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限度

2022-03-18吴支奎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情学业制度

◎张 楚 吴支奎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要求。[1]教学述评制度是教师评价改革中新的生长点,强调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并将学业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将之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实绩的一部分。作为一项致力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学述评制度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助力家校沟通有着重要的价值。当然,一项新的教学评价制度在具体实施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一定的实践限度。

一、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蕴涵

(一)教师教学述评制度释义

“述评”在《辞海》中译为“叙述和评论”。述评是一种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方式,又称记者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体裁,是一种强调基于事实的评论。述评本身要求突出“评”的特点,即通过对客观事实的评价,反映事实发展的变化情况。教学述评属于述评的一种类型,是教师评价改革中提出的新概念,其基于学生学业发展情况的事实,对学情变化做出必要的分析与评价,述与评结合,反映动态的学情考查结果。教学述评制度是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的一项制度性设计,它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学生成绩报告单制度,其实质是通过记录学生在学期内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结合日常表现情况等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报告制度。教学述评制度是在综合素质报告制度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对每一位学生学期内的整体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并重点分析学生前后成长进步的幅度。

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将对学生的关注贯穿学期全过程,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该制度涉及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制度实施主体是教师,实施对象是学期过程中的学生学情变化情况。除学业水平外,教师还会结合家庭及社会方面的客观评价内容来开展综合述评。教学述评结果直接影响教学行为优劣的判定,由此,教师会自觉加强对学生学情变化的关注。实施教学述评制度回应了新时代教育促进全人培养的需要,该制度既为教师成长提供良性的发展空间,也为学生发展提供科学的导引。

(二)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特征

1.述评对象的发展性

《总体方案》明确了任课教师需要对每位学生进行学业述评的要求,意味着在述评的同时,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情变化,由此进行的奖惩也更为科学有效。教学述评制度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对道德事件的判断力、难题的思考力及在关键时刻的行动力。相较于标准量化评价对效率和结果的片面追求,教学述评制度更突出评价的过程与质量,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学业进展情况的动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切实开展因材施教。述评报告的内容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补充,其多层次的内容呈现可以成为奖惩实施的参考依据,帮助教师在期末考核后形成更加充分科学的总结性评价,有效规避静态的、单一量化的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2.述评指标的丰富性

多元化的述评指标是教学述评制度的灵魂。教学述评以立德树人作为基点,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认知、实践及自我成长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述评对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常见的偏科或者特长生的出现便是这种差异性的显性注脚。因此,述评应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且以学生学期前后发展的变化情况为依据。述评过程中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学生自身优势,如对在数学方面有天赋的学生不需要在述评中赘述该领域的进步情况,而应重点记录其在薄弱学科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学科成绩也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勇于吃苦的奋斗精神等都应成为考评的重要元素。述评指标的丰富程度也与教师的教授科目相关,教师对所授科目内容的长期构建也会成为影响学生学情评价的因素。如政治教师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数学教师对逻辑思维的训练等。

3.述评时间的连续性

任课教师需要在每学期对每个学生的学情变化进行综合性述评,这意味着在时间方面要考虑到延续性和长期性,以学期前后学业发展情况的对比,来透视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方面的变化。斯坦福大学李·舒尔曼教授指出:“需要区分好教学‘一惯性’和‘内在连贯性’的概念,‘一惯性’意味着重复地以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内在连贯性’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做不同的事情,教师也清楚地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在不同的情境中有所变化的原因。”[2]教师在进行教学述评时不仅要遵循时间发展上的一致性,更需要关注述评对象行为变化的内在连贯性。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强调教学评价的过程性,从学期初至学期末不断深化对学生学情的认知,对过程变化的关注也是该制度的价值所在。质性评价是基于人文情怀的客观描述,需要以时间作为沉淀来保证述评结果的真实可靠。这一特征也赋予了教学述评制度在评价时间方面的长期性特点。

二、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分为“测量”“描述”和“判断”三个阶段,反映了一元化的价值取向[3]。而教学述评制度着眼于学生的动态成长,包括创新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旨在促进学生在自我认知、自主能力、心理健康方面的成长。

第一,完善学生自我认知。教学述评制度相当于复合型成长记录袋,述评的核心在于对学生学情变化的质性评价,包含对学生表现情况的评价、自我反思的评价以及其在学期过程中的成长情况的评价。[4]三个方面的评价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能全面展示学生学业的成长动态,助力学生突破自我认识模糊的困境,从而明确其成长的方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让学生以师评为镜,能够明晰自己在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及价值观生成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传统学业评价缺乏对学生知识运用、自主创新、价值观生成方面的考查。教学述评制度则以生为本,重点考查学生在学期学习中整体素养的变化,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促进其自主能力的发展。学生档案袋的建立体现了选择和反思的考量,即信息收集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信息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反思过程是学生自我了解的过程。[5]教学述评以学生成长档案袋为原型,融合教师成长档案袋的特点,突出学生在评价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读取主要述评内容的同时,能够融入具体情境进行深度思考,在反思中认识自我不足,自觉进行自我完善。

第三,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述评制度紧扣立德树人的时代主题,坚持教育基于学生,回归学生的初心。教师尊重学生和学生尊重教师的方式会因文化而异,教师和学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对待彼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6]教学述评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尊重的表现,着重于每位学生的优势呈现,并且给予成长学习的针对性意见。任课教师在述评的同时,会自觉考查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情况,由此,述评报告的内容能较好地呈现学生各自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避免学生因分数高低而产生心理压力。

(二)着力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7]。教学述评制度是新一轮教师评价改革的成果,可以转变教师教学实绩的静态评价,着眼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动态关注,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成长空间。

第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分数至上的传统教学理念盛行。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督促教师加强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鼓励教师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质性评价,如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实践创新能力、道德发展水平等。教学述评制度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教师以学生成长事件的客观记录为据来实施评价,促使“以分为本”的功利理念逐渐让位于“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第二,丰富教学经验。教育学习氛围的浮躁导致教师难以专注于经验总结,而教学述评的过程能给予教师自我反思的空间。其一,教师可以从自我述评中积累经验。教师在记录学生学业状态变化的同时,可以准确掌握优秀学生的成长轨迹,且对后进生突出的学习问题有所认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经验。其二,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也十分重要,教育家佐藤学指出:“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8]在就典型事件进行探讨分析的同时,映射出的不同教学理念能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第三,增强专业发展动力。述评内容的生成渗透着教师的教学信念,学生学情的动态变化呈现出教师的教学期许,质性和量化的结合,能让教师评价更为科学合理。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李·舒尔曼所言:“实践是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们不仅能看到教师的‘手’,还能知道他们的思考和感受。”[9]述评中呈现的学生学业增幅可转换为教师个体进步的“绩效”,由此调动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动力。

(三)协力架设家校沟通桥梁

教学述评制度将学情变化置于评价的核心,述评的具体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利于促进家校良性沟通,而且能协调家庭矛盾。

第一,改变家长的刻板印象。家长通过述评报告了解学生学业状态信息的同时,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关注,对教师形成良好印象。事实上,受时空制约,家长难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日常,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情况是反映教师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学业述评的内容能够动态呈现学生的成长情况,结合典型事件的叙述,助力家长全面认识孩子的点滴进步,感受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第二,增强家庭幸福感。结果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分数,致使家长片面认识学生的学业状态。“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0]量化评价的影响之下,家长缺乏对孩子学习的全面认知,一味关注分数变化的教育观容易促使其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家长对高分的过度渴望会刺激孩子不良情绪的滋生,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概述之,教学述评制度能丰富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转变传统以分数论价值的陋习,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协调家庭冲突,增加家庭幸福感。

三、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实践限度

(一)权重限度:述评结果参考价值有限

作为一项新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述评的关键作用在于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单一,转变教学评价的主体视角,帮助教师摆脱被动、尴尬的地位。所以述评报告的多元化至关重要,而在具体实施中,述评结果的参考价值有限,评价主体还要进行多因素的考量。

教学述评制度本身是一种增值性的教学评价制度,其设计的出发点是丰富教师评价的多元格局,促进教师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述评结果在整体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但不足以成为考核的唯一评据。首先,教学述评的结果难以涵盖教师教学的全部内容,除却学生学业状态的变化考核,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学生学习成就,都或多或少映射着教师的教学贡献。另外就教学评价类型来说,教学述评作为一种相对性的评价方式,需要结合以分数为依托的绝对性评价,以此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其次,学业述评的过程难以避免主观性撰述,可能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评价质量难以保证。教学述评制度针对的是传统教师教学评价不够全面的问题,其是传统教师教学评价重要的补充而非替代。美国田纳西州档案袋教师的总评价构成为:观察评分占50%、教师自评与同行评审分数占35%、学生成就分数占15%。并且,如果其教师自评与同行评审分数明显高于学生成就分数,前者有望被直接算作教师总评价分数的一半。[11]显然,在实践中,学生学情变化对于教师评价的参考价值有限,还需要考虑多方的影响因素。

(二)成本限度:述评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教学述评制度多元化的设计特点,决定了其实施成本的提升,需要在实施时合理把控。述评的主体是教师,述评方案应充分考虑教师可能面临的压力,聆听教师群体的意见。教学述评制度注重过程性、写实性评价,意味着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变化状态,这要求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进行观察和报告撰写时,也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时间规划。述评理念的变革,述评目标的确定以及述评内容的记录都需要教师花费较长时间适应。述评报告是主客观评价结果的综合,教师的主观评价蕴含着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观察总结,其中关键性事件的记录是重要的客观依据。教师如何考量主观评价与客观依据,实现两者的缜密联系也是一大挑战。

教学述评制度的推行需要建立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之上。以美国为例,只有当学区自行开发的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并被州教育部或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后,这一方案才能被正式推行。[12]这一制度的试行在我国同样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涉及各方面的成本考量。进言之,从校方配合能力方面考虑,各校水平参差不齐,参考木桶效应原理,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较低水平的校方配合能力。将述评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实绩考核时,评审员要经过长时间且精密性的训练。整个过程中涉及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花费,需要合理控制成本才能保证教学述评制度的推广价值。

(三)能力限度:教师述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述评制度的实施不仅会督促教师提高教学素养,加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而且要求教师主体具备充分的述评专业能力,以保障教学述评制度实施的质量。

思想观念需要转变。所有任一领域的评价往往都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思维习惯,即思考。二是实践习惯,即如何去做。三是情感习惯,应以合乎道德伦理的方式去做。[13]教学理念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导向,它是教学思维、实践以及情感习惯的统一,教学述评制度实施之初,教师未必能够克服认知的刻板性,若其受限于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势必会影响教学述评制度的实施质量。

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评价的实践需要教师具备专业能力,包括述评主题的确定,事件的选择,语言的表达,均要求教师持续实现自我成长。述评主题的确定涉及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宏观把握,若仍将目标立于分数之上,就偏离了述评的初衷。述评中客观事件的价值判断应该有弹性化的标准,要求教师结合科目特点和学生特色进行抉择,促进学生自信力、表达力、创造力的生成。如何将课间、课余的细节关注转换为常态,准确定位观察视角,拟定观察主题是很大的挑战。另外,述评语言的表达需充满艺术性,突破传统分数评价的冷漠,结合具体事件娓娓道来,这也是述评的难点之一。因此,教学述评制度的方案设计需要把握教师评价能力的生长点,将专业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张楚 吴支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猜你喜欢

学情学业制度
艰苦的学业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