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价值、误区与目标建构
2022-03-18翟新明
翟新明, 李 博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大学生创业实践中显现出的创业法律教育缺失问题不断增多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重视,并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需要法律知识辅助,法律教育不可缺”[1]。但是,由于对目标定位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素质化”“功利化”“学术化”等倾向,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本文拟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与目标、创业法律教育价值与存在误区的基础上,基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建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教授创设的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但是,“创业教育”的概念最早却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 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被称作“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随后,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报告中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相联系:“为目标人口,特别是那些贫困和不利人口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2]。
西方各国大多从广义上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美国百森学院的蒂蒙斯教授认为,大学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就业培训,更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而是应当着眼于未来几代人设定的“创业遗传代码”[3]。1998 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4]。同时,强调创造力和革新力对创业的重要作用, 认为创新是创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创业则是创新的成果化。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融合了创新教育的内容,既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开拓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于1997 年在清华大学首开先河,并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实施蓬勃发展。为了强调创新型国家战略,我国官方文件中在“创业”前加了“创新”二字,使用“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以创新统领创业的方向,即创新型创业,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5],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思维和心理品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支配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堪称创业教育典范的美国,其创业教育目标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逐步脱离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的创业导向性目标,确立“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变革”的非功利性目标[6]。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实践探索和借鉴西方经验的过程中,单一创业意识、知识导向的核心目标观和“工具化”的就业导向观越来越受到各方质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强调,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明确不同学历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7]。这为全面正确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并非是为了获得一份工作的“就业教育”,而是要突破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传统学科教育的局限, 在传授系统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基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与创新、自我发现与创造商机的能力, 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迁[8]。
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对象是全体学生
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社会化,培养职业意识和技能,实现个人价值。创业“不但是创业者的实现方式,更是每个人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且“比就业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的最高价值不仅仅是创业者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是着眼于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目标”[9]。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必须惠及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他们都有机会接受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创新创业思想和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他们埋下创新创业的思想种子,奠定未来进步与发展的基础”[10]。
3.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是一个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有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有具体目标。韦伯认为,人的行为包含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价值理性通过对目标本身价值的理性判断而决定“做什么”,工具理性关注达成目标的最优手段而决定“怎么做”[11]。创业教育应从价值理性入手,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创业意识, 这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创新创业意识是人们对创新创业的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态势[12]。有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愿望,还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将这一愿望付诸行动,这需要工具理性。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还应注重培养个体行为的工具理性,通过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内化于心,真正变成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这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13]。基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而产生创业行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想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提供创业行动所需的心理、知识和能力条件,学生是否以及何时产生创业行为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催生创业行为只是一种理想追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不是简单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的数量判断,当然也不是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质量评判,而应该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判断”[14]。
4.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具有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业法律教育的统一性
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甚至是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归宿”[10]。新时代大学教育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专业+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要在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的有机关联,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从而完成对学生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一站式培养”[15]。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运行。创新创业作为基于一定专业基础的经济行为,既要遵循市场营销、金融财务、运作管理、人力资源、质量控制等市场规则,更要遵循法律规则,而且法律规则贯穿于创业的全过程。因此,进行与创业相关法规政策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之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既要关注与创业目标相关的专业、创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与创业相关的法规政策的了解和运用。
5.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性质和学历层次,具体化为操作性强的目标要求。同时,针对学生个性特质和差异化需求,“既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又要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16]。
综上,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业法律教育等相互结合。既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基本知识和创业意识,又要针对部分学生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孵化创业项目和实体。而且,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包含创业法律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还要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多元发展[17]。
二、 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创业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既是其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其创业法律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1.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创业者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各种需要、能力和关系的整体发展。随着技术革新和就业市场变迁,终身性职业时代已逐渐消退。大学教育应立足于学生未来多元化发展需求,赋予学生适应社会职业环境变迁的终身性就业知识与生存技能,使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和基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与创新、自我发现与创造商机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有市场行为都得遵循统一的法律规则,必备的创业法律知识和技能已成为青年学生实现终身性就业、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创业法律教育满足了大学生创业的法律知识与能力需求,而且大学生创业法律素质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决定了其适应社会职业环境变迁的能力与素质的高低。
2.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强化创业法律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所有经济行为都受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护。创业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法律行为。创业者既要具备与创业目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经济、管理、企业策划、财务等创业知识能力,还要具备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能力,在法律的框架下依法创办经营企业。系统化的创业法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依法创业意识,强化创业法律素质和能力,促进创业健康理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树立正确创业价值理念和依法创办企业的前提。强化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其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融资、税收等诸多方面优惠政策,树立依法创业的价值理念,遵守法律、信仰法律。并综合考量自身需求、设立程序、利润分配、责任承担以及税收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企业组织形式,依法办理工商和税收登记、招聘员工、筹资融资以及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事前救济”[18]。
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规范创业经营管理行为,实现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强化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可以提高其创业法律政策掌控能力,将企业运营纳入法治轨道,在法律的框架下寻找商机,依法投资、生产和经营,并且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经营者的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创业法律风险,依法妥善解决纠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事中救济”,促进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3.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实践表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不可或缺
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数据表明,法律知识在28项创业核心知识重要度排名中居于第6位,满足度排名中则居于倒数第3位[19]。另一份大学生创业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中65.84% “有所了解”和“根本不了解”创办企业的法律程序,78.01% 的“认为高校有必要设置系统的创业法律教育课程”;85.89%的已创业的大学生遇到了开办企业和经营方面的法律困境,41.63%的由于欠缺法律意识导致创业失败[20]。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创业法律知识需求较高,现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不能满足需求。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教高厅〔2012〕4号)[17]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要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明确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法律课程。
西方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已经系统化,涉及法律等几十门课程。美国政府没有规定创业课程内容,每个机构的课程都依据其区域认证机构的标准设置,但是,“创业法规”是主要课程之一。如百森商学院创业课程体系包括法律(商法基础)、经济学、市场营销、金融和管理等[21]。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提供了35门创业相关课程,“创业者管理者法律知识”就是其中之一[22]。法国专门成立了创业计划培训中心 (CEPAC),教学内容包括财会计算、法律合同等[23]。
三、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误区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从缺位到逐步纳入创业教育框架,在认识和实践中存在以下误区。
1.忽视创业法律教育的缺位倾向
文化遗产是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习近平在隆兴寺西侧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无人清扫,当即找到分管领导,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离开河北正定县后,习近平也时刻关注正定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3年8月,习近平看到关于正定古城情况的一份文件,“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并提出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殷切期盼,“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习近平能够正确认识文化遗产,并一直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大学生创业教育初始阶段,由于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对创业教育缺乏深入认识和研究,简单的认为创业教育应聚焦于创业精神品质和企业管理、金融财会、市场营销等商业运行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而忽视创业法律教育。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库,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搜索,最早一篇论文出现在1997年,分析了创业教育必要性和路径[24];以“创业法律教育”为主题搜索,最早一篇论文出现在2008年,明确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缺失问题[25]。2012年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17],明确要求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包括创业政策法规,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创业法律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2.局限于创业法律意识的素质化倾向
基于对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26],突出强调创业法律理念、法治精神和法律认知等的培养,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培养尤为重要,“法律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应当由专业的法律人士来完成”[27]。而且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等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相关法律知识,没有必要再进行专门的创业法律教育。但是,对创业法律教育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方面,上述三门课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和学时非常有限,而且多为概念性、介绍性的;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既要重视价值理性的培养,也要关注工具理性的培养。创业法律教育既要培养创业法律意识,还应当培养相应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技能,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系统的创业法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3.聚焦于创办和运营企业法律能力的功利化倾向
创业法律教育功利化倾向往往聚焦于创业法律技术层面,突出强调创业法律教育“规范创业行为,提高创业竞争力,降低法律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28]的价值和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功利性目标,淡化价值性目标。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创业者,而是培养首创精神,创造学生自由多元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要关注创业中的法律实务问题,更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全面关注创业法律理念、法治精神和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
4.重理论轻实务的学术化倾向
在高校创业法律教育实践中,普遍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等通识课并加入有关创业法律政策内容,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经济法”“商法”“税法”,甚至“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等法律选修课。一方面,这些课程往往按照法学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以传授法律知识为主,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操作少的缺陷[29];另一方面,创业是一系列实践性行为的组合,涉及的法律问题纷繁复杂,超越了法律知识体系和创业技能体系的界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创业法律教育脱离创业过程谈法律,往往是创业、法律教育两张皮,效果不尽人意。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缺位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法律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素质化和功利化倾向,要么过分强调其价值理性而忽视工具理性,要么突出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学术化倾向,过分强调法律知识逻辑而忽视创业过程逻辑和实践性。这些认识和实践误区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进而阻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构建和课程创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建构
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创业价值理念和自由多元发展的前提[17]。从学生个性需求来看,一般存在三类:没有创业意向、有创业意愿、已经组建创业团队或个人已经创业[30]。综合大学生个体特点、需求差异,以及专业特点和学时等因素来看,让所有学生接受系统深入的创业法律知识和技能教育既不现实,也无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才能提高精准度[31]。因此,根据国家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可以把创业法律教育目标分为螺旋递进的三个层次。
1.以创业法律意识养成为核心的普及性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求全体公民具有法治精神,养成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解决纠纷的意识和习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还应具有应对职业环境变迁的创业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创业法律意识养成教育,使全体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创业法律知识,认识法律政策对成功创业的价值,树立创业法律意识,并形成初步的法律思维和判断能力。这既是向全体大学生普及创业基本法律知识和价值理念,也是对全体大学生的创业法律启蒙。
2.以创业法律知识内化为核心的提升性目标
创业是基于良好品行素质和杰出才干的实践性行为,法律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创业法律意识和基本认知的层面,还需要培养依法创办和运营企业的法律分析、评价和综合运用能力;既要重视教育的“育人”本质,也要融合创业的“价值”追求[32]。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要考虑有创业意向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对有创业意愿和深入学习需求的学生,在创业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创业法律知识和实践教育,使其掌握系统的创业法律知识,提升依法创办和运营企业的法律分析、评价和应用能力,为其将来的创业创造条件和机会。
3.以创业法律应用能力生成为核心的个体性目标
创业是一种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实践。对已经组建创业团队准备创业或已经创业的学生,要结合其创业项目给予特别的指导,使其主动、灵活运用法律分析、解决创业中的基本法律问题,从法律政策中寻找创业机会和空间,规范创办和运营企业的行为、预防和控制创业法律风险,实现“学以致用”目的。
根据上述“三层递进”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目标,“基于创业过程模型的全新方法”[33]构建高水平的创业法律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可以真正提高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