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影响及对策
2022-03-18许文静
苏 晔,许文静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表明党中央高度关注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明了方向。思想品德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路径及特征,关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网络文化形态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策略,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路径及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品德修养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难成大器。”[2]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路径体现为内在转化和外部制约共同作用的过程,前者指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协调发展,后者指社会环境以社会实践为中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路径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社会性和实践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及主体性和自觉性。一是社会性和实践性。当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3]。人际交往的过程即社会实践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通过知、情、意、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二是长期性和反复性。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长期的教育熏陶和反复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深刻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最终内化为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思想品德。三是主体性和自觉性。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不断自觉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2 社交媒体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影响
得益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互联网社交媒体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存在着天然的融合属性:一方面,短视频为社交媒体贡献很多原创内容和更强的用户黏性;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为短视频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4]。短视频以其适宜的时长、强大的社交属性、精炼的内容诉求及伴随式的使用方式[5]迅速获得广大受众特别是“网生代”大学生的青睐。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群体的88.3%。在这一网民群体的职业构成中,学生占比21%,比重最大[6]。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的异军突起,在拓宽大学生视野、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渠道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带来了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茧房效应”扩大化,导致认知局限
“茧房效应”是由“信息茧房”产生的。“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不自觉地被自己的爱好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固定于像蚕茧一样的空间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不仅缩短了求知的路径和时间,还降低了求知的成本,接受网络信息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大学生合理应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一般不强,他们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媒体会通过算法机制针对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不断推送同质化海量信息,为其量身打造个性化体验,使其被禁锢在大数据设置的“信息茧房”中而不自觉。随着“茧房效应”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个体会逐渐疏离群体,不再与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和交流,久而久之便容易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认知误区,进而导致认知局限。正如桑斯坦所说,“生活在茧房里,他们的固有想法已经根深蒂固”[7]。
2.2 人际交往虚拟化,诱发情感冷漠
短视频的内容包罗万象,且以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沉浸式的观感体验给大学生带来强烈冲击,一些自律意识不强的大学生容易沉溺其中,远离现实,情感也变得越来越冷漠。这是由于:一方面,学业的压力、父母的期待、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大学生潜在的心理压力,使其经常处于焦虑之中并渴望逃避现实烦恼。社交媒体精心的设计为大学生提供了令人放松、愉悦的虚拟世界,使大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通过短视频传播的内容中不乏诈骗、侮辱、欺凌等消极负面信息,海量信息良莠难分,模糊了大学生的善恶是非观念,使其对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产生怀疑,淡化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情感联系。总之,短视频将沉湎其中的大学生带入虚拟世界,使他们不自觉地通过游走其中来逃避现实,宁可在虚拟的世界里点赞、评论,也不愿与人面对面交流。研究发现,大学生用户平均每人每天观看短视频4~5次,每次在20分钟以上[6]。海量的短视频消磨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使其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习惯发生改变、现实情感交流意愿不断弱化,以至诱发情感冷漠。
2.3 传播导向泛娱乐化,消泯奋斗意志
泛娱乐化是指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噱头包装、戏谑搞笑等方式,以大量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段子、图片视频、消息资讯为内容广泛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8]。区别于传统的图文形式,短视频视听兼备,涵盖海量信息,高度契合当下“碎片化”的阅读场域,易于分享传播。《2020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功能中的娱乐功能占比高达75.3%[9]。在泛娱乐化的裹挟之下,社交媒体短视频组合网红明星、搞笑段子、低俗娱乐节目、网络流行语等要素,以“轰炸式”的传播方式强烈冲击人的感官。一些抵御能力低、意志力不强的大学生抵挡不住各种诱惑,容易受到娱乐至上价值观念的侵扰,被视频中传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所左右,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只重眼前利益,缺乏理想目标,消泯奋斗意志。在这种泛娱乐化导向下,走马观花式的视听体验取代了深层次阅读,囫囵吞枣式的吸收代替了深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短视频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社交媒体短视频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应对策略
3.1 加大内容监督审核力度,营造健康媒体环境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给社交媒体戴上了“紧箍咒”,但鉴于短视频传播平台仍存在不良信息大量传播的现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持续清洁网络媒体环境仍然显得十分必要。相关监督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出台相关措施,提高传播平台治理效果,为大学生创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特别是短视频传播平台,具体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应不断完善算法机制,减少价值观存在问题、卖噱头无质量作品的推送,根据用户画像增加大学生主流价值相关内容的供给。其次,应开设短视频安全中心,制定短视频社区公约,加大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自查自纠力度。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截至2021年1月,该平台开设的抖音安全中心账号粉丝总量达到276.9万,视频点赞总量超过800万。2021年1月1日至2月25日,抖音安全中心开展了平台巡检,对发布传播不良信息的账号及其内容进行处置、清理,累计清理2 862条视频、324条音频、47个话题,封禁处罚相关账号3 973个[10],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再次,应针对大学生群体设置“日观看时长上限”,一旦开启短视频应用程序,时间限制功能就要同时打开并精准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纾解大学生沉溺、上瘾的问题。
3.2 依托网络社交媒体,深耕主流价值观传播平台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一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要密切结合大学生实际,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充分依托社交媒体,深耕主流价值观传播平台,筑牢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根基。
首先,积极打造“短视频+宣传”品牌。在短视频已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之一的背景下,一些主流媒体纷纷入驻短视频传播平台,如人民网、共青团、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消防等。这些主流媒体以主流价值观传播为旨归,通过短视频形式以流行化配乐、情感化表达、聚焦化视角吸引受众,传播最新的新闻动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普安全知识等,赢得了受众的认可。以抖音为例,截至2021年7月5日,人民日报粉丝量突破1.3亿,视频获赞次数67.9亿,其上传的一条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的短视频获赞105万次、转发4 700次,网友纷纷发表“壮哉我大中国”“致敬为中国航天事业努力奋斗的人”等充满正能量的评论,激发了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又如央视新闻发布的一则习近平总书记庆祝建党百年的讲话视频,获赞755.9万次,网友发出了“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自豪”“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这盛世之中华”等令人热血沸腾的感叹,成功引领了主流价值观传播。
其次,积极推进“短视频+思政”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短视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一方面,高校要主动抢占短视频传播平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战略高地,结合当下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和故事内核制作或发布具有教育意义的短视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事实上已经有不少高校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短视频传播平台筑起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以哔哩哔哩为例,截至7月5日,清华大学官方账号粉丝量达177.4万,视频获赞量达149.5万,其发布的一则有关2020年清华大学年度人物的短视频,获赞量超过16万,大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向清华学生学习。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提高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应不断加强网络技能学习,加大对当前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短视频的关注度,并适当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以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双向交流方式,将“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巧妙融入其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再次,积极塑造有影响力的正面“网红”形象。“网红”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其言行举止的引领作用甚至超越常规的学校课堂教育。因此,应积极培养积极向上的“网红”主播,塑造示范“网红”形象,发挥其正面引领作用。如通过十佳大学生、校园自强之星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影响力的人物,在短视频传播平台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等。还可尝试将各大高校的“网红”主播组织起来,打造“网红联盟”,通过有效引导发挥其正向引领作用,为大学生做出榜样示范,加大正向价值的传播力度。
3.3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自律意识
媒介素养指获得、分析、评价以及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短视频传播平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极易被其中不良信息所蛊惑,甚至过度沉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其自律意识已然刻不容缓。高校应开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选修课程,通过结合短视频真实案例,分析短视频传播的亮点和隐忧,教会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大学生对杂乱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使其主动对错误观念进行辨别并时刻保持警惕。还可结合“慎独”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其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同时,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短视频创作,通过举办短视频创作大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创作出经过深度思考并且传递正能量的作品,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勇敢面对现实,找到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
3.4 加强社会交往相关引导,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网络环境下,特别是面对海量短视频的强力诱惑,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必须转变观念,结合现实,对社交网络带来的冲击不能视而不见,必须积极面对。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区分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的差异,使他们重新回到现实情境,积极投入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之中。其次要积极推进社会交往教育和课堂教育相融合,通过增设相关选修课或举行专家座谈会等,教会大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教师还可通过上传自制短视频来展现亲和力,拉近与大学生距离,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再次要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假期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扩大交往范围和交往渠道,减少虚拟社交之困,促使他们积极融入现实交往,体验现实社交的满足和快乐。同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进行精准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促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