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2-03-18樊星
樊 星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汉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范畴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肩负着民族精神传播的使命。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内容较多,如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近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等。这些贯穿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精华的人文知识,更成为高校培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文化载体。但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却是薄弱点,重视不足,甚至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的教学,重心放在汉语言知识的学习、识记,学生未能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美感,缺乏应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曾大声疾呼要推进美学教育,要将审美教育纳入汉语言学习教育全过程。鉴于此,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就人文教育的融入途径展开探讨,让大学生从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中健全心智、提升人文审美情趣。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性与人文教育价值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性
汉语言文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锤炼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学科。从概念来看,汉语言文学涵盖的内容广泛,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知识积淀。该学科在发展中,聚焦人生价值,明晰生存的意义,站在历史时代制高点,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有意义、最可研究的国际化学科。[1]许许多多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展示了国家、民族的历史变迁,跨越了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与距离,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从学科特性来看,汉语言文学是专门研究汉语语言的学科,研究的方向更加多元化,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科学性、兼容性和客观性。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是由汉民族文学、中国汉语文学、华文语言文学等部分构成。汉语言文学渗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文化知识,展现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以及独特的民族精神。从汉民族文学拓展到多个民族的民族文学,涵盖各民族特色文学。近年来,世界各地开设的“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媒介,促进了汉语言文学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传播。
(二)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人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鉴赏、想象和创造力的综合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学,将“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2]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心智发展。其价值体现在:一是提高人的情商。审美教育的本质在于完善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二是塑造健全人格。从审美教育中,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力、逻辑思维力,建树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高尚的道德操守。三是摈弃功利心,端正审美心态。审美教育,要超脱物质、功利的诱惑,要在追求美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四是建构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实现对真、善、美的内化,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知,坦然面对各类困境、窘迫。五是提高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是对美的追求,激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在追求美、感知美的过程中,陶冶自我情操,提升人格境界,丰富情感体验。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表现
(一)对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重视不足
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但就汉语言文学而言,审美教育并未得到重视。从学科特性到时代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跨度大,学科历史悠久,人文知识精华丰富。一些院校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对与审美相关的课程知识、课时安排偏少,甚至一些教师不愿意拓展审美教育,导致学生无法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学习中感受到个中魅力与审美趣味。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激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人文趣味无法深刻体认,学生在人文修养、专业素养方面难以提升。另外,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制约对审美知识、审美意识的提升。一些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对人文素养教育缺乏应有的学科支持,导致学生人文审美教育不足。
(二)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突出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教师自身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素能缺失,在课程讲授时,单纯强调理论性学习,忽视学生人文审美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人文素养教育停留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识记,学生对审美理论的感悟不足,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达不到有效提升。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教育,要从大量的、典型的文学作品赏析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感知文学作品的情感操守。[3]单一的教法,使学生无法从汉语言文学审美体验中,获得应有的审美实践方法。另外,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做出不当的审美判断。标新立异的审美心理,相互攀比的不当审美,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理解不深刻,热衷于快餐文化,审美实践中急功近利,未能细心品读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对美的欣赏、体验也无从谈起。高校在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中,往往以布置任务的形式、盲目开展文艺活动,让审美教育陷入功利性窠臼。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在现代汉语课中融入人文审美教育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课,从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审美要素的挖掘,让学生从中认识汉语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现代汉语中的拼音知识,自小学学习以来,很多学生对汉语拼音的理解并不深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汉语拼音是读准汉字的基础,由声母、韵母构成。结合现代汉语拼音教学,全面介绍声韵母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声母、韵母的发声方法,强化拼音基本能力的训练,更让学生从拼音学习中,了解汉字表意的优势,增强对汉字文化的学习优越感。对汉字起源、汉字构成、汉字演变的学习,也是现代汉语课的教学重点。文字是汉语言文学的基本要素,对文字的学习,以汉字为例,从象形文字到形声字、会意字等,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演变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汉字的辨析中,有字形相近的字,有读音相近的字,了解汉字文化的独特美感,认识汉字文化。加强书法艺术学习,丰富学生的汉字历史知识。在现代汉语课中,通过词汇、语法、修辞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汉语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学生对母语的学习成就感。另外,从现代汉语中,了解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增进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在古代汉语课中融入人文审美教育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主要学习古代汉字、词汇、句式、修辞等内容。对于古代文献的学习,涵盖经史子集等。如《论语》《孟子》《左传》《国语》《庄子》《吕氏春秋》《史记》《诗经》等名著。这些古代文献,从治国、治军、修身等方面,既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又便于学生从中了解、学习古人的道德修养,从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家国情怀。以《论语》为例,作为儒学经典,其中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从“富贵”与“贫贱”的认知中,让学生学习孔子的价值观,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但要手段正当;摆脱贫贱,也是人之常情,也要手段正当。不法商贩为获取私利而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与抵制。在《宰予昼寝》中,孔子认为,大白天睡觉,浪费好的光阴,这种人是无法成才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让学生从中理解自我克制,让学生深刻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宝贵。[5]在人与人相处时,孔子认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6]对于他人的自我介绍,最初听其言,认为其就是那样的人;后来发现这是错误的,应该观察其行为,来判断其人品。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读其文本,既要读懂其“仁爱”精神,还要将之应用到生活、学习实践中。在学习《天时地利人和》时,对于“仁爱”的阐述,通过一系列比喻,来强调“以人为本”理念。读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间》时,从舜、傅乐、膠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物故事中,让学生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让学生理解“挫折”的价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同样,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要做到“人恒过,然后能改”的道理。读古代汉语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应对困难、挫折的信心。
(三)在古诗词品鉴课中融入人文审美教育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主要学习古代散文、诗词、小说、戏剧等作品。教师要善于从这些作品中挖掘古人的人格、操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典范。如屈原的《离骚》《国殇》《哀郢》,从中节选表达爱国情感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体会家国情怀。读《孔雀东南飞》,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中,既要感喟其爱情的悲哀,更要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读曹操的《短歌行》,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感知对雄心壮志与豪迈的追求。学习不同的诗人,体会诗人的独特品质。如杜甫的忧国意识,李白的浪漫情感,白居易的民生关怀,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与豁达,陆游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与希冀。从这些诗人及其诗词作品中,让学生学习高尚的人格操守,塑造鲜明的自我个性。古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更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从古诗词中,了解其意象美、意境美和韵律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对生活中景观的描写,刻画了游子对故乡的留恋。读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烟外晓寒轻”,一个“闹”字,将春天的喜悦之情描写的生动而真切,对杏花、绿杨的描写,展现春意盎然的世界。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对梅树、梅花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焦虑、绝望的人,道尽了人生的哀伤、落寞之感。[8]苏轼的《蝶恋花》,“墙内”与“墙外”的对照,将墙内的欢笑与墙外的落寞构成伤感的情境。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旷野的广袤进行了生动描绘;“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将大自然的美好意境展露无遗。
(四)在现当代文学课融入人文审美教育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课程之一,主要学习现当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从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品鉴中,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的渗透。如读鲁迅的作品,从作品人物的可怜、可悲、可恨中,体会鲁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孔乙己、阿Q、祥林嫂,他们的生活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要从鲁迅小说中,明白作者的“揭丑”用意。读沈从文的作品,将目光聚焦湘西的农村生活,友好、善良的人们,与世无争;谁有了困难,相互帮忙,沈从文的笔下,流淌着“颂美”情结。两人的作品,其风格是不同的,也传达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再读冯至、徐志摩、郭沫若、戴望舒、艾青的诗歌,了解诗歌中深深的爱国情感。另外,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历史,通过介绍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外国作家所倡导的文学理念,增强学生的文学批判意识。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要立足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从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不同的文学作品,其创作态度、反映的人生理想也有所区别。教师要善用多种教法,引入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立场,去品读文学作品的魅力。挖掘人文审美要素,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学的艺术情感。同时,鉴赏文学作品,要挖掘作品的美学意境,了解作品中独特的情感与时代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汉语言文学的美,营造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情景交融呈现文学作品,赏析美词佳句的意蕴内涵,发展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