别是出台相关法律,来保障实习过程中学生、用人单位、院校等方的权益[5]。另有学者结合学生实习过程,提出引入“实习小组”、“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校外管理机制,来提升实习管理质量。现着重就几种实习评价模式进行综合剖析。
(一)基于一线实习岗位的管理评价模式
实习评价建立在具体岗位的实习过程中。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方面提供实习岗位,院校方面提供学生,以“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参与实习[6]。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岗位与实习生能力展开有效匹配,实现“岗择人”;大学生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岗位参与实习,实现“人择岗”。在这一评价模式下,企业方面,通过开展岗位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相关岗位;学生在参与岗位培训中,获得必备的职业技能,从而胜任岗位要求。企业通过该模式,获得更多“准员工”,为企业人力资源注入新活力。
在该评价模式下,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认为,学生在校内已经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岗位培训环节,着重对上岗要求进行明确,由学生参与岗位实践体验。大学生适应力强,通过一线岗位实习,便于积累经验,实现快速成长。同时,在一线岗位,想要做到熟知和快速操练相关技能,需要3~6个月时间,而实习期不足10个月,不适宜轮岗操练。因此,很多企业人力部门在对学生进行岗前实习培训与管理中,多以某一固定的岗位为主。这一评价模式,优势体现在:便于学生深入了解一线岗位的具体内容,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弊病,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样,相对固定的实习岗位,能够很好化解企业一线运营部门人力不足、人力流失等问题,为企业高质量生产、高品质服务奠定条件。但劣势也更加明显:相对固定的一线岗位实习,着重于对某一岗位知识、技能的培训,学生不了解其他岗位,难以形成对整个行业特点的全面认知。这一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向不同岗位过渡,并获得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能。比如,在一些酒店实习单位,一线岗位所需技能具有较强的重复性,学生在固定岗位实习中,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丧失岗位好奇心和创造力,甚至产生对酒店行业的抵触情绪,严重者直接放弃实习,辞职走人。如此一来,酒店企业在前期的培训、管理成本增大,人力流失,反而阻断了产教深度融合。
(二)看手册沟通与高校事后沟通管理模式
在实习评价中,看板管理是最常用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方式。在学生实习管理中,沟通是“生命线”。看手册沟通,主要结合实习岗位,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困惑记录到手册,定期与企业导师展开交流,并上交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针对实习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沟通并解决相关疑惑。事后高校沟通,主要是针对学生提出的疑惑或问题无法解决时,由高校参与对接企业,共同沟通来化解问题。该评价模式的优势是企业人力管理者可以通过实习生的手册,来保护实习生的尊严,并协同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实习生问题。同样,根据手册内容,企业人力部门及时了解实习生心理、实习动态,安排相应的沟通方案,来改进实习管理方案。事后高校沟通方式,也为缓解实习生与企业间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缓冲。但劣势也很明显:看手册沟通、高校事后沟通,都存在滞后性,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学生在实习中,内心产生紧张、焦虑、苦恼后,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加之一些岗位重复性强,实习生与企业之间的“非正式组织关系”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逃离实习的想法。
(三)协议薪酬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评价管理模式
赫茨贝格提出的“双要素理论”提出:当人的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懈怠、旷工等不良行为,但当保健因素得到一定满足后,边际效益则难以显著增加。引入激励因素,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提升劳动效率。因此,在实习评价模式中,通过将协议薪酬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来增强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可以为推动实习工作稳定展开提供保障。薪酬的制定,与具体岗位相挂钩,通过协议薪酬,让学生看得见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激活学生实习动力。物质奖励建立在协议薪酬基础上,利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学生保持持续、稳定的工作热情。该模式的优势是通过协议薪酬,展现了企业诚意与实力,更有助于获得学生的信任感。同样,协议薪酬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岗位技能,实现实习预期目标。在物质激励条件下,便于学生克服一线岗位职业倦怠,保持持续性的工作激情。但该模式的劣势依然存在,协议薪酬阻止了薪资上扬的可能性,让学生会产生“多劳未必多得”的困惑,特别是学生在与正式员工对比中,所得收入、福利并不符合劳动投入,反而消解了学生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工作质量。另外,物质激励,削弱了目标激励、培训激励的功能,让学生误以为“实习就是一种利益关系”。
(四)校友邦静态管控评价模式
校友邦模式利用实习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展开实习全程管理与评价。该模式有实习计划、周日志批阅、实习评价、实习报告批阅、实现成绩鉴定等功能。该模式的优势,便于学生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方便指导教师参与学生实习全过程管理。利用周日志批阅功能,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特别是岗位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心理状态等,为评价学生提供了便捷。学校根据学生实习报告批阅功能,来获得学生实习中所取得成绩,对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中肯性评价,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提供帮助。校友邦实习评价模式,具有静态化特征,无法对学生的实习动态进行实时化评价和管理。学生在周日志记录中,因遗忘或其他因素,所记录的内容并不完整,指导教师并不能做到全程性、实时性监督与管理。
(五)指导教师走读式现场评价管理模式
现场评价管理模式在生产类企业应用较多,结合生产环节需要,对各生产要素进行标准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激活企业创造力。指导教师在走读式现场评价与管理中,主要是通过现场观察,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的表现及实习情况,分析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决建议。同时,指导教师要深入企业,与企业展开座谈,了解和协商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明晰学生的职责权利。现场评价管理模式,有助于发现管理漏洞,节约企业和高校育人成本。在该模式中,学生对教师的实习检查具有较强的需求。一方面,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虽然离开了校园,但对学校、教师仍保持深深的情感依赖。另一方面,学生在岗位实习中,需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企业利益为中心”,自我却得不到关注,内心会产生委屈、难过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宣泄时,会加剧内心的不满,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在实习检查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能够化解内心的烦恼或不悦。但由于学生实习岗位分散、甚至不在一个城市,实习指导教师现场检查次数有限,对于学生而言,短暂的慰藉,并不能有效化解实习中的问题或困惑。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模式的改进建议
实习评价要融入学生实习过程中。对于上述五种实习评价管理模式,各有优势与不足。为此,通过分析各模式的短板,提出改进措施,来弥补短板之不足,提升实习评价与管理效益。结合上述剖析,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设定实习评价模式。
(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习评价方案,为实习管理提供制度性保障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在完善实习评价模式过程中,由院校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等共同组成校方评价主体,与企业方人力资源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协商,共同商定实习评价与管理方案。对于实习评价方案,要遵守国家、行业管理规范,充分调研企业相关岗位要求,明确校企合作战略目标,以共同的育人目标来实现校企资源的整合。同时,院校要与企业在平等、互利、共赢前提下,设置适宜的实习评价与管理方案,方案明晰具体的实习岗位、实习活动及实习内容,作为双方合作的基础。在实习评价方案中,实习协议的签订,为整个实习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在协议中,对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对实习工作的实施计划、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明确。高校要基于企业现有岗位,突出学生知识、技能的实践性转化。同样,企业也要遵照实习协议,不能将学生看作“廉价的劳动力”,按照实习协议对企业的实习任务进行可控性约束,避免学生陷入单一岗位,无法轮岗。通过实习协议,让院校和企业能够分担各自责任,共享各自权益,让实习评价富有成效。
(二)坚持“以生为本”,实现日视频与周视频例会沟通评价模式
在实习评价实施中,有效、及时、便捷的沟通机制是关键。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用人单位实际,充分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做好多方沟通机制的完善[7]。一方面,指导教师要能够每日与学生展开15分钟的双向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特别是学生可以将实习中的想法、问题、困惑等向指导教师反馈。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与院校系主任、企业导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展开协商沟通,对学生实习中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增进指导教师与院校、企业三方间的动态沟通。指导教师作为沟通机制的“中间节点”,可以将学生实习反馈,与企业导师交流,做好“协同者”和“家长”角色,真正化解学生的实习困惑,也更有效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校企合作共赢。每日,学生与指导教师在线沟通,指导教师与院校、企业间展开沟通,做到日事日毕。每周,设定视频例会,着重对学生实习一周工作情况进行沟通,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周记,并通过师生对话,及时快捷解决相关问题。周视频例会,院系主任要参加,提升周视频例会的权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院校的关怀,增强学生的实习信心,更好地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难题。日视频、周视频例会沟通模式,实现了指导教师日评价与周评价相衔接,弥补了看手册沟通、现场检查实习沟通的不足,让学生评价处于可视化、动态化管理状态,确保多方间的亲密合作,增进彼此的信任与理解,提高了整个实习管理质量。
(三)围绕知识管理,整合线上与沉浸式岗位体验培训
实习评价要指向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但在传统实习评价中忽视过程评价,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岗位实践能力。同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学生实习,其目标多集中于降低人力成本,填补一线岗位空缺问题。如此一来,岗位培训内容受限,学生在岗前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足。为此,建立以知识管理为轴心,将看板线上培训与岗位沉浸式体验培训相结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素能。学生在实习期间,除了岗位学习外,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在线获取岗位看板式学习内容,企业导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岗位知识,指导学生在空闲时间学习职业技能和技巧,很好地解决了人力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岗位工作中,学生以真实的现场岗位,去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过程,通过与企业导师、其他员工间的沟通、交流,来内化岗位知识,建构岗位职业能力。显然,岗位看板式线上培训,与真实岗位沉浸式培训相结合,更能激活学生岗位知识学习主动性,增强岗位成就感和团队凝聚力,解决了企业基础性一线岗位人力不足问题,学生也获得了实战经验和职业能力。
(四)强调技能养成,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轮岗实习评价建立衔接
从实习评价中,实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由“学生”向“员工”角色转换的过程。实习评价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指导教师、企业导师是端正学生实习态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领路人。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将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同步习得。除了对学生展开系统性职业能力指导和培训外,还要立足学生,渗透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通过日视频沟通、学生实习周记、周例会方式,了解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并给予正确价值观、职业观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端正实习态度,面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包容,遵守企业规范,严于律己,提高学生良好的职业修养。企业导师在学生实习评价与指导中,着重强调底线思维,明晰不同岗位的要求。同时,企业导师要充分利用面对面沟通方式,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商讨,引导学生做好岗位工作,保持良好激情。为了突出学生岗位素养的获得,引入积分式轮岗实习评价模式,针对学生实习岗位对学生工作表现进行打分,累积到一定分值后,可以申请参与到其他岗位实习[8]。积分式轮岗实习评价,有效化解单一岗位实习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情绪,也让学生能够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学有所成后,可以轮岗到其他实习岗位,不断学习新的岗位知识和技能。
(五)落实价值认同,引入弹性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
参照“双因素理论”,在实习评价模式中,要重视薪酬制度、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升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弹性薪酬管理,破解了学生在实习时,因薪酬制度不合理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影响实习工作质量。弹性薪酬,让薪酬设计更趋合理性、透明性,让所有员工都能够获得满足。在弹性薪酬管理中,设置薪酬月增长率指标,与企业利润相关联。企业利润增长,则员工薪酬月增长率提高,员工所获得的薪酬也会增加。学生从弹性薪酬制度中,能够体会到自身对企业所做的贡献率。同时,利用薪酬弹性制度,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更高,提高了学生对岗位的忠诚度。当然,弹性薪酬管理作为保健因素,还需要设置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工作热情的激励制度。价值分布式激励机制,关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认同。实习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价值具有多维性。如岗位价值、企业文化价值、人生价值观等。利用价值分布式激励机制,来弥补弹性薪酬制度,让学生在实习中获得更多价值认同。如感受到企业文化价值,体会到目标激励的价值,增进企业荣誉感,收获和谐的同事关系氛围等。如此一来,学生在实习中,明白了岗位实现的价值,更能积极地树立奋斗方向,努力上进。如果单纯性依托物质激励,学生在实习时,可能会倾向于物质享受,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岗位实习所得到的人生价值、理念和职业认同感。因此,将弹性薪酬制度与价值分布式激励管理相结合,作用于学生实习评价中,来强化学生认真工作,积累从业经验,也为企业输送更有价值的人才。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评价中,单纯采用某一评价方式,其弊病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校企双方应共同参与制定实习评价方案,重视“以生为本”理念,坚持“职业能力、知识、价值认同”的落实,提高学生实习效能感。改进实习评价模式,要综合各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围绕学生实习表现及问题,整合多方力量,准确诊断学生实习中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及时、有效指导。重视多方沟通机制的完善,利用顺畅、有效的沟通机制,来实现多方责任、权利、义务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