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反思与建设的展望
——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课程为例
2022-03-18丛炜莉
丛炜莉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1],全国各高校纷纷响应,开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在线开放课程成为“停课不停学”期间的重要资源,客观上也助推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大规模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学活动对教师、书本以及物理空间的依赖,赋予教学活动便利性、即时性。网络空间的超大容量使得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有了超越以往的全面、丰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中各种状态都能汇合为数据流,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分析,可以指导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改进。[2]尽管在线开放课程好处很多,但实际应用表明,在线开放课程也存在短板。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在线开放课程为例,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反思,以期为在线开放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1 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反思
在线开放课程大体由3类课程组成:①基础课,包括通识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较多,主要满足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需求;②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③实践专项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课程属于通识类基础课,主要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及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员,自从被立项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后,主要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开课。经过运营,可以发现基础课类在线开放课程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传统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一对多的教学形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众多学者提倡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转变。但从实际情况看,在线开放课程尚不能满足探究式学习的需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课程为例:开发者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细化分解为小知识点,录制了100个时长5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将这些视频资料上传至平台,学生根据需要浏览视频,完成自主学习。因此,从教学模式上看,这仍然是一对多的传统讲授形式,只不过是把课堂由传统的线下教室搬到网络平台而已,但传统讲授形式并不是教师对教材或教学内容的照本宣科,它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个人的表演艺术。课堂讲授虽然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再现却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3]而且,教师的动作、板书、声音、表情以及课堂上随着灵感迸发与学生进行的随机互动,都使得教学过程充满无限的可能。而学生对着屏幕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时,虽然也有视觉和听觉的调动,却很难感受到面对面教学时教师身上的感染力,也无法与教师开展即时互动,更不用说感受课堂师生互动的氛围。虽然在线开放课程自带论坛,学生可以利用论坛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开展交流,但这种交流往往是滞后的,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因此,在线开放课程由于信息技术的加持将传统课堂的一对多转而变为一对千,甚至是一对万时,虽然扩大了教师及课程的影响面,满足了学生便捷学习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看,很难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的需求。
1.2 教学效果难把控
教与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学习是一个具有挑战性、需要自我意识控制的过程。再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再便利的学习条件,都不会自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收获,更不会必然地带来学生心智结构的变化与能力的提升。[3]在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相对来说是可控的,但在线开放课程因其开放性和独立性脱离了教师的掌控,导致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不可控。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从教师层面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大相径庭。首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需要将原来系统的内容进行拆分、细化,以满足短时间学习的需求,但这种知识点的拆分并不能如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短视频那样纯粹的碎片化,仍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整体性。其次,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主要由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自主完成,所以对教学视频的要求颇高。但受制于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师个人形象与表达素养、制作技术设备等因素,教学视频很难达到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要求。最后,为了能对成千上万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测试,在线开放课程通常采用客观题,且测试内容多停留在知识理解层面,基本不涉及对学生的能力测试、素质测试。“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课程前3期均设置主观题作为单元作业,但实际结果显示,近80%的学员只是复制粘贴网络上的相关内容而已,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标。
就学生而言,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分散的、独立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但显而易见,不少高职学生缺乏这些能力。笔者调查了相关院校十余门在线课程的学习数据,发现每门课平均有1/4~1/3的学生未能完成课程的全部学习,练习及格率在70%左右。另外,学业情绪也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积极的学业情绪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在传统课堂,教师可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业情绪,给予学生积极的情绪引导。但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孤独感、长时间人机交互带来的注意力下降、教学视频趣味寡淡引起的倦怠感、难以完成学习要求的挫败感等负面的学业情绪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情况下,学生若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关注与引导,仅凭自身独自面对、自我消解负面情绪以提升学习效果,是相当有难度的。
1.3 教学时间成本增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身处同一时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限定在课堂时间,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教学的时间边界是清晰的。教学时间边界的意义在于为师生划分出教学与其他工作时间或生活时间的边界,以便师生可以暂时脱离教学情境,实现个人的休整。但在线开放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原本学生上课有仪式感,课余有自由度,而现在却处于“上课是上课,课后也上课”的情境中,课程多、任务重,学习与生活时间边界模糊,容易带来烦躁、焦虑的负面情绪,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效果变差。
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互动是师生的异步互动。[4]异步互动虽然具有弹性安排时间的自由度,但模糊的上下课时间,会让教师经常处于一种“24小时随时应答”的焦虑之中。为了能满足学生互动请求,教师往往需要牺牲其他工作时间或个人休息时间。此外,录制视频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课程为例,从挑选知识点、准备内容、制作幻灯片、录制视频到后期剪辑,可以说是“视频3分钟,准备3天功”。大多数学校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并没有专业的团队来制作,任课教师往往是在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来做这些工作。此外,课程互动维护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假设教师对一个学生作业批改和互动的时间一个学期为20分钟,以中等规模4 000人计算,共需要80 000分钟,约合1 300小时,即便由一个教学团队来承担这项工作,每位教师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1.4 教师技术素养不足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了新的驱动力,但同时也对教师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教师能够利用新技术做出更高水平、更吸引学生的教学视频,也需要教师能够利用教学数据帮助自己更好地实施教学。但就目前调查结果而言,大部分专任教师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首先,对于偏文科类的教师而言,本身技术素养不足,对新技术的认识不足,更不要提将新技术用于自己的视频教学中。其次,受制作水平以及制作经费的影响,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视频以及相关教学软件普遍功能有限,虽然有教师创新性地设置了一些学习闯关游戏,但相比流行的网游而言,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再次,在线开放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所在平台收集到大量数据,但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不少教师面对这些海量数据有一种无力感,无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帮助自己实施和改进教学的工具。
2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展望
尽管在线开放课程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信息化时代必须去拥抱的大趋势,也是线下课程的强劲后备以及必要补充。基于此,应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课程、建立全面可控的教学管理方式、多渠道提高教学效率、技术赋能课程的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建设。
2.1 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课程
在线开放课程虽然是从线下课程生发而来,但也有不同于线下课堂的特点和价值。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在线开放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实施考核评价并进行教学效果反馈。“以学习者为中心”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情绪甚至其所在的学习环境。从操作层面上讲,首先,需要全面采集以前课程教学相关数据;其次,分析数据特点,进而借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最后,在诊断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在线开放课程内容体系。
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者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在校学生,一部分为社会人士,基于两者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课程目标应当进行分层设计并考虑到目标的达成度是否可测。相比线下课程而言,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长更短。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旅”为例,全课程共有教学视频100个,平均时长5.5分钟,总时长550分钟,计9小时。基于此,在线开放课程应该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呈现。教学活动安排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进行选择,或是选择完全开放式,或是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考虑在网络环境中如何营造更具亲和性、互动性的教学氛围,以促成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线开放课程的考核评价也与线下课程不同,应当更侧重于过程性考核,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帖情况、测验成绩来进行评价。实施效果主要反映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既是对本期课程的总结,也是下一期课程的改进参考,主要从课程评价、成绩合格率和用户活跃度几个方面考虑。因此,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元学习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及学习参数,借此对课程进行科学评价,进而实现对学习情况的精准预测,为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和教育质量提供支撑。[5]
2.2 建立全面可控的教学管理方式
要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应建立全面可控的学生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全面管理不仅在于对其学业情况的管理,还包括对其学业情绪的管理。
师生的异步互动使得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具有滞后性,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建立畅通、高效的课程指导机制很有必要。首先,授课教师团队要有足够的责任心与热情投入与学生的沟通和学习指导中。教师不能抱着“课程上线就完事”的心态,只是批改作业、查看成绩而已,而应当以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情况。在课程的开放学习过程中,教师团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提交情况、论坛发言及评价反馈,及时与学生沟通,提高课程学习指导的效率。其次,学校要出台完善的管理办法。既要指导教师如何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更高效地指导学生,也要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规范教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激发教师的指导热情,预防职业倦怠。第三,要选用合适的沟通平台。沟通平台的选择宜精不宜多。教师团队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机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联系。使用同一种合适的平台不仅能使师生产生归属感,沟通更为顺畅,留下的数据痕迹也可供后续参考,使得教师的指导更高效。
好的学业情绪能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而坏的学业情绪则会成为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情绪。首先,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在线学习氛围,打破师生间、生生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能愉快地参加学习。其次,教师应制作优质精良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因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引发的倦怠情绪。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布置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消除学生因学习任务过重而产生的懈怠情绪。最后,教师需利用沟通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以确保学生不是孤立地、低效地在线学习。
2.3 多渠道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时代,知识的形态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以传统的文本为媒介,还以数字化、音像化、智能化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中,知识的传播更为便捷、高效,这就要求在线开放课程也能更高效地传播知识内容。
从教师层面上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课程开发方面。要从众多平台上海量的在线课程中脱颖而出获得学生的青睐,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视频资源向学生高效传递知识点,这两点就决定了在线开放课程必须以“内容为王”。因此,在开发视频内容时,应当选择最重要、最有用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每个视频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当在每个章节前设置导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是二次开发的课程,应当统计平台上前期视频的点击量,对于点击量高的视频予以保留,点击量低的考虑重新制作。由于教师团队在人手、时间、精力以及视频的制作技术方面均有限,所以,教师应当在视频内容上下功夫,而拍摄和剪辑制作交由专业的公司完成。②课程运营维护方面。教师应基于自己对课程内容重难点的分析和以往线下教学的经验,及时调研学习效果,对学生自学会出现的问题作出预判,对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在论坛中置顶,供学生参考,也可录制回答问题的视频单独放在章节最后,这样可避免回答重复性问题,节省时间。另外,教师团队应该明确分工,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和日常问题数量确定回复的时间,将师生从“随时提问、随时应答”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明确工作时间与其他时间的界限,降低因时间混乱带来的焦虑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对在线开放课程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有的学生需要全部学完拿到证书,有的学生只需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全部学完,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扩充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③后期总结方面。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提取和分析课程各项数据,如视频点击量、作业完成度、测验及格率、论坛问题、学生评价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与解读,检视教学过程中的盲点和误区,生成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下一期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2.4 技术赋能课程的开发应用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驱动力,它的应用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便利,它让知识的传授有了超越时空的便捷性,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教师作为在线开放课程的总设计师,应当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促进课程的开发应用在观念、方式和路径等方面的更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线开放课程是技术的集合体,因此要通过技术赋能课程的开发应用。课程开发时,精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将原来线下的教学方案直接搬到线上来,而应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以及互联网平台的特点,解构原有静态的知识,综合运用视频、3D动画、VR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重构智能互动的新的知识形态,创建动态的、有真实体验感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其探究式学习的需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课程为例,第一、二期的视频主要由教师自己录屏剪辑而成,视频质量不高,学生反应平平。第三期聘请专业团队重新录制,在教学内容中不仅剪辑添加了纪录片、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还将博物馆的VR和全景资源穿插进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应用过程中,应建立数字化监控—预警课程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测,并对学习困难者进行预警和关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总之,在线开放课程因技术而生,教师是多种技术的使用者,而学生则成为技术支持下自我引导的学习者。当技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教学中变得透明时,技术和在线开放课程才会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应用也将越来越多。高校作为教学单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反思近几年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实践,展望下一步的建设路径,只要脚踏实地、总结经验、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应用必将更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