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观研究进展述评
2022-03-18班晓娜
班 晓 娜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各种大型会议、五一劳动节、会见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场合,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要热爱劳动,并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奋斗更是全体中国人凝聚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积极鼓励创造性劳动[1]。习近平关于劳动的诸多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劳动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劳动思想,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学术界主要围绕习近平劳动观的思想渊源、形成背景、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基础与现实背景研究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研究者们一致认为,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其思想渊源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习近平自身劳动实践的养成,而现实背景则主要关注了我国当前面临的生产发展形势和挑战。
(一)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从劳动出发提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唯物主义中,从哲学的角度强调了实践的作用,指出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就是劳动。马克思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并立足于现实,“从不同的维度对劳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2]。习近平在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解读和引领时代。可以看出,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远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表达[3],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更加重视劳动在理论高度上的阐述和表达,同时也更加重视劳动的实践引领和指向作用。
其次,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革命建设实践形成的劳动思想是习近平劳动观重要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劳动思想。五四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劳动思想,都对习近平劳动观产生了重要影响[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执政党规律进行了艰苦探索[5]。毛泽东特别强调勤俭节约,经常去基层调研,非常重视生产劳动,并阐述了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作用[6],强调在劳动中要做到脑体合一。邓小平对劳动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他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对我国社会劳动分配领域的影响深远。江泽民提出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认为教育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胡锦涛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更是鲜明指出了劳动在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引领所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的认识不断深化[7],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思想及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传承,逐渐升华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劳动观,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劳动思想体系,阐述了新形势下劳动的时代价值,积极探索劳动的实践路径。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劳动思想是习近平劳动观汲取养分的思想源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经典词句中关于劳动的阐述,既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潜移默化地加以新解。习近平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和浓厚兴趣,足以证明上下五千年的劳动思想对于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习近平劳动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构建了以“人民至上”为理论原则的框架体系,使其整体观念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劳动”思想高度契合;另一方面,习近平劳动观结合时代特征,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的向往作为理论关切点,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劳动幸福思想。由此可见,五千年文明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的劳动思想是其深厚的土壤,更是其养分的来源。习近平劳动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和传承,既重拾传统又重视现实,更着眼于长远未来。
最后,自身的成长实践与长期艰苦奋斗的工作实践经历是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实践基础。研究者们对于习近平自身的成长实践和艰苦工作及奋斗的实践经历给予了高度关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平语近人》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使广大学术研究者获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对习近平全部实践历程产生了浓厚兴趣,从知青岁月勤劳肯干的青年到中年时期的国家领导人,从带领村民劳动改变村貌到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的全部劳动经历和对国家社会的实践思考,奠定了其劳动观的实践基础[2]。习近平自身丰富的劳动实践经历具有深刻的劳动教育意义,其兢兢业业辛勤劳动的工作经历,对劳动问题进行了富有见地的深刻阐述,对于国内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顶层设计,同时,对于国际复杂问题也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和分析。这些都对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具有塑造作用,其实践基础也是习近平劳动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现实背景
首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更需要加强劳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研究者们从国际宏观大背景下研究劳动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从科技革命的角度,指出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已引起科技革命等全方位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5]。人类劳动带来的技术革命以及全方位创新形成的国际间竞争的局面,对于我国开展创新性劳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国际贸易竞争愈发激烈,必将引发更为激烈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4],意味着要求有更多的创新性劳动。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某些重要领域还存在技术瓶颈,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鼓励创新性劳动是当务之急。人才是最重要的宝贵资源,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因此,习近平强调在大、中、小各级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劳动精神,鼓励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也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努力劳动,中国才能无限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才能实现中国梦。可见,习近平劳动观所包含的关于劳动的诸多论述,正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背景下提出来的,也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实现我国各项事业的进步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实现国富民强。
其次,我国当前面临的生产发展形势更加需要强调全社会要尊重和重视劳动。研究者们对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背景进行研究,除了关注国际背景,更关注国内背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上,人民的劳动实践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通过人民的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也只有通过人民的劳动才能梦想成真[9]。在看到亿万人民的辛苦劳动创造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我国面临的生产发展形势和挑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基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基础之上的深刻调整,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因此,要在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下功夫,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作用。在劳动领域,我国当前劳动形势总体趋好,高质量就业环境显著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矛盾,例如,对劳动者关心不够、劳动纠纷、工会组织工作有待加强等[6],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将起到积极作用,能够更大限度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
二、习近平劳动观的内涵研究
有关习近平劳动观的内涵,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界定。总体来看,从“论”的角度出发,“论”是指分析和说明道理,概括出“劳动价值论”“劳动主体论”“劳动幸福论”“劳动教育论”“劳动发展论”等;从“观”的角度出发,“观”是指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概括出“劳动幸福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劳动分配观”“劳动获得观”等。这些论点和观点是对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也是习近平劳动观核心要义的重要体现。
(一)新时代全社会为什么要重视劳动
新时代要求国家要有更好的发展,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等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指出,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研究者们认为,这些讲话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强调全社会为什么要重视劳动,这是习近平劳动观中的“劳动至上观”,或者叫“崇尚劳动观”[10]。“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进一步地,从人的层面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每个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梦想的机会,从国家民族层面强调了劳动的使命,“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这是习近平劳动观中的“劳动价值观”,或者叫“劳动价值论”[11]。习近平劳动观将劳动提高到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高度阐释了劳动的重要价值[2]。可见,“劳动价值观”是习近平劳动观的基石,劳动的重要价值在新时代被习近平劳动观加以全面的诠释,这是习近平劳动观的核心问题。
(二)新时代劳动能带来什么
习近平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研究者们围绕习近平提到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的论述进行了研究。幸福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美好状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往往都要关注幸福的状态和幸福的感觉,如何才能够得到幸福,习近平劳动观给出了答案。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研究者们总结出“劳动幸福论”和“体面劳动”,从人生目的、人生状态、人生态度三个维度来理解劳动与幸福的关系,这是习近平劳动观中的“劳动幸福论”[5]。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向往幸福,获得幸福,而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要靠辛勤劳动。习近平认为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幸福的过程,并提出了“体面劳动”[2]。劳动体面也是一种幸福,“体面劳动”尤其指体面就业,也就是指高质量就业,而关注高质量就业,就要关注劳动者的福祉,例如,稳定的工资来源、良好的劳动环境、和谐的劳动关系、基本的社会保险,等等,劳动者福祉的提升也就是幸福感的获得。关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获得感以及体会到的幸福感,是习近平劳动观中对于幸福论述的核心要义。
(三)新时代劳动的过程应该注意什么
习近平劳动观不但重视劳动过程中幸福的创造,还重视劳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习近平劳动观中的“劳动关系观”“工会工作观”“劳动和谐论”“劳动共享论”等关键词。习近平劳动观特别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这是“劳动关系观”[11]。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习近平劳动观提出要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包括农民工合法权益,并且强调要加强工会职能。作为职工的重要组织,其职能必须改进提高。但是,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11],要勇于面对这些挑战并加以努力解决,这是“工会工作观”。早在2015年,国务院便出台《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观点[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这些劳动关系的目标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劳动成果要全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共同富裕[5],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劳动共享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这是“劳动平等观”。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这是“劳动获得观”。细化处理劳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以对策为基础形成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观念,是习近平劳动观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四)新时代应如何去劳动
习近平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研究者们通过研究习近平关于如何劳动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劳动主体论”“劳动精神观”“劳动教育论”“劳动学习观”“劳动奉献观”“劳动创新观”等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能够进一步把握和理解习近平劳动观中的思想核心。习近平劳动观提出劳动必须依靠群众,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以及青年,都是劳动的主体力量[12],其积极性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才可能出自劳动者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支配[5],这是“劳动主体论”。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11],劳动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2],这是“劳动精神观”。劳动精神在社会范围内的培育,必须要通过劳动教育才能实现。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5],这是“劳动教育论”。通过劳动教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学习型劳动者大军,使学习与劳动相互促进[8]。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注重在实践中增长本领,这是“劳动学习观”。通过劳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做贡献,这是“劳动奉献观”。探索真知、求真务实,在本职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取得成果,这是“劳动创新观”。可见,习近平劳动观研究中,对于如何劳动,研究者们紧紧围绕劳动、学习、奉献、创新等关键词对其进行观点凝练,并且认为习近平劳动观为亿万劳动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指出了奋斗的路径和方向。
三、习近平劳动观的时代价值研究
习近平劳动观的时代价值是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部分,主要从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者们认为,习近平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为研究者们研究习近平劳动观提供了理论体系的视角,也为研究习近平劳动观的实践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理论价值
首先,习近平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劳动观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人民性,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作出的正确而又科学的判断。习近平劳动观的科学性在于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强烈的现实性和严密的逻辑性[12]。习近平劳动观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的统一[2],其中辩证思维体现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劳动实践与理论学习等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9]。习近平劳动观的全面性在于其不但涉及劳动实践的各个要素,也涵盖了影响劳动的各个因素[12];不但重新定位了劳动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深刻阐释了劳动的价值和实践劳动的路径。习近平劳动观的人民性体现在习近平的劳动情怀、人民情怀、家国情怀的高度统一。
其次,习近平劳动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全体人民的劳动为依托,习近平指出,劳动必将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关于劳动的诸多重要论述,旨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全体中国人民依靠辛勤劳动创造了伟大奇迹。在新时代,习近平劳动观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展现强大的理论魅力[13]。理论来自实践,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习近平劳动观对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14]。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研究习近平劳动观,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凝聚全社会劳动者的集体力量,使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征程有了行动方向。
(二)实践价值
首先,习近平劳动观能够推动各行各业努力学习、积极劳动,形成爱岗敬业的新风尚。习近平劳动观增强了人民正确认知、积极实践、持续劳动的动力,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对于劳动问题的重要阐述,有助于各行各业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的风尚。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企业家精神,提升了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的士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既接地气又亲民的熟悉话语,激发了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热情[10]。“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将劳动提高到个人、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高度,深刻阐释了劳动的价值[2]。各级学校纷纷落实习近平的讲话精神,不断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拓宽劳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在社会各企业中,改革和创新在持续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劳动者工作环境和劳动权益不断改善。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者数不胜数,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社区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等,发扬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劳动和奉献精神,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其次,习近平劳动观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动力支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5],要想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依靠全体劳动者的劳动。习近平劳动观强调要笃定实干,为民族复兴绘制蓝图,鼓励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16]。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为现实也更为全面了,不但要追求物质上的需求,也要追求精神上的需求;不但要追求稳定的生活,也对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环境、居住条件等有了更高质量的追求。如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习近平主张用劳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视调动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积极性[17]。可见,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依赖于全社会劳动,而全社会的劳动也有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习近平劳动观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思路。
再次,习近平劳动观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引领。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方面实施更为有效的举措,使广大贫困地区不断脱贫。以习近平劳动观为引领,才能摆脱贫困,实现小康[17]。乡村振兴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习近平特别重视基层党组织对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部分基层理论研究者以及基层工作者,在学习习近平劳动观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结合所在工作地的省情、市情,探索本地区如何全面发展和努力实现振兴。例如,位于东北地区的学者关注东北振兴,用新时代习近平劳动观作为思想引领,探索全面振兴之路[13]。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必然途径[18],习近平劳动观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行动指南,指出了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19],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也阐明了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20]。
最后,习近平劳动观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在诸多的讲话中,对劳动者的关爱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非常关注劳动者的权利,强调要关心劳动者的权益,重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劳动观给予了明确的阐述,同时强调了工会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工会工作的有效工作方法。工会工作旨在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要满足新时代职工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6]。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进行劳动关系的改善,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劳动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