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文化产业框架下乡村思政教育事业发展路径探究

2022-03-18琦,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农民农村

董 琦,薛 峰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从宏观层面来看,广大乡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这种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在文化产业方面也较为明显。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成为了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升乡村人口的文化素养,能够为高效开展农村思政教育工作创造理想环境。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开展农村思政教育工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探索乡村思政教育新模式。

1 加强文化建设对推动乡村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1.1 为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大力开展乡村地区文化建设工作,能够为思政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从微观层面来看,文化建设工作是开展乡村基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向的广大农村居民,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解释与处理,并对农村居民生活体系进行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农村居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由于农村地区思政工作开展时间较晚,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大部分农民都没有接触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其思政观念主要来源于自己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体验与认知[1]。这种背景下,思政工作人员就需要重视文化建设问题,以开展文化产业为基础,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立足于农民日常生活,让思政元素能够真正融入农民的生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农民对思政教育产生认同感,并主动参与到思政工作当中。

1.2 为思政教育提供载体

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仅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还能够为思政工作提供理想的载体。实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尝试对思政教育载体进行创新与拓展,以乡村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理解农村居民实际发展需求,突出展现农村居民的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同时,以思政教育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农村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依靠思政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文化激励效用,带动乡村地区文化产生向着多元化方向健康发展,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农村居民拓宽学习思政知识的路径。将思政教育与乡村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深入融合,组织一些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社火演出、庙会演出等,既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实现了思政教育元素与农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一举多得。

2 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思政教育发展具体方式

2.1 乡村文化建设背景下树立思政教育主体

2.1.1 围绕农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想要提升农村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一项重要的基础就是要紧紧围绕农民开展各项工作,想农民之所想,知农民之所需。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针对农村所开展的工作中,需要坚持将农民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并支持农民的意愿,听取采纳农民的意见,确保广大农民能够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引导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具体而言,就要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满足其物质、精神需求。实际工作中,思政工作人员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核心,从农民的视角与立场出发,重新审视农村思政教育工作。负责思政工作的人员要对于农村思政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培养服务思维,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认真聆听农民心中的想法,帮助农民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思政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实践力度,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现象,如果只向农民传播思政理论知识,与“以人为本”理念不符,不利于思政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农民的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进行融合,不可偏废,确保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能够得到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让农民意识到学习思政知识对于实现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利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2]。

例如,甘州区积极组织农村学校思政创新活动,立足于甘州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甘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围绕“发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意志”这一主题,开展党史演讲活动,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们一起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沁园春·雪》等红色诗歌,为甘州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演出,在甘州掀起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潮。

2.1.2 加强农村思政队伍建设

思政工作人员作为推动农村思政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政队伍水平的高低,对于乡村地区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与成果有着直接影响。这种背景下,需要积极组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有责任心的思政工作队伍。首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思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引导思政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需要将农村思政教育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调动地方行政机关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分析乡村地区发展情况,将乡村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有机融合。以此为基础对思政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让思政人员能够深入了解乡村基本情况,并提升自己的思政理论素养,能够深入浅出将思政知识渗透给广大农民。另一方面,需要从政策层面对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给予优待,通过培养“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培养能够扎根于基层的优秀思政工作人员,并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晋升机制,选拔专业能力强、工作态度积极端正的优秀人才,为乡村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持续补充新鲜血液,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思政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需要对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结构层面的优化与升级,思政教育工作想要保持先进性,其人员结构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对思政工作人员进行调整。持续推进思政人员工作队伍改革工作的同时,对于处在一线的思政工作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对于每一位思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明确,避免出现工作交叉与重叠,保证乡村思政工作的先进性。特别是针对思政工作团队中的优秀青年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挖掘年轻人才的潜力,借助年轻人的新想法、新思维,拓展思政工作路径。最后,要注重教育工作的多样化发展问题,思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工作方式多样,因此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要积极吸收地方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地方文艺工作者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加强思政教育与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力度。

例如四川艺术学院,为了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加强学校思政工作人员与农村工作的联系,提升思政队伍工作针对性,组织思政工作小组成员深入巫溪县天元乡进行调研。以慰问的方式了解天元乡脱贫攻坚的成果,了解天元乡近些年的发展与变化。四川艺术学院思政工作小组听取当地党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真实经历,小组工作人员被基层党员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并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乡村振兴的优秀事迹,转变为艺术创作的灵感,创作出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2.2 乡村文化建设背景下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2.2.1 注重思政内容的时效性

乡村思政教育具有全面性特点,不同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很大差异,如果忽视了思政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就会让思政教育变得生硬、僵化,无法打动农民,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实际开展乡村思政教育工作之前,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深入分析社会发展现状,对于思政教育理论进行继承与创新,保证农村思政教育内容生动、鲜活。第一,要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状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推动农村地区经济能够稳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突出文化教育的作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讲解思政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农民介绍最新的思政理论,引导农民意识到加强思政教育学习对于改善生活水平所起到的帮助作用。第二,实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融入民主元素,唤醒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例如举办乡村文艺汇演,不仅邀请当地著名的文艺工作者登台表演,还要积极组织农民排演文艺节目,借助“丰收大合唱”“村镇企业秧歌表演”等方式,展现农民的文艺天赋,并在此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此外,要加强对于农民的科学技术教育力度,以科学文化武装农民的头脑,让农民能够自觉改正封建陋习,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以及道德水平。第三,要充分发挥时政教育的作用,与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相比,时政内容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一种生动反应,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联系。思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爱心电影节”等方式,以放电影的方式展现各种时政热点事件,让农民能够了解社会发展总趋势,并通过放电影的方式对其进行科普宣传,对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指导与监督,确保农村文化产业始终处于正确的发展道路之中[3]。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带领农民解读各项助农政策,培养农民的是非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在农村地区建立“人人学思政、人人学文化”的良好氛围。

例如,在乡村地区举办“‘乡村振兴主题’电影展”,滚动播放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各种优秀影视作品,例如《红高原》《战旗飘飘》等作品,这些新锐的乡村振兴作品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契合,能够很好地体现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不仅指出了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更以写实手法展现当代农民不畏艰辛、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农民通过观看上述电影,深受鼓舞,在电影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与自信心,同时还满足了农民对于优秀影视作品的需求。电影播放结束之后,思政工作人员可以与农民一起探讨电影内容,在探讨过程中渗透思政内容,提升农民思政觉悟。

2.2.2 注重思政内容与农民的贴合性

乡村振兴视角下,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持续增加,解决好“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这就为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农村地区开展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工作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本地区自然、人文资源特点,确保文化基础设施与当地历史文化特征相一致,能够借助文化基础设施展现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风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因此思政工作人员在帮助农民建设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并侧重于建设与农民群体审美情趣相一致的文化设施,确保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真正满足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

目前,经济结构改革工作正处于历史关键时期,农村问题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时候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将农村思政教育工作与“民生”问题进行紧密结合,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宣传思政内容,只有切实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才能引导农民积极学习思政知识,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方面,可以尝试将“脱贫致富”作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如何致富一直以来都是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学习思政知识无法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那么其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情势必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群体之间思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有效协调个体文化需求与共性文化需求之间的差异。从宏观方面来看,实际开展乡村思政教育工作时,要始终坚持以农民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帮助农民解决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农民眼前的困境,改善其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组织农民学习思政知识,以思政知识为指导,对每一位农民的个人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其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此外,针对农民之间出现的纠纷,思政工作人员要积极进行调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帮助双方解决问题,拉近思政工作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例如,利用农闲组织“农民科技竞赛”或者“农业技术擂台”,通过竞技的方式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以及科学知识储备。此外,还需要对传统的农村文艺演出活动进行优化与改良,摒弃其中低俗、封建的内容,加入符合新时代农民文化需求的优质文艺活动。例如“聚文化力量,助乡村振兴”文艺采风活动,让当地知名作家到乡村走访采风,创作能够展现新时代农民风貌,描写农民脱贫致富的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此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文艺创作作品进行评比,拓展乡村思政工作内容,确保乡村思政工作的先进性以及吸引力。

2.3 乡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创新乡村思政教育方式

2.3.1 注重新媒体平台的使用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对于乡村思政工作的发展大有裨益。特别是持续开展“五通下乡”工作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地区已经实现的通网,农民可以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获取海量信息。乡村思政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思政教育方式,建立“线上+线下”新型思政知识传播矩阵。一方面,要加大对于传统线下思政内容宣传模式的投入力度,增设农村文化站、宣传标语的数量,扩大思政教育工作覆盖范围。同时,以广播站、助农科技站为核心,对农民进行持续的、系统的思政教育,帮助农民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与思政教育有关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线上宣传工作,推出农民感兴趣的线上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为农民推送优质思政资料,并借助线上平台强大的沟通交流能力,延长思政工作人员与农民的交流时间。实践过程中,需要以文化宣传作为基础,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例如“学习强国”App,就是线上思政教育工作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经典产品,该App中包括了大量优质思政内容,让农民通过该应用,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方式,特别是对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的政策文件,进行了全方位、专业化的解读,并及时推送与之有关的资料,帮助农民理解各项助农政策,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展了农民视野,还在不知不觉间渗透思政教育原色,提升了思政教育活动的政治感染力。确保农民在持续学习过程中,逐渐成为具有扎实思政理论知识基础的综合型农业人才。

2.3.2 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

除了要利用线上平台拓展思政教育途径之外,乡村思政人员还需要积极尝试与当地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客观来看,一些思政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待提升,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思政人员构成十分复杂,很多乡村思政工作人员都是由农民转变而来,尽管这些人对于农村以及农民的情况十分了解,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导致其思政知识以及思政经验只能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形成,导致乡村思政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5]。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引入大批熟悉马克思主义原理,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思政教育技巧的专业人才,为提升乡村思政教育效率提供人才支撑。这些高水平人才对于乡村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需要与熟悉乡村以及农民的思政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双方各自发挥其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乡村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具体工作中,乡村党支部需要与学校党支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构建高校与乡村合作新模式,鼓励高校优秀人才在乡村进行实践与工作,发挥其专业优势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同时要邀请农村思政工作骨干到大学生开展座谈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乡村思政工作真实情况,让大学生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真实需求。以文化活动作为纽带,利用“校园夏令营”“校园冬令营”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到乡村中走访慰问,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6]。

例如,高校美术系管理者可以带领学生们到乡村进行采风,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乡村的自然美景以及人文底蕴,创作能够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实际生活的优质绘画作品以及手工艺品。挑选其中优秀的作品,作为当地农业产品外包装图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多方共赢。

3 结语

能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这其中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提升农民的思政素养,才能切实推动农村发展,这种背景下,需要在乡村文化产业框架下,大力发展乡村思政教育事业,深入分析加强文化建设对推动乡村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通过创新乡村思政教育方式、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以及树立思政教育主体等方式,提升乡村思政工作水平。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取向,确保农民的长远利益与国家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