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作业设计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

2022-03-18谢欣荷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减公平政策

◎谢欣荷

一、研究缘起

教育公平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不公平现象不仅体现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等这些宏观的维度,还体现为每一个微观课堂上教师能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指导。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经济情况以及个体身心特征,而传统教育对不同的学生都采用统一化的教育方式和标准化的评价模式,使得处于经济弱势或文化资本弱势地位的儿童越来越难取得教育成功,难以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这俨然不符合实现教育公平的愿景。为促进教育公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

《双减意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学术界、新闻媒体乃至各大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讨论。然而,在讨论过程之中不免出现了一些有失偏颇的解读,例如不少家长将《双减意见》规定的“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解读为家长不必再承担孩子教育的负担等,这俨然与“双减”政策希望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公平初衷相悖。对作业的重新规定是“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学者提出“教育公平是作业的升华”[1]。教师对作业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效率,也直接体现教师是否基于教育公平实行了差异化的教学,因而作业设计既是学生减负的重要抓手,也是对教育公平的微观落实。基于此,笔者期望从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解读“双减”政策对作业提出的相关要求,关注教师如何在作业设计层面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此外,“双减”政策出台以来,笔者恰在研究美国为实现教育公平而进行的历史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且切实促进了美国贫困儿童早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服务项目——“开端计划”,在关注“开端计划”的过程中发现其能够为本研究所关注的议题提供诸多借鉴思路。

二、教师设计作业的策略

(一)作业目标的设计

过去,教师布置作业主要以“通过重复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或记忆具体知识以能够应对考试”为目标,因此抄写、训练等机械重复性的书面化作业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对“开端计划”中“直接指导项目”的研究,笔者发现:对学生进行模式化的训练只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而对学生其他各方面的成长并没有过多的帮助,甚至会对学生的成就归因产生负面的影响。[2]可见,以训练为目标的作业设计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训练达到成绩提高的方法使得学校教师的作用减弱,给课外培训机构扩展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还进一步造成教育不公平。

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单纯的知识积累已经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新时代的人才要能够创造知识。因此,教师应将作业设计的目标转变为“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另一方面,为深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减少教育不公平,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短视化和功利化”的目标,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对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下文简称《作业管理》)中“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要求的落实。这能让学生不被成绩定义和绑架,能够做符合自身个体特征及发展需求的作业,从而获得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机会。

(二)作业内容的设计

对于作业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教师应当基于对学生差异化的认识并结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为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设计高质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能进行符合其自身特征的高效学习。此外,相较于以往单一化的分科书面作业,教师在设计符合“双减”政策要求的作业时还需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内容拓展。

第一,让阅读成为主要的作业内容之一。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的培养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此,教育部在2021年3月出台“五项管理”政策,并要求“课外读物进校园”。“双减”政策虽然规定低年龄段学生没有书面作业,但要求增加的开放性作业就包括阅读活动。学生在学校以课业学习为主,因而阅读与写作习惯和能力培养还需要放学回家后的时间进行保证,这时教师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引导至关重要。此外,“双减”政策压缩了学生放学后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在家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而阅读恰是亲子之间实现高质量陪伴的主要抓手。《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指出:“要发挥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积极作用。”据此,教师多布置诸如“亲子共同阅读某本书并分享彼此感受”的作业,再与家长、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及时针对性地对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引导是教师接下来在作业设计时需要开展的工作。

第二,体育锻炼与家务劳动也应当成为作业的重要内容。过去,学校对学生智育过分重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导致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为此,“体质健康管理”被单独列为“五项管理”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双减”政策也要求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不论是“双减”政策还是“作业管理”政策都要求学生在家能“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房间整理等”以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体现出“双减政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注,而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劳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作业的形式进行落实。然而,“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家长误将“减负担”和“零起点”理解成了孩子在家无需做任何事情,这便需要教师通过给家长布置具体作业的方式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第三,改变分科式的作业内容设计,布置跨学科的整合式作业。“双减”政策规定“三到六年级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60分钟”。不少教师对这一规定表示困惑,他们认为每门科目只留有十几分钟的作业是不现实的。这些教师还停留在以往分科式作业设计的思维定式之中。压缩学生作业时间是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这对教师提出了布置高效作业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单一的学科知识往往不能有效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尤其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的人,教师应当满足学生提升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探索和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而跨学科综合性的作业设计仅靠单一学科教师难以实现,需要各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和研讨。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通识性素养,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合作沟通素养,这样才能与不同学科教师组建新型的作业教研组,为学生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

(三)作业形式的设计

在当前的“双减”背景下,教师亟须改变以往对作业形式的单一化认识。作业形式远不止书面一种,“双减”政策规定的“无书面作业”并非让教师不布置作业,而是对《作业管理》中所要求的“创新作业类型方式”进一步强调,要求教师基于学生不同成长背景和个体化差异设计更多元和多样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避免由统一形式作业所造成的“优等生吃不饱,学习动力不足;学困生却吃不下,形成过重学业负担”[3]的问题。具体而言,在作业形式的设计上,教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实践型和体验型的作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习得课本知识的方式多为教师直接灌输,而非来自学生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内化有关知识;二是学生所学知识大多用于学业考试而鲜少运用于实际生活,导致学生生活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解决现实世界中实际问题能力普遍较低,这是“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布置纸笔作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实践体验形式的作业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成熟的“项目式”作业形式,即通过项目设计的方式让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比如,教师若要促进学生对物理、化学等具体学科某一知识的认识,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做物理或化学实验,然后总结规律,并到学校进行分享”等动手实践型的作业。教师若要促进学生感恩情感的发展,则可以给学生布置诸如“回去给父母一个拥抱”等体验型作业。

第二,多主体合作形式的作业。传统以巩固教材知识点为目的的作业往往以学生独立完成书面化的题目为主要形式展开,再加上考试带来的竞争氛围,不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既阻碍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又造成焦虑紧张的学习氛围,同时还会使处于文化弱势的学生难以得到同伴支持,从而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平。美国“开端计划”对各种学习模式进行效果评估后发现: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的竞争焦虑氛围,同时激励团体往往比激励个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合作而进行的学习还能够产生提升学生之间的友谊等成效。[4]“双减”政策着力改变学生追求知识学习而单方面发展的教育问题,以及因大量重复训练性作业而导致身心健康受损的教育乱象。教师作为“双减”政策的落实者,需要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实现不同学生的优势互补。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任务或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将几个学生划分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让小组成员通过任务分工共同去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家校联动形式的作业。美国“开端计划”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运用于学校教育。在生态学理论的视域下,“各个系统(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互惠关系可以被认为是向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的一种事务性方法”[5]。美国专门实施了“家长教育跟踪项目(PEFTP)”,由专业的带薪人员每周对学生进行家访,家访工作的重点是指导家长如何改进教学行为以及组织家庭学习活动。此外,该项目还鼓励家长共同参与学校教育。相应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能够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家长误将“减负担”当成了“减责任”,甚至有家长对学校教师布置“非书面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因不再参与课外培训机构而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参与教育。因此,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让家长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进而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作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载体,为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提供了条件。”[6]教师为家长设计程序化和可操作化的高质量作业能够促进家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也可以效仿“开端计划”所采取的家访的方式与家长进行及时的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信任自己的工作,进而共同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创造条件。

(四)作业评价体系的设计

为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破除应试教育单一化评估对教育公平产生的不利影响,“双减”政策要求对学生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排名。不少教师将此误认为不能对学生进行评估,从而产生了“如何了解学生学习发展水平以制定下一阶段教学计划”的困惑。实际上,“不评估”不是“双减”政策的本意,这其实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已有所体现,该文件直接指出“要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和唯升学的倾向”。可见,“双减”政策旨在让教师转变以往不合理的评估意图,评估不是为了定义学生,更不是拿单一的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看见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美国“开端计划”的跟踪研究发现:学生会因为一次测验成绩就决定他们的发展水平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并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7]因此,“开端计划”在对儿童进行评估时将衡量指标扩展到了儿童发展的各方面情况,并以“是否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评估的基本目的,其多元的考察视角及过程性评估的思路为我国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启示。

作业评价是教师设计作业的一项重要环节。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将作业批改任务交给家长或学生自己。因此,《作业管理》明确提出“教师不给家长变相布置作业”和“教师要认真批改和反馈作业”两条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批改作业,一方面是因为布置的作业是标准化的书面化内容,有统一的答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没有预先进行精心的内容筛选和设计。教师低质量布置作业,就不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学情分析,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低效和负担增加。同时,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无法在作业中得到反馈和帮扶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且对于文化资本处于弱势地位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而言,家长批改作业的作业评价方式会使得这部分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弱势地位。

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作业是评估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过程性资料,布置多样多元的作业并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改变以往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发展衡量标准的弊端。教师了解学生发展程度不能仅关注知识学习层面,还应该关注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实践动手能力等在内的各个层面。教师除了要根据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以及学生的个体特征,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学生发展评估体系,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成立相应教研小组,认真分析学生在各门作业中的表现,从作业中看见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三、结语

作业设计直接关乎学生的减负效果和学习效果。本文基于国家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从传统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美国“开端计划”的成功经验,提出教师需要从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作业进行再设计。作业设计要以公平为基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需求。在目标的设计上要以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实现学生全方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在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增加阅读、体育、劳动和跨学科内容的作业;在形式设计上可以采用体验和实践的形式、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家校联动的形式,进而改变过往单一书面化的作业形式;在评价体系设计上,教师需要将作业视为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资料,在设计作业时要同时设计相应的学生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双减”政策对教师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作业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实现家校联动、如何组织高效课堂、如何提供课后服务以及具体如何实现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都需要教师进一步去探究。此外,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如何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提供支持与保障也是研究者需要关注与探讨的问题。虽然未来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双减”政策任何一项内容的解读和落实都要回归到育人初心,追求实现教育公平。

(谢欣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089)

猜你喜欢

双减公平政策
公平对抗
政策
政策
怎样才公平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笨柴兄弟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