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派皮影”视觉语言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
2022-03-18邵嘉伟丁文霞
邵嘉伟 丁文霞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安徽马派皮影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马派皮影虽为地方艺术,但其本身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相当丰富。马派皮影自清末传入,它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戏的造型、舞美、演艺等方面的表演精华和传统样式,还与黄淮两岸当地的名俗文化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笔者将对马派皮影中的视觉语言进行总结归纳,探索其对儿童绘本的应用,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繁荣我国儿童绘本行业。
一、马派皮影视觉语言的价值分析
马派皮影制作分八道工序:选片、制皮、画稿、雕镂、熨平、打磨、着色和上油,从选皮到皮影完成需要十天。仅从雕刻来说,肘、透、镂、瘦是关键,甚至线条的具体走向、粗细以及留白的面积都十分有讲究。一个结构复杂的影偶人物甚至要刻三四千刀。制作出来的影人色彩大胆鲜亮,质感厚硬平整,富有光泽。皮影人物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服饰道具以传统元素为主,装饰图案吸收了皖北民间风格,表演起来栩栩如生。马派皮影在与其他流派的皮影相比较之下更有地域特色。与山西皮影相比,马派皮影的影偶通体修长,秀气典雅,更加注重形态仪表的美感,而山西皮影的影偶形象较为夸张,整体偏肥大。北京皮影的影偶大都为通天鼻粱,环勾眉眼,直线条在影偶上应用较多,整体风格干净利落,不像马派皮影的影偶的线条那么柔和。在影偶的面部特征上,陕西皮影人物的鼻子和下巴都很尖,但是马派皮影的人物面部线条却比较圆润,人物造型也更加灵活。
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可以将马派皮影的影偶造型进行概括:在影偶的造型上更加贴合人体真实比例,更加注重整体造型的优美、协调;在影偶的刻画方式上,马派皮影大量使用曲线条,使得造型更加生动流畅,更加富有生命力,直线条与曲线条在影偶不同部位的相互配合使用使其更加富有质感;马派影偶在其关节处更加灵活,打斗场面的表现更加震撼,配合马派皮影特有的“魔调”,给予观众极大的感官刺激。通过对马派皮影视觉语言的深入发掘,在创作儿童绘本的过程中,采用新的视角与审美表达马派皮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可以赋予我国儿童绘本新的、民族的生命力。所以将马派皮影中的视觉语言应用到儿童绘本中是十分有探索价值的。
二、马派皮影色彩语言的装饰性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
马派皮影在设色上与其他地区的皮影略有不同,它主要采用了五色观,借鉴了安徽特有的黄梅戏、民间的庙画、壁画等对比强烈的用色规律。例如在影偶的颜色上多使用黑、红的大色块进行平涂,再使用点染的手法对不同的部分进行颜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使得影偶整体上气质简洁内敛、大气果断,细节上又使人惊讶于色彩效果的绚丽多彩与层次变化感。马派皮影的视觉颜色语言总体上呈现出统一的效果,各部位颜色鲜明度强烈,极大增强了其视觉语言的装饰性。
儿童绘本,顾名思义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便是低年龄段的孩童,而第一时间能吸引儿童注意的便是绚烂的色彩。绘本的封面十分重要,是家长与孩子选择绘本的标准之一,其中常常蕴含绘本的主题与故事的走向。儿童绘本封面的创作所展现的色彩元素是首要的视觉体验,只有合理地运用色彩的搭配才能真正体现色彩的装饰性。如何让绘本封面色彩丰富的同时又不让读者陷入视觉疲劳,或因为过多色彩的使用扰乱读者画面阅读的优先级?将马派皮影的颜色视觉语言装饰性应用在绘本封面的同时结合具有现代时尚感的颜色或当下的流行色,掌握皮影“五行五色”的特点,搭配马派影偶上色强化渲染、叠加、渐变的技巧,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与节奏感,防止画面显得单调乏味。当创作大色块的绘本封面时完全可以借鉴马派皮影铺色的特点,先使用主色调进行平涂,之后结合色彩饱和度与明亮度相似的颜色进行辅助设计,以点、线、面的形式在画面上增加额外的视觉元素,避免强烈的大色块观感,延伸画面,丰富绘本封面的细节,增强阅读趣味性,增强整体的装饰性。
三、马派皮影中图形的意象解构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
解构源于解构主义思想,同时包含解和构,是将图形的各个元素分解,然后再重新加以整合、塑造。分解——将主体形象进行视觉解构的拆分,方便选择适于表现的元素进行表达;整合——对各种图形元素进行重新结合的综合性造型方法。图形设计中的解构手法,是把一个完整的事物或元素形象通过打散、分解、残像、裂像、切割、重组等形式来组织图形,让人通过“解”的部分产生联想、思考,从而领悟图形内涵与设计主题。解构图形中,设计师借助被解构的形象产生某种暗示,使观者能在分解形体中窥见实质、体味新意,经解构和组合之后,图形的构成效果并非残缺不全,反而加强了图形的律动感、装饰感和现实感。[1]
传统的皮影造型大多是对事物的神态意境的具体描绘、归纳,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简单的生搬硬套。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不同角色的影偶在造型特征上的具体描写。皮影按角色划分可以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类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多分为生、旦、净、丑。根据不同类型的角色与性格特征,手工艺人们也会选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装饰。在装饰纹样上也会根据事物的具体属性来进行适当的搭配,例如,武生多以雪花纹、梅花纹来作为衣服装饰,或搭配虎头纹、豹头纹彰显其角色的威武雄壮;旦角则多以菊花纹为主,可以体现其端庄优雅。皮影中各种样式的装饰纹样在应用时所体现出的渐变与重复,纹样本身的构成感,为我们提取新的视觉语言提供了方向。
马派皮影的一大特点就是曲线的大量使用,而直线主要在整体上起到点缀的作用,曲线与直线的搭配使用更好地区分了影偶间不同部位的质感与走势。曲线与直线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纹样。在儿童绘本的创作中,可以借鉴马派皮影在视觉语言上直线与曲线的使用方式,运用意象解构的设计方法将皮影中曲直线进行再设计,按照不同绘本的风格特征进行剪裁、拼接,要注意细节的比例与协调。另外,马派皮影中的许多视觉语言上的装饰元素也可以运用意象解构的方法激发创作者灵感,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筛选,不能全部照搬,提取历代马派皮影手工艺人的精心创作。通过这种设计手法可以使马派皮影在儿童绘本的领域中焕发新的生机,大胆探索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丰富儿童绘本的装饰素材。
四、马派皮影中的可互动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
马派皮影在多点可动性与基本运动两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对影偶的活动关节的创新与皮影艺人的高超技术,马派皮影可以做出相较其他皮影更复杂的动作,更好地突出角色的性格特征与打斗戏的激烈程度。《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是马派皮影最拿手的独门绝技,锣鼓喧天中,真猴王和假猴王打的难分难舍,跟着锣鼓镲的节奏同时做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动作,引得观众与行家啧啧称奇。
借鉴马派皮影在多点可动与基本运动方面的优势,可以对儿童绘本的可互动性进行升级。运用结构互动与行为互动的策略,为读者在画面场景中设置互动道具,利用书籍结构搭建表演舞台,从读书上升为“玩”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提升低年龄段读者的阅读兴趣。借助预设互动思维设置互动环节,实现如同影偶般在空间与平面方向上的“抽拉”“翻滚”“移动”,并结合马派皮影的装饰元素,更好地宣扬民间艺术。
结语
通过对马派皮影的深入研究,笔者尝试挖掘出其在视觉语言方面的价值,并在色彩语言的装饰性、图形的意象解构、可互动元素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最终研究它们应用在儿童绘本中的可能性,希望国内的绘本创作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启发,也希望那些逐渐濒临边缘化的传统艺术可以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