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22-03-18顾训宝

唐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观李大钊青春

刘 丹,顾训宝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李大钊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中国青年教育实际及北大任教经验,吸收当时较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青年教育观。在现有可查的文献中,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系统研究相对不足,加之李大钊本人这方面的专著也相对较少,因此,对其展开研究的文献资料基本上来源于李大钊教育思想相关内容、李大钊文集中的相关研究及党在各时期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相关文献等。理论界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关于李大钊重视青年社会地位的研究;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内容的研究;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实践途径的研究。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杨丽秀等[1]认为大致可从阶段性及其社会思想条件两个角度展开,并将其具体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关于李大钊重视青年社会地位的研究,耿立春[2]、王颖等[3]指出李大钊对青年问题和青年角色的重视,并从社会历史和青年教育实际等层面对此加以阐释;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内容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曾煜东等[4]及杨华[5]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层面对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内涵作了深刻的阐释;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实践途径的研究,杨丽秀[1]及冯莎等[6]从学校、党团及社团组织、舆论宣传、革命运动等几个角度作了深入阐释。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深刻领悟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对于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内涵

1.1 主张青年要树立使命意识

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发表《青春》一文,号召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7]192。彼时中国正深陷半封建半殖民地之泥淖,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之中,要使旧中国走向新生,使人类、地球乃至全宇宙气象更新,青春和青年的力量则不容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说,青年人的青春朝气和创新精神正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强心剂。进而李大钊强调,“人先失其青春,则人无元气;国家丧其青年,则其国无生机”[7]168,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深刻指出青春和青年的重要性。他主张“新中国之新青年”要树立使命意识,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速起而耸起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8]34。他在《晨钟》创刊号上明确指出,青年之使命即是将个体自觉与民族自觉结合起来,创造青春之中华:“青年应发慷慨悲壮之力,展现活泼青春气息,应生命之朝气,挽民族于危难,在青春中华的曙光中迎难而上,促成个体自觉和民族自觉。”[7]187不仅如此,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9],率先垂范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为挽救国家、民族于水火而奔走呼号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因此,李大钊是用“妙手”“铁肩”诠释了使命担当的深刻内涵。

1.2 主张青年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爱国观

作为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李大钊爱国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同时又与他不懈探求救国救民真理以及至死方休的爱国斗争实践紧密相连。在那个社会动荡、风云变幻的时代,李大钊从朴素的爱国主义出发,在探索挽救民族危亡、救国救民于水火的真理的道路上,逐渐由一个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将朴素的爱国情怀升华为无产阶级爱国主义,逐渐形成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对于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李大钊主张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爱国观,开展切实有效的爱国运动,担当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1.3 主张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在北大任教期间,李大钊一直坚持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反复向青年强调学习先进理论的重要性。以任教北大为节点,此前,包括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一直笔耕不辍,此后更是发表了大量文章,其关于自由、真理、战争、人口的观点内涵丰富、思想先进,关于青年与老人的见解也十分独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即便在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但同时他更以自身革命实践表明,思想认识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他对于青年的教育也特别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他认为青年应当主动与工农相结合,从社会实际出发培养正确的实践观。他强调,“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上输送到社会里,非要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不可,我甚希望中国的青年明白这个道理”[8]304。可见,李大钊所主张的实践观是要求知识青年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从根底上”改造社会,为社会输入“现代的新文明”。

1.4 主张青年要树立健全人格观

在国家、民族命运危殆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上一些人特别是青年因看不到出路和希望而苦闷彷徨、悲观厌世,甚至选择以自杀来逃避现实。尤其是青年学生,社会上一度“一闻‘学生’二字,即摇首蹙额,似一为学生,即于中国社会为无用”[8]86。李大钊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主张对青年要注重健全人格的教育,青年要注重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应主动在精神上、生活中处于独立地位,尊重自我、发挥自我价值,形成“自重之人格”,本着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的人生观生活,以形成自尊、自重、自强的人格及尊重他人、和谐生活的人生品格[10]。他呼吁青年学生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抗困难处境,以牺牲精神和坚定信仰投身国家和民族解放斗争,为实现革命目标而不懈奋斗。

2 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是为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思想指引。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李大钊青年教育观既是科学的教育理念,也是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爱国观、正确的实践观、健全的人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意识,特别是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主动担当时代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丰富内涵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立德树人是对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当代诠释,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理论来源。

三是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拓展提供实践指导。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鱼龙混杂的网络生态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正负双向影响。只有主动利用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以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等先进理念为硬核内容,并在其指导下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网络平台,才能扬长避短,将互联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向影响发挥到极致。

3 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实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同样的,李大钊青年教育观提供的也不是现实的教条,与时俱进不断深入研究李大钊青年教育观,深刻认识其现实指导意义,正是充分发挥其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作用的出发点和有效方法。换言之,以李大钊青年教育观为指导,打造全程、全方位育人环境,是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3.1 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专业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社会实践为辅对学生进行学理化、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有机融入其中会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政课程教学要善于汲取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丰富营养,以其理念为指导,以其理论为硬核,采取“课堂知识灌输+课外社会实践”的模式,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李大钊原著特别是其青年教育相关著作、带领学生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故居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种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学习先进理论的重要性,体会思想认识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李大钊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和对中国青年以青春热血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殷切期盼,进而对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无数先烈满怀爱国热情、义无反顾投身社会革命实践的伟大精神产生由衷的崇敬,同时也为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爱国观、实践观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使命意识,同时以先烈为榜样不断锤炼和提升自身人格。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渠道,课程思政要善于抓住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及相关实习实践中,有意识地融入李大钊青年教育观中的诸多教育元素,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观、实践观、使命意识及健康人格教育。此外,为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度,还可尝试由思政课教师发挥自身专业特长,面向各学科专业课教师开设相关讲座或举办读书研讨活动等,使其在自身知识结构中添加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这一元素,以填补其可能存在的知识短板,提高其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增强其在课程教学中发现教育契机的敏感度和思想灌输的自如度,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实现融合互补,相辅相成提升教育成效。

3.2 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

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报纸杂志是社会宣传教育的主要工具;我们所处的时代,强大的互联网络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0.4%[12]。对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网络对其学习、生活及思想观念发挥着全方位的影响,高校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已成必需,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网络是把“双刃剑”,信息繁杂、良莠难辨,而开展线上教育首先必须有一个清洁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有营养、促成长的学习资源和精神食粮。一方面,必须将线上教学提升到与线下教学同等重要的高度,将网课上得扎实、充盈,不马虎、不应付,做到线上教学效果“在线”。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对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要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占领并建设之;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正向影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进行专业拓展和思想提升,最重要的是学会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和取舍。具体可尝试由教师提出选题或由学生自主选题、利用网络资源选编学习材料的方式,选编的过程就是鉴别、筛选和提升的过程,应是有效的实践途径。采取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在利用网络时有边界、有方向、有取舍,不易被各种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所误导。在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特别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抓住关键节点和社会热点,及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从2020年起,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最大的教育背景,也是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在疫情环境下,社会上不免有各种杂音、噪音,而最响亮的是奋斗者的足音。无数青年医疗工作者和志愿者冲在一线、默默奉献,充分彰显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参与意识和助人意识,青年人的热血担当在大疫之下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正是李大钊所倡导的爱国观、实践观、使命意识和健全人格在新时代青年群体中的集中体现。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结合生动事实和感人细节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升华,从而收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3.3 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强化全员、全程育人观念,全方位营造育人环境,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爱国观、实践观、使命意识和健全人格的良好土壤,因此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优选路径。一是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与学校所处地域特色文化特别是优秀红色革命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二是将李大钊青年教育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以及读书征文、主题展览、演讲辩论等形式来传播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特别是学生社团具有一定规模、群体黏性较强、校园影响力较大,是融入并传播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重要渠道,其间教师应加强引导,发挥其带动作用。总之,要通过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相融合的通道,切实发挥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教育观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