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8潘倩滢郑华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校企院校

■潘倩滢,郑华辉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高职百万扩招这一政策意图明确,其一,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切实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等就业难题;其二,充分激活职业教育活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伴随着政策落地,职业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然而面临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毕竟只有“招得进、教得好、出得去”[1],传授学生安身立命的本领,助力他们顺利就业,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使命。本文尝试通过剖析高职院校现有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探索多元、多维、协同育人的就业工作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为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切实的行动方案。

一、现有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弊端

就业导向和服务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充当毕业生择业时候的顾问,更应该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具备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就业服务等多项职能,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遗憾的是,现有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暴露出以下诸多弊端。

(一)就业指导教育的责任归因不明

纵观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符合实际需求、形式丰富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机制。一方面,存在“教学和就业两层皮”的现象,专任教师只管教学,将就业指导教育归属于辅导员思政工作范畴。另一方面,就业工作管理层次模糊,招生办、教务处、学生处以及二级院系,多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更有甚者,在从事就业工作时互相推诿,存在明显的管理空白与漏洞,直接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如人意。

(二)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陈旧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内从事就业相关工作的主力军是思政辅导员,他们的工作重点往往聚焦在发布就业招聘信息上,而忽略了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此外,由于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讲授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时候,常常照本宣科,加之讲授的内容多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因而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就业率并没有产生实质的、显著的影响。

(三)就业指导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差

1.办学资源、实训资源、教学资源捉襟见肘。扩招政策落地,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政策。然而经过第一年百万扩招的洗礼,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没有跟上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步伐:专业实习实训场所“严重超员”,机房、语音室等硬件设施不足,即使错峰安排实习实训课程,也只是杯水车薪,直接导致专任教师每日课时量超负荷等多种不良影响,办学资源、实训资源、教学资源捉襟见肘问题突出。

2.校企合作就业实践教育形式单一、敷衍了事。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更早更好地适应职场,但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合作方式近乎千篇一律,模式单一,要么是企业教师进校园,要么就是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大规模的企业实习。受限于双方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足等各种原因,现有的校企合作普遍质量低,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就业指导教育的效果难以保证

1.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职学生对周围的即时信息的辨识能力有待加强,极易沦为一群“迷失的羔羊”。然而现有高职院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与就业市场之间缺乏沟通,未能及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无法帮助学生筛选、获取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和数据。

2.招聘单位资格审查制度亟待加强。近些年,与学校合作的实习就业单位拖欠学生工资的新闻屡见不鲜,不免让人质疑高职院校是否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这不单单局限于实习合作,还涉及到各类大型企业专场招聘会、校园毕业生供给恰谈会等诸多情况,直接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就业安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短板[2]。

3.就业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尚未形成。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作为信息反馈的双方,理应保持密切沟通,为对方提供真实有效、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然而实际情况是,两者虽利害相连,但是联系不够紧密,关于“毕业生跟踪”“用人单位反馈”等长期评价寥寥无几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探索多元、多维、协同育人的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

百万扩招既是强劲动力也是巨大压力,高职院校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围绕“促进就业”为最终目标,努力营造“招生就业两旺”的发展局面。

(一)构建权责清晰的就业管理体制,切实落实责任分工

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从宏观的角度构建就业管理体制,将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形成权责分明的就业工作框架。从学校顶层到职能部门再到二级学院(系),层层落实,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调配合,推进就业指导教育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保证工作效率。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充分发挥指导机构的主阵营作用。

学校顶层层面,要制定就业工作战略规划,通过各项考核机制,如过程性、终结性考核等,实现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完善就业工作压力传导机制,将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指标分配与就业工作成效挂钩,旨在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要最大程度提供支持和保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职能部门层面,要严格遵照学校的战略规划,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各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促成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有效率、有效果。

二级学院(系)层面,要加强专职队伍建设,勇担就业指导教育一线工作的重任,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培养、教育、服务学生的全过程,力争全员参与:辅导员、班主任要发挥中坚力量,做好思想动员和宣传教育工作;专任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企业兼职教师要发挥积极作用,多管齐下,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就业工作局面。

(二)创新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拓宽交流平台

鉴于以往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和高职院校应予以高度重视,正视双方的诉求,不断优化合作方案,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多层次校企合作平台。(1)探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联合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依据各二级学院(系)的特色,不断吸纳更多的优秀企业加盟,给予企业更多的制度支持,鼓励企业用心参与职业教育。(2)倡导优秀企业文化进教室、进校园,将企业文化课程、职业规范渗透到教学和管理之中,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行为习惯,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3)开创校企合作全过程育人模式。企业既参与招生章程制作和招生宣传等前期准备工作,也协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建设、教材的研发等教学工作。同时参与督导工作,由校企联合成立的督导组共商人才质量评价制度,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契合度,在最终的就业问题上,联合高职院校共同开展岗前培训,努力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上的“无衔接校企联合”。(4)联手打造特色专业群,共建人才培训基地。遵循“集约建设、共建共享”的思路[3],紧跟行业发展步伐,迎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有效拓展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三)完善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教育内涵,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相较于简单笼统地开展就业讲座、毕业生经验交流、就业面试培训等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高职扩招背景下,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多元化就业指导教育内涵,为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4]:既能提供全程式,又能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既培养学生的就业兴趣,又帮助其明确择业目标;既提供培训、实习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又答疑就业困惑,解决就业问题等。

1.因材施教,教育对象有侧重

对于普通的升学学生群体,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教育与就业能力“两手抓”,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个教学环节都体现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性这一目标;对于求学目的明确的社会考生群体,高职院校应该将重心放置于专业教育而非就业教育,因为只有提供务实的专业教育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感和获得感,才能达到他们“按需充电”的目的,学有所成,满载而归;对于就业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群体,高职院校应建立困难学生信息库以及相对应的“一生一档”工作台帐,密切关注他们就业情况的同时,还应通过“优先、重点、不限次数推荐”等各种帮扶方式助力这些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2.推陈出新,教育内容要改进

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方案,推进教育内容改革[5]。首先,新生一入学就要逐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等就业教育内容的学习,除了利用专门课程,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等方式开展。其次,丰富原有的就业能力专门课程内容旨在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类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人格取向等。再次,高度重视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四项融合。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思政教育中渗透就业意识的培养,既能够有效校正学生的价值观,又有助于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的培养;将就业教育与专业培养密切融合,不仅在培养方案的规划和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现实针对性,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和教学任务当中细化落实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就业教育渗透到劳动教育全过程,既注重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又坚定学生正确的职业信念并不断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鼓励他们争做新时代高素质劳动人才;将就业教育贯穿到就业创业实践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技术革新和技能创新的意识。

3.殊途同归,教育途径需多样

正面课堂教学是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然而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活动,难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还需配合其他实践教育途径。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社团实践等,不断延伸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需根据不同专业的自身特点设置多层次、多阶段的教学实践环节,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划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活动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就业能力,比如举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参加社团类活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对于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高职学生群体而言,他们能接触到的社会实践形式相对有限,而学生社团所组织的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短板。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社团组织作用的同时,应能够认真探索社团建设的理念与模式,加强引导、管理和扶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拓宽、协调人际关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提升就业相关技能。

4.巧借东风,教育效果能保障

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利用多时段、多维度的动态监测系统,构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双线反馈机制以保障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效果。对于在校生而言,形成专门的就业能力评价反馈机制[6],既能充分了解在校生年度成长情况,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就业教育,熟悉相关专业的就业情景,了解就业政策并思考就业方向,又能帮助高职院校时时追踪评价结果,进一步做好在校生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学生的专业认知以及职业成熟度等。对于毕业生而言,形成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三方反馈机制[3],毕业生将自身聘用情况以及职场发展情况反馈给学校,便于在校生获取有关就业前景、晋升情况等一手资料,同时利用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估,改进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由企业提供的关于毕业生职场表现最客观最真实的评价以及企业自身的用人需求,包括所需人才的具体知识技能等有效信息,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及时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指导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