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及路径
2022-03-18阿依尼格尔阿不力米提热合木吐拉艾山
阿依尼格尔·阿不力米提 热合木吐拉·艾山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总称,共同组成一个统一、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与深化,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特征,彰显了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有机统一体。基本内涵“就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亲缘体和有机统一体,凸显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和实质,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实体性特征;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1]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频繁交流、高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有机体,而不是机械组合体,在中华文明史发展过程中,血脉相连、骨肉相亲、同心同德共创辉煌的历史画卷,频繁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交融、政治价值趋向,让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政治需要、民族情感和中华文化,是经济、文化和政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共同体。”[2]在近代历史上,面对西方列强不断蚕食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的土地,“中华各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铸造了牢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个历程、一种格局、一种命运的本质属性。”[3]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是客观实体或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投射,观念不外是现实中的东西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主观改造过的物质东西。”[4]因此,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融合史,在民族演变的过程中,多元一体格局铸型了民族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先有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明中国56个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56个民族都是这一整体中的成员。
从内容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致可概括为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共同体意识等。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国家基本制度和政策的认同以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对历史经济来往和共同经济利益的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意识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共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经济意识也将中华民族联结起来,让各族人民成为互惠互利、同心协力的利益共同体,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而奋斗。”[5]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理想目标。在中华文化中,统一性和多样性共存,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开放性和包容性吸纳了不同民族的地方性文化,并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各民族对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他们的共同理想目标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表征,引领着中华民族在共同的价值理念下,携手发展、和谐共处,向伟大的理想目标而努力拼搏。中华民族生存空间共同体意识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分布格局,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繁荣。这样的生存空间极具凝聚力、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6]只有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二、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从青少年抓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这是因为青少年是国家栋梁之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加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情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觉悟,强化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有利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一)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情感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各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祖先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生存繁衍,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华民族并没有像西方各民族那样文化上相互排斥、交往中相互对抗,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包容,在民族交往中各民族长期以来求同存异、同舟共济的族际交流模式,以精诚团结的精神共同维护着祖国的统一,推动历史的发展。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力图争得中华正统,以求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都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从来没有历史断代的辉煌,并使其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他们以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而自豪,以生活在这个伟大国家而骄傲。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维护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青少年要正确处理好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统一和繁荣发展的影响力,在青少年中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情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理念,让青少年深刻体会到团结才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客观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将激发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能彰显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各民族凝聚作用,又能够聚集中华各族人民参与到我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五观”,增强“五个认同”,切实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福,破坏团结、分裂国家是祸的历史认知。
(二)有利于新时代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
青少年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正确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规避人生发展的“歧途”。对于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个性独立而又多元化的青少年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稳定,也是促进青少年思想观念成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当前,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文化思潮,社会正能量和负能量信息充斥网络,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青少年积极吸收文化正能量,减少和避免避免消极负能量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极具现实意义。
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我国以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建设为引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习和宣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队伍逐渐庞大,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各年龄段的青少年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增加,展现出了当代青少年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爱国之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爱国主义和守土护疆的意识,还包含了培养青少年团结互助意识、共同体意识等,这将丰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面向各民族青少年更加包容和全面。因此,推进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有利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中国梦是人民幸福的梦,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价值旨归。”[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青少年领会“团结就是力量”,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靠我们56个民族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孟子提出“兼济天下”“美美与共”等思想,一个人的美好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个人美好生活都源自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祖国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每一个青少年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加强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青少年心中牢固树立个人前程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青少年个人理想的实现要融入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之中的思想,引导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基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少年精神需要的源泉。在实现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为防范青少年走入思想误区,要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必须坚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
三、引导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引导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为己任,引领青少年争创新时代佳绩,需要增强“五个认同”教育,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需要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感召能力。
(一)以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为己任,引领青少年争创新时代佳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各族儿女团结携手、共同奋进,[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是国家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关乎着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以“伟大梦想”为重要载体,用党的创新理论加强思想武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不断奋斗的中华民族新时代主力军和“梦想之队”。在学校教育中,创新方式方法,引导各族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尚未成熟,具有可塑性的关键时期,深化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价值认同和理解,紧紧把握任重道远的时代机缘,将爱国之情感、强国意志和报效祖国之行动有机融入到团结梦、发展梦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引领青少年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先辈们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实践精神,激发他们的使命担当,砥砺爱国情怀,执着于精神信念,坚守于优良品质,立身于智慧本领,争创新时代佳绩。
(二)增强“五个认同”教育,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族工作指出的方向。“五个认同”教育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五个认同”全面的表达了国家新时期的利益诉求,同时表达了各族群众最基本、最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本前提。首先,坚持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求我们维护祖国统一,应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正确意识形态的普及是一项有效途径。大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维护祖国统一,人们应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有利于其坚定对祖国的认同与热爱。其次,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当今的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危难时刻,我们56个民族一同迎难而上,保卫祖国;和平年代,我们共同进步,建设社会,我们一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青少年需要铭中华民族的辉煌过去,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青少年教育中,应加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第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各民族有着古老的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汇聚着中国各民族的五千年来无穷智慧的结晶。青少年广泛接触世界国际文化、信息,青少年教育应引导其重视对中华文化的复归,并从现代视角、国家化视角审视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第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历史和实践一致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核心。因此,必须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决拥护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政权和国家制度的权威。第五,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极大的满足了人民的需求,给共同体成员带来了日益美好的生活,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引导青少年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决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一往无前。”[10]
(三)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感召能力
除理论学习外,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德育实践,有效发挥教学与实践的作用,通过青少年在实践中的感知和领悟,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少年的实际生活中。对中小学生,可以组织团体活动、集体游戏等,给学生提供与各民族同学相处的环境和氛围,陶冶民族情感,全方位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班会时间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通过中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普及五十六个民族相关知识;用讲故事、写征文的方式指导青少年了解民族团结楷模和典型事迹,在潜移默化中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对中小学生,可以开展主题少先队、共青团日活动,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等。在举办庆祝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的活动时,多安排体现中国共产党艰难的奋斗史、中华民族文化的节目,让来青少年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才能救中国的历史不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青少年学会互相欣赏、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集体活动中,青少年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己任。领悟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活动。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创新教育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荣誉评鉴挂钩,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如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评民族团结优秀榜样宿舍等活动,使学生群体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收获荣誉感。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认识理解和交流交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成就等内容以活泼有趣的形式融入到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中,实现正能量快速、生动式传播,更好地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