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初探

2022-03-18陈婷婷张秋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手风琴少数民族革命

陈婷婷 张秋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我们要立足新的实际,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善于以新的经验指导新的实践。”[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历史演进的维度科学把握了中华民族红色基因生成的历史进程,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基因的根脉,革命文化是红色基因最初的表现形式,社会的进步促使先进文化不断丰富着红色基因的内涵。“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种新型音乐形态,是革命文化、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3]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是红色音乐的重要内容,它生动地记录了红色革命故事,为中国红色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方式。通过给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讲授红色手风琴音乐作品,不仅能够起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作用,而且能使红色基因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全面继承和发扬。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从而实现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一、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的传承价值

手风琴传入我国的百年之间,以携带方便、和声丰富、渲染力强的特点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目前,传统手风琴红色经典作品《保卫黄河》、《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翻身的日子》、《人民军队忠于党》、《我为祖国守大桥》、《白毛女组曲》、《快乐的女战士》;自由低音作品《长征组歌》;流行手风琴作品《我和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歌唱祖国》、《南泥湾》等诸多优秀经典作品的产生,生动地描述了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真实面貌,忠实地传播着红色文化、传递爱国主义思想。

(一)经典手风琴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

红色手风琴音乐文化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背景的分析及讲解,让学生从革命历史背景出发,感受红色经典作品的革命精神的力量。由郭伟湘创作的手风琴独奏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以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同名主题为素材创作而成的。该作品描述了抗战时期,足智多谋、作战经验丰富的游击队员与日本侵略者之间斗智斗勇的敌后抗战故事,表达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爱国主义感情以及为打击侵华日军而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冀中地区铁道游击队和抗战历史作为作品分析的背景,借助播放音像资料、图片等手段,展示该段历程。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铭记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传承红色文化的目的。

(二)演奏技法的传承价值

先秦公孙尼子的《乐记》在开卷的《乐本篇》就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英国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在《论指挥》一书中讲到,“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表演是音乐的再创作过程。表演是演奏者在了解、尊重曲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之上,加入自身对音乐背景、内涵等各方面的理解,经二度创作的处理,将无声文本变成有声音乐,使作品的精华之处体现的更加生动、突出。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对演奏技法的熟练运用。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作曲家郭襄用手风琴四指轮指的技法模仿琵琶轮指的音效,再现《铁道游击队》优美、流畅的同名主题曲,表现出微山湖秀丽山水,风景如画,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另外,用二抖风箱的技法模仿日军开着火车、拉着汽笛驶入微山湖地区的场景,通过以稳定的节奏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地近距离开合风箱,惟妙惟肖地模仿出了火车行驶的音效。用低音声部纯五度的四个减七和弦的声效模仿日军步兵急促整齐的脚步声,完美诠释了日本侵略者进军微山湖恐怖、压抑的气氛。通过抖风箱、轮指等演奏技法的运用,描绘了敌军入侵、敌我正面交锋等场景,展现了惟妙惟肖的音乐形象,完成了音乐的二度创作。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的传承是以演奏技法为基础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作品的主题特征和创作背景,将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入在演奏训练之中。

(三)民族情感的传承价值

民族情感,是指对与本民族有关的客观事物持一定态度而产生的内心体验[4]。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情感是中国人民应当共有的精神寄托,具体表现在对中国历史、语言、地域以及共同利益的认同和维护。民族情感是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破坏祖国统一行为的憎恶之感。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形式,能够起到唤起民族情感共鸣的作用。通过学习《银燕在飞翔》、《保卫黄河》等红色手风琴作品,帮助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认识到今天幸福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意识,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以手风琴独奏曲《保卫黄河》为例,《保卫黄河》以器乐的形式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民间音乐和其他曲调。该作品描述了抗日时期中国同胞奋勇杀敌的民族热血,表现出中华儿女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来的同仇敌忾、团结一心抗战到底的民族气节。作品采用西方和声写作手法,以功能性和声为主,五声性调式和声为辅。在和弦的运用中使用大量三和弦的柱式和弦,另外也使用五声性民族和声处理手法。在旋律上运用了《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主旋律,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六度、三度、五度的八度音程组合,生动的描绘中华民族与侵略者殊死搏斗的激烈战斗场面和誓死捍卫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通过此类作品的学习,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不易,从而达到对中华民族情感的传承。

二、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5]新中国成立初期,全中国人民目标高度一致:为中华崛起、为中国的发展,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反观今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却不能够代替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快餐式文化也不能掩饰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追求。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作为再现革命历史、讴歌党、激励人民的精品力作,成为鼓舞斗志、弘扬正气的重要力量,起到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是对革命历史的表述

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取材于中国红色革命故事或者红色歌曲、歌剧或舞剧,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再现。以《白毛女组曲》为例,该作品取材于延安文艺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剧《白毛女》,该作品充分尊重原作,根据原作的经典故事片段创作而成,分别为反映女主人翁喜儿性格特征和人生发展脉络“北风吹”、“窗花舞”、“十里风雪”、“红头绳”、“哭爹爹”以及表现劳苦人民得解放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参军”、“太阳出来了”等九个乐段。作品结构层次清晰,巧妙地结合了手风琴的演奏技法,如实表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整部作品的情绪先抑后扬,对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和情绪实现了完整再现。“白毛女”的故事也被称作“白毛仙姑”,它是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穷苦百姓翻身做主的解放区的传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该作品中的抖风箱、振风箱、三连音等多种演奏技法外,也应通过讲述、评析“白毛仙姑”的故事,使少数民族学生深刻体会旧中国平民百姓颠沛流离的生活困境,了解解放军战士带领全中国人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跟着共产党才能得解放”的理想信念。

(二)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通过学习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以《白毛女组曲》为例,该作品是用交响乐的创作手法完成,作品的九个标题性音乐段落的曲调多次用到中国各地方戏曲、民歌、秧歌、民谣等音乐元素,如“北风吹”、“雪花飘”等委婉抒情的小调旋律就是对“青阳传”的再加工。在人物形象塑造中,作者运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各地民歌、戏剧等素材塑造不同人物。如用山西秧歌《捡麦根》的素材塑造杨白劳质朴、敦厚、任劳任怨的人物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素材塑造喜儿的人物形象。通过学习手风琴作品《白毛女组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戏剧、秧歌以及河北、山西等地的民歌有了初步认识,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音乐综合素质、拓展艺术视野、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体现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6]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团结一心、抵御侵略者的爱国情怀。”[7]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险的时候,人民的精神、意志就成为重要的支柱。战时文艺的主要用途是激发士兵的战斗精神、坚定其必胜信心。手风琴凭借其和声丰富、演奏效果佳且易携带的优势,在此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大刀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都随着手风琴的伴奏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个角落,这些红色音乐激发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时刻团结奋战的坚定决心。除了歌曲伴奏之外,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手风琴独奏曲《保卫黄河》等作品,也是抗战精神的代表作。《保卫黄河》热情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该作品以“引子—主题—变奏Ⅰ—变奏Ⅱ—变奏Ⅲ—变奏Ⅳ—变奏Ⅴ—变奏Ⅵ—变奏Ⅶ—插部—变奏Ⅷ—尾声”的变奏形式展开,并在作品的引子部分与变奏部分穿插“东方红”的旋律素材,将手风琴的演奏技法与音乐的旋律素材充分结合,使乐曲音效更加丰富且具有朝气,充分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塑造起中华民族不畏牺牲、抗争到底的英雄形象。

三、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的教育价值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的要求,要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将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更加生动化、灵活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中讲授红色经典手风琴音乐作品,成为思政教育入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它不仅具有爱国教育价值、德育教育价值,也是生动的党史学习素材。

(一)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的爱国教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8]。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铸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人类随着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爱乡土的感情,后随着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这种感情逐渐发展成明确的民族意识和祖国之爱。

手风琴音乐自传入我国至今,其伴随着爱国主义观念的发展、深化而不断发展,始终能与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合二为一,成为具备强大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形式,镌刻在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历程中。手风琴独奏曲《草原轻骑》、协奏曲《长城恋》、自由低音作品《长征组歌》等,都生动地体现出手风琴音乐中以革命思想为主的爱国主义观念,从内容、题材、体裁等方面均被赋予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以李遇秋第一奏鸣曲《长征》为例,该作品由“英雄史诗”、“草地风雨”、“喜迎亲人”和“铁流勇进”命名的四个乐章组成,音乐旋律汲取井冈山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彝族民歌素材,生动描述了长征过程中的四个重要阶段,体现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内涵的长征精神。整部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深情,通过学习该首作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树立爱国主义观念,具有极高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二)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引导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培育少数民族青年成才的重要前提,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更是固边兴疆的必要保障。“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如实记录了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真切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思想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是民族院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素材。专业任课教师应善于发掘和运用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红色手风琴音乐文化的育人功能,使思政教育进课堂摆脱填鸭式灌输型教学模式,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重温中国的红色革命之路,体会深蕴其中的伟大精神力量及崇高的理想信念意志,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培养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以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红色手风琴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素材、音乐文本等分析与讲解,带领少数民族学生感受音乐魅力、了解革命历史、心怀深厚家国情感,关切家国命运。以流行手风琴作品《沂蒙山小调》为例。该作品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原曲以革命老区沂蒙山地区民歌小曲为主题素材,生动描绘了沂蒙山革命老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讲解和对同名歌曲的欣赏,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八年抗战的艰辛史、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史,领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从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的道德情操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三)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的党史教育价值

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也成为党史学习的鲜活素材。有手风琴的地方,就会响起嘹亮的革命歌曲。手风琴自我国流行伊始,就与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革命的符号,陪我们走过了战火连天的革命岁月,经历了红色中国的百年峥嵘,抒发着人民的情感。因此手风琴被称为革命的乐器。中国手风琴的发展史与党史、中国革命建设史一脉相承。抗日战争时期,手风琴是《坚决要上战场》、《大刀进行曲》等红歌的伴奏,激励着革命战士为解放中国而奋斗不息。建国之初,人民拥军爱国,为了建设新中国干劲十足,出现《骑兵进行曲》、《银燕在飞翔》等反映军人形象的优秀作品。文革时期,手风琴创编大量革命歌曲和样板戏。例如,根据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第五场中“迎来春色换人间”一折改编的独奏曲《打虎上山》,根据蒙古民歌改编而成的独奏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根据石夫同名柯族歌曲改编的手风琴独奏曲《柯尔克孜人民歌唱毛主席》、手风琴二重奏《火车向着韶山跑》等。这些作品都饱含着对领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很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仍未过时。20世纪80年代,伴随手风琴学习热潮的兴起,手风琴音乐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手风琴作品应运而生。在数量、深度、主题的广度和演奏技巧的难度方面,均已经达到了新高度。首先,产生大量移植和改编作品,例如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红色题材作品《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春到凉山》等;根据古琴曲改编而成的同名手风琴独奏曲《十面埋伏》;根据唢呐名曲改编的独奏曲《百鸟朝凤》等。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引用了塔吉克族、彝族等民歌素材以及戏曲的曲调和江南丝竹的风韵。在技法上,借鉴了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使手风琴的表现力提升到一定高度。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更新了手风琴在中国大众心中的形象,为中国手风琴艺术注入新活力、新内涵,为手风琴的民族化发展开辟出广阔道路。《闪闪的红星》、《妈妈教我一首歌》、《红梅赞》、《强军赞歌》等老歌以流行手风琴音乐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特别是流行手风琴轻便绚丽的外型和更为丰富的音色,使手风琴一度成为集红色与流行为一体的风靡全国的乐器。

中国手风琴音乐诞生于战火硝烟之时,根植于红色文化之中,成长于新中国崛起之路。红色经典手风琴作品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专业教育价值、文化传承的价值,也具有宣传红色革命、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价值,是值得深层次发掘、利用和学习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

猜你喜欢

手风琴少数民族革命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粉红革命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