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意义及建构路径

2022-03-18张志飞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空间网民

张志飞, 许 伟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在此背景下,学术界也展开了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讨论与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学界研究主要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作用、挑战与机遇、路径和策略等方面展开。对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重要作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维护网络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目标。郑元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通过维护与批判、引导与整合、动员与激励等功能,维护网络社会有序运行并被广大网民普遍认同的制度规范和价值体系[2]。二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塑造我国国际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有重要作用。赵丽涛指出,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有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从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深度参与全球性的意识形态较量[3]。三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谭九生、杨建武指出,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既保障了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4]。

对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所面临的挑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角度,严萍昌指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在于国内面临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社会思想意识的复杂多样,市场趋利和资本扩张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削弱,同时,也面临着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遏制的风险[5]。二是从网络特性角度,刘艳指出资本运行逻辑的操纵、网络话语表达的“非理性”、网络舆论场域的“去中心化”、西方国家的“网络话语霸权”等多重因素纵横交错,致使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多重风险[6]。三是从健全制度的角度,肖唤元指出网络治理能力的不成熟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挑战[7],王飞、张荣臣指出网络媒介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将深刻影响到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博弈[8]。此外,尽管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诸多挑战,但当前研究一致认为,挑战中蕴含着发展机遇,卢岚指出数字空间的出现将有助于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由硬性灌输的政治话语逻辑转换为理解与欣赏的多元话语[9]。同时,更多的研究积极提出构建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和建议。李斌、毛升认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建构[10]。卢岚认为要下大力气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多维度构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9]。其他学者则从多主体参与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队伍建设[11],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的当代叙事体系[5],丰富网民喜闻乐见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12]等方面提出具体路径和对策。

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厘清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并提出加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和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一)意识形态

我国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类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和社会经济基础相匹配的,是具有阶级属性的上层建筑。俞吾金认为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13]131,可以对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反作用。另一类观点将意识形态视为上层建筑同价值体系相结合的产物,认为其本质上是反映特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价值观念体系[14]。而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15]109。

(二)网络意识形态

国内对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信息工具的使用而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传统意识形态各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再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16]。赵惜群、翟中杰等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并非是指网络空间中自然生成的各种意识形式及其所构成的观念体系,而是指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表现方式和传播形式”[12]。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各行为主体所主张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虚拟网络社会中不断融合后形成的具有价值倾向和一定阶级属性且有别于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形态。苗国厚指出“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的新样态,是意识形态发展进入网络社会的新呈现和新存在”[17];谢玉进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就是适应网络社会变迁,在网络空间中以数字化感性展现为主导形式的,以广大网民为对象,言简意赅且相对稳定的价值信念”[18]。还有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应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加以把握。如史献芝指出“网络意识形态是一种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观念形态或思想体系,对网络行为主体的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有着引导和整合功能”[19];黄冬霞、吴满意指出“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崭新形态,不是线下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简单移植和再现,也不是线上意识形态形式与内容的简单拼凑,它是高度融渗和综合了线上线下意识形态而形成的网络社会时代的全新样式”[20]。

我们认为,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研究的网络意识形态是契合互联网发展而形成的高度融合线上线下意识形态的新样态,它是在网络空间中以数据传播为主导形式,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以广大网民为参与主体和引导对象的意识形态新范式。

(三)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相比,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传播方式都有了新变化。对此,严萍昌认为,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推动社会信息化,中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网络大国,网络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效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空间治理,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加快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使命”[5]。

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在网络空间中确立意识形态话语权威,使其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获得网民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支持,从而对网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持续稳定的影响力、支配力和凝聚力”[21]。二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中发挥作用的延伸”[22]。三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在网络空间“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环境不受干扰和破坏;人们的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等观念领域不被误导和失序”[23]。四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现实社会中的权势集团和信息传播主体利用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虚拟世界中排挤其他话语的传播,在网上将包含主流价值的话语传递到普通民众中,牢牢控制现实社会中思想舆论的权力”[24]。由此可见,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的分歧主要聚集于网络这一载体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本质是否有影响,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空间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与一般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所区别,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是普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中的延伸,其实质未发生改变。

基于以上的研究梳理,在社会信息化加速推进,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在我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调整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内容以及传达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的能力与权力。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有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正确引导网民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使网民的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等不被误导。

二、加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有助于捍卫国家网络主权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是一国基于国家主权对本国境内的网络设施、网络主体、网络行为及相关网络数据和信息等所享有的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25]。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空间自由开放的特点,刻意模糊虚拟空间的疆域划分,希望用“意识形态全球化”的概念模糊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差异性,提出超越传统国家认知和思维界限的全球网络一体化理念。这种网络全球化思维,表面上看是在宣扬网络连接的一体化,但本质上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进而侵犯他国网络信息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并最终达到垄断全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目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巴西国会发表的《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演讲中明确指出:“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26],各国网络主权应该在其疆域内获得必要的、有力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他国网络主权的侵犯,并不是明目张胆地进行的,而是通过包装、渲染等手段将其需要传递的价值观念杂糅进网络话语中加以渗透,从而激起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削弱他国民众的网络安全意识,逐步掌握他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而侵犯他国网络主权。因此,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捍卫国家网络主权,清醒地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通过各种可能的形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二)加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有助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网络空间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由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不遗余力地对外输出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并培育其代言人与传话筒,在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对网络空间秩序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扰乱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秩序,甚至有西方政客宣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27]51。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复杂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27]5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阐明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全球第一,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网络空间快速扩张,而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普遍缺乏,相应的网络空间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在此背景下,如果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缺少足够重视,就很可能引发我国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混乱,进而出现网络意识形态的西化、分化等问题,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由此可见,加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让主流意识形态扎根网络空间,对于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意义重大。

(三)加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有助于促进网络空间良性建设

互联网表达的便利及去中心化,使网络空间鱼龙混杂,而网民表达无序、规范性差,又使网络空间充斥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易传递焦虑情绪和网络戾气,从而引发舆情危机,更有甚者,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形成线上线下勾连,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压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28]。自2020年开始,国家网信办连续三年开展“清朗·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把整治网上历史虚无主义,全面清理歪曲党史国史军史、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信息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行动正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举措。只有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占据优势,才能增强舆论引导效果,不断促进风清气正的良性网络空间建设。

三、加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一)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指出:“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坚持党管互联网,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27]10。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党对网络主流媒体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必须自觉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要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全面加强党对网络主流媒体的统一领导,使党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网络主流媒体的政治方向正确。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党对网络主流媒体的思想引领。尽管党和政府多次提出强化网络主流媒体,打造主流媒体的全媒体传播平台,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坚决抵制和打击网络空间的不良行为,让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但网络空间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打着“信息时代言论自由”“科普民众”和“价值中立”的幌子,大肆制造、散播网络谣言,煽动网民情绪,向网民传播、灌输消极信息,如不加以制止,将会对我国网络主流话语造成严重冲击。对此,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有效遏制了不良网络文化的传播扩散,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强化网络主流媒体建设,不断创新宣传内容与方式方法

1.推进网络主流媒体宣传内容与方式方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要贴近网民,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不要板起脸来说教”[27]76。网络主流媒体既不能以墨守成规、胶柱鼓瑟的方式将宣传内容变得刻板,也不能用“一招鲜,吃遍天”的态度将宣传内容公式化,而是需要灵活变通,注重对宣传内容的个性化处理。首先,要积极培养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强、作风优良的网络人才队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研究、宣传和阐释,对不同网民群体要“对症下药”,提升网络主流媒体传播内容的多样性、艺术性和影响力;其次,要善于使用群众语言,努力做到“接地气”,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方法,既要做到理性表达,也要满足感性需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弘扬网络正能量。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通过动漫的形式,对中国近现代史内容进行创新性挖掘、表达,不但引导网民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爱国主义精神,深受大众喜爱。

2.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建立健全双向互动机制

网络主流媒体既要及时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做到听民声、知民意、体民情,还要提高对两个舆论场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视程度,通过开通网络互动平台,例如市长信箱、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官方公众号等,从网民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强化内容导向,注重信息沟通的时效性,“及时回应和关照现实,增强话语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契合度”[29],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破除网络谣言,稳定网民情绪,实现两个舆论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自身公信力。同时,要不断提升网络话语传播的实效性,推进网络主流媒体内容建设,增强传播效果。

(三)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络新媒体、互联网企业和平台的监管

1.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网民遵守互联网秩序,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有序参与,增强辨别是非、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27]68。只有网民具备正确的获取、分析信息并做出理性判断、评价的能力,即网民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舆论空间向好发展,弘扬网络正能量。因此,一方面要提高网民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网民应主动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对谣言和煽动性话语保持警惕,理性参与讨论,对出现的信息独立思考、进行评估,敢于提出疑问,不被舆论所裹挟。同时,拓展信息获取渠道,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交叉式阅读,开拓思维,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形成思维惯性,进而对网络公共事件产生片面解读。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应积极主动培养正能量意见领袖,通过媒体资源打造网络平台的道德领袖、知识领袖以及科研创新领袖,借助互联网为公共事件发声,向网民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做好科普和释疑,压缩谣言滋生空间。此外,主流媒体应为普通网民提供多元的资源与平台,以使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的网民拥有多元而丰富的表达通道,从而提升其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以合理释放其表达欲望,缓解公共事件中的情绪压力。

2.加强网络新媒体监管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应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监管,提升网络新媒体责任感。“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方向、价值取向”[27]74,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舆论导向,坚守底线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社会正能量,为营造清朗文明的网络环境不懈努力。网络新媒体被看作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重要媒介,不仅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杜绝“标题党”“低俗党”“造谣党”等散布负面信息的违规行为,而且应以正确的方式引导舆论,使网络舆论向着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作为网络新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承严肃认真的职业操守,为广大网民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清除谣言滋生的“土壤”,为营造清朗文明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强化互联网平台管理,规范落实监管职责

首先,强化网络平台对自身的监管。网络平台应对平台发布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制定详细的内容发布管理办法,通过技术手段迅速识别违规、敏感内容,对已出现争议的内容,该删除的删除,该澄清补充的尽快处置,利用大数据手段全面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相关内容,触及敏感政治话题的内容及时备案,慎重处置,对出现明显违背事实、恶意营销的内容迅速反应,进行封停账号处理,情节严重者直接通知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其次,要对个人用户进行监督,依托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设置网络关键词库,对平台用户发表的内容进行实时抓取和监管,过滤不实信息,打击网络暴力、网络谣言,规范网络用语。最后,平台要进行自我监督,可以通过平台内广播、直播、漫画等多种方式让用户了解平台公约,定期公示封禁账号名单,加强自查自纠,针对虚假谣言进行精准识别、及时辟谣,严厉打击各项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健康优质、有益多元的网络生态。

4.完善和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

资本产生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不容小觑,“当前网络空间中,在国际和商业资本运作的推波助澜下,资本的逐利性导致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引发人们的精神危机”[30],不仅如此,“网络的资本化正在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乘虚而入提供了可能性”[31]。故此,对于一些传播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平台,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应借助网络主流媒体向全社会通报,影响十分恶劣的应给予封杀。对于一些扭曲事实、散播政治谣言的平台和企业,相关部门该约谈的约谈,该处罚关停的处罚关停,该责令其改正的定期核查督办改正情况,性质恶劣的依法处理。尤其对于外资参与控股的互联网企业,应严格市场准入和定期审查,保证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不被资本裹挟。

(四)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网络舆情处置与引导机制

1.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网络法治思想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32]成为当前主旋律。但就当前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宣传现状来看,仍有部分网民欠缺基本的互联网法律知识。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首先,党员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积极学习互联网法律法规,规范自身上网行为,树立典型和榜样,带动群众提高互联网法律法规意识,合理合法使用互联网。另一方面,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下沉到基层宣传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让更多的网民知法懂法,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其次,涉世未深,人生观、价值观易被影响,情绪易被煽动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应受到重点关注。全国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互联网安全、互联网法律法规学习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正了解互联网,知网懂网,坚定意志、明辨是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主流媒体要充分运用全媒体平台等媒介,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让网民在合理行使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同时明确自身义务,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推动网络空间更加健康有序发展。最后,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网络失范行为,以法的严肃性厘清网络话语权的自由界限,为互联网上的个体行为划定法律红线,保障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2.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与处理机制,及时回应网民关切

在网络空间中,无论是网络舆情的出现,还是网络舆情的传播,都需要现代网络技术作为载体才能实现。“传统意义中的政府管控因其强约束性、封闭性和低效性而被网络话语社会所排斥”[33]。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34]。在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处置方面,首先,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有针对性的、精准迅速的对公共事件的舆情发生、发酵、发展等多个进程进行跟踪,实时收集网民的意见、态度和诉求。其次,对收集的网络舆情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分析研判,进行科学评估和反馈。在网络舆情的处置过程中,不仅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网上,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公众诉求,尽快解决现实中引发舆情的实际问题,满足公众知情权,平息公众情绪,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根据不同阶段的轻重缓急协调多部门开展工作,对于明显隐患要‘急治’,对于谣言余毒要‘缓治’”[35]。最后,在舆情平息后,要及时复盘,总结经验,避免次生舆情和舆情搭车现象的出现。同时,增强网络主流媒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作,积极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通过主流媒体、科研院所、数据机构等多方协作,健全完善网络舆情收集机制,及时收集、慎重处理,维护政府公信力,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大的环境支持。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空间网民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