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22-03-18郭佳妮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疫逻辑思政

郭佳妮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2)

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持久战仍在持续。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已成为热点。总体而言,研究人员主要从抗疫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融入的原则和着力点,融入的意义和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而重点和焦点是融入的路径研究。

一、关于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关于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研究

有的学者着重从理论方面来阐述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而有的学者则从实践方面进行分析。

1.实践逻辑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终根源,而伟大抗疫精神来自广大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积极抗击疫情的社会实践。于安龙认为,“伟大抗疫精神归根结底是社会实践的产物”[1]。

2.理论逻辑

抗疫精神有其坚实的内在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抗疫精神生成的重要理论逻辑。从原理方面来看,众多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和观点是抗疫精神的理论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邹德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构成抗疫精神的理论逻辑”[3]。从方法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是指导抗疫斗争成功、抗疫精神生成的内在逻辑。王易认为,“总体战”的提出不仅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也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4]。

3.历史逻辑

抗疫精神的生成有其特有的历史逻辑。马怀德提到,“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6]。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斗争,中国丰富的抗疫历史经验是抗疫精神生成的历史基础。

4.文化逻辑

研究成果中,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生成论述较为丰富,观点主要分为两类:其一着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郭小香认为,“生命至上”传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是“舍生忘死”的主要生成逻辑[7]。其二着重将中国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生成逻辑进行论述。邹德文从纵向角度进行逻辑探索,认为抗疫精神作为红色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孕育的“五四精神”,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拓展和形成的北大荒精神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形成的各类奋斗精神,都是抗疫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3];朱静则从横向角度阐释,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的具体精神有所不同,但其内核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抗疫精神也继承于此[8]。

以上四个方面互有交叉,同时各有侧重。只有准确、多维度地把握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才能够对抗疫精神形成理性的认识,全面准确把握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

(二)关于抗疫精神的内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9]的抗疫精神。各学者对其内涵和本质的认识都较为统一。

1.生命至上

在疫情爆发之际,中国共产党为防止病毒传染,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不惜按下经济发展“暂停键”。王易认为,这不仅仅体现在对病患的积极救治上,还有对医护人员的关怀以及特殊人群的照顾[4]。

2.举国同心

“‘举国同心’是抗疫精神的必要条件”[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在数次特大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举国同心”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3.舍生忘死

陈芝宇提到,舍生忘死是抗疫精神的内在支撑,从一线的医护人员到广大基层干部和公安干警,无不体现着典型模范的义无反顾[10]。

4.尊重科学

尊重科学是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学者们对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认识:首先,遵循客观规律是尊重科学的前提。陈芝宇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从医学领域的治疗方案到教育事业单位调整教学方案,都是尊重科学这一抗疫精神的体现[10]。其次,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方法论为指导。曲青山指出,“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实施动态精准防控”[11],是尊重科学的鲜明体现。最后,在实践中践行开拓创新。于安龙指出,在研发疫苗的过程中,大胆探索中西结合的方法,为抗疫成功大幅度提升了效率[1]。

5.命运与共

学者们对“命运与共”内涵的阐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中国公民之间的关系阐述,提及的学者较少。郭小香认为,在这场疫情面前,党和政府“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安全”[7]。另一方面,从世界意义来讲,命运与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较多学者都有所提及。如陶倩认为,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最严格、最彻底、最及时的措施,为其他国家疫情防控提供借鉴,争取时间。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联系,融为一体,是抗疫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国精神的深刻诠释[12]。

(三)关于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当前面对复杂形势的重要精神力量。学者们对抗疫精神时代价值的讨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观思想得到弘扬发展

王易认为,对人民群众生命的保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了根本立场,是我国国家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彰显[4]。

2.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张冬利认为,抗疫实践及其精神大大提升了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3]。朱静提出,抗疫精神进一步发扬了团结互助精神、迎难而上精神、担当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8]。

3.对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陈芝宇认为,抗疫精神促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国家认同,能够更好地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10]。

4.当前国际形势变幻不定,中国仍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在抗击疫情的实践,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仍然面临着较大威胁。陶倩认为,抗疫斗争的成功不仅向世界证明中国具备强大的全球治理能力,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化伦理的传播[12]。

二、关于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一)关于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周春光认为,抗疫精神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成效的主要方法就是将鲜活的社会现实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抗疫精神所包含的故事及素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4]。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也是对思政教育方式、途径的探索和拓宽,有助于引领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二)关于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李亮亮认为,抗疫精神之所能够融入新时代信仰教育,就是因为它蕴含着理论构建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满足信仰教育所需要的价值[15]。王润玲提到,抗疫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与思政课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耦合机制[16]。李海荣对两者的耦合从思政课这一主渠道作了详细阐释,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耦合在高校的各门思政课中都有所体现,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为抗疫精神提供了道德支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为抗疫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为抗疫精神提供了基本立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为抗疫精神提供了信仰基石[17]。

三、关于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研究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抗疫精神,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红英认为,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

(二)有助于加强世界观教育

李海容和张帆等学者认为,这一融入过程既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又有利于学生开拓国际视野[17,19]。

(三)有助于加强人生观教育

在生命价值观方面,有利于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周春光和吴文杰认为,这样的融入筑牢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根基,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14,20];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吴文杰认为,这样的融入有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20];在人生价值观教育方面,谢爱莲认为,这样的融入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维度培育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21]。

(四)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李海容认为,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显著优势”[17],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

(五)有助于加强道德观教育

道德观教育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教育和无私奉献精神教育方面。李鑫认为,抗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建立过硬的心理素质[22]。

四、关于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着力点

(一)关于融入的原则研究

很多学者认为,只有在融入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对抗疫精神产生深刻的认识,领悟其价值内涵。李亮亮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入手,提出要遵循规律并引导大学生对抗疫精神的内涵和本质产生基本的认知,对抗疫精神进行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鸣,从而转化为个人意志体现,将理想信念积极践行[15];张帆提出,要遵循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原则以及教学能力的整体性原则[19];吴文杰从整体上把握融入原则,分别立足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以及价值逻辑,以求学理性和大众化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结合[20]。

(二)关于融入的着力点研究

相对而言,研究人员对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研究较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引导大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言论不能完全辨识。冯刚认为,在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23]。

2.充实大学生的理论知识

在这一融入过程中,思政课这一着力点至关重要。张帆认为,通过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这两大主题,使得抗疫精神和思政课有机融合[19]。

3.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中国精神

费萍认为,从培育学生理解生命真谛和树立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培育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培育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培育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几方面来找准着力点[24]。

五、关于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华,探索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是使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从宏观路径和微观措施两方面展开。

(一)宏观路径选择

从宏观层面的路径选择来看,“着眼全局,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25]是其基本方向。在宏观路径的选择方面,主要有两大类观点:其一是主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结构入手,如并入式综合方式是广泛运用的一种综合方法,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李亮亮认为,可以从学校层面,将抗疫精神融入教材,做到信仰教育课程化;从生活层面,“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中融入抗疫精神思想,做到信仰教育的日常化”;从网络层面,将抗疫精神融入网络活动与内容,做到教育的隐性化,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15]。其二则认为,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结构中把握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途径。李海容认为,沿着目标、原则和实效这一纵向序列提出路径,要坚持政治引领与情感培育统一、坚持教育者主导和受教育者主体结合的原则、坚持针对性和生动性融合,注重实效[17]。

(二)微观措施选择

从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施来看,各位学者的观点较为集中和统一,如与思政课有机结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文化载体、利用媒体平台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两项重要内容”[23]。王润玲论述了“八个统一”的详细内容,以实现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16]。此外,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思政课创新的方法。陈芝宇从纵向角度提出思政课的教学价值创新方法,分别是思政课对青年的引领作用在广度、深度和精度方面得到提升,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得到全面升华,网络思政课的价值得到大幅提升[10]。刘水静、胡欣欣从横向角度,提出“五个维度”,要着眼宏大背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6]。网络环境是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邹寝认为,“赢得互联网就赢得了青年”,要挖掘抗疫典型,打造“刷屏”正能量产品,运用抖音快手等新技术增强感染力[27]。

六、结语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一定的成果,思路也不断开阔,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从内容上看,国内学者对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时代价值论述得较为充分。关于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议题,主要集中在融入的价值与意义、融入的路径上,如抗疫精神与大学生思政课的结合、抗疫精神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等,整体的研究内容尚处于探讨阶段。从研究方法上看,多采用定性研究,通过收集官方报道、领导人讲话等,对其进行细致研究。

但由于抗疫精神出现时间较短,目前大多数学者探讨的内容还有待挖掘。从研究内容上,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路径还有待完善和丰富:第一,对于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阐述较少,只有详细调查当前的困境和问题,及时反馈与总结,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可靠的路径和策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抗疫精神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哪些问题是重点关注的,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提高融入效果的关键,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挖掘。第二,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抗疫精神是否能够高质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应该将教育者的角色作用作为着力点之一,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第三,目前的疫情形势逐渐向好,但防控依然不可松懈,不宜进行大型人群流动和聚集,这些都可能导致专业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可能产生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融入抗疫精神值得探索。第四,多数学者在探讨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并没有提出可供选择的路径。大学生专业方向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会有很大不同。根据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融入效果目标,定制不同的融入路径,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价值的。第五,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虽然也有学者提出具体的思政课与抗疫精神的结合点,但不够完整,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与抗疫精神有多个结合点,来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从研究方法上,目前大部分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几乎没有定量研究相关文章。为增加其研究科学性,可通过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晰论文研究的变化曲线,精确衡量相关研究发展的水平、研究变化、研究重点和未来趋势等,有助于为本研究指明方向。此外,也可借助ROST CM、LDA等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以此作为辅助,从当前存在的问题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使融入效果得到最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抗疫逻辑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