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思政三层面设计
——以综合英语(四)为例
2022-03-18贺双燕
贺双燕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引言
2005年,上海市在中小学实施“两纲教育”①,推进“学科德育”。2013年起,上海高校开始探讨思政教育资源,探索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1]2014 年起,上海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开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之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使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7年,教育部提出,加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知识体系教育。[3]
语言学科具有人文、工具双属性统一的本质。在“课程思政”提出之前,为缓解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②和实现英语人文、工具双属性目标,英语课程已开展隐性思政教育,通过学习英语与对比中西文化和英汉语言,加深对母语及其文化的理解,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感,提升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教学培养“素质、知识与能力”[4]提出明确要求,为英专课程落实思政明确方向。文章以综合英语(四)为例,探析高校专业课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面的隐性思政方案。
一、宏观层定思政目标
综合英语(四)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第四学期开设,针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基于英语双属性目标,笔者在整体外语教育理念③指导下,结合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POA)④和翻转课堂⑤,借力雨课堂⑥,实践“师生共创共建”教学模式,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听、说、读、写、译技能,培养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产出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四阶。前二者对接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目标对接运用英语和其他知识技能产出的综合能力;价值观目标攻心引流,叩问心灵、培塑价值。四阶目标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合力育人。具体如下[5]:
(一)知识
掌握八篇文章主旨、新增词汇约1600个、巩固语法知识(尤复杂句)、掌握一定修辞、逻辑和思辨知识,夯实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基础知识。
(二)能力
掌握基础的英语听、读、说、写、译能力;挖掘潜能,培养自学、提问、口笔表达、协作学习、思辨、组织、规划、评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跨文化交际和综合产出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
(三)素质
笃学求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自学、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初备英汉语言和中西文化对比意识,有一定思辨能力[6]和人文修养。
(四)价值观
把所学内化于个人品格,锤炼“为人”的综合素养,做传播正能量、向善向上的“正”“忠”“信”之人。
课程以习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出发点,在知识积累、技能联结中训练英语产出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通过价值引领,激发正能量,促使学生内化所学所用为个人涵养,从思想意识出发,解决育什么人的问题,引领学生跳一跳,提升其为“人”的品质。
二、中观层定思政内容
基于课程宏观思政目标,构建单元思政要旨,夯实中观层的思政内容设计,让其落实到每次课上。
(一)分解目标,梳理整合课内、外思政元素
中观思政内容涉及五方面,包括单元知识技能要点、德育目标、思政融入点、思政内容与载体(每单元6次课,前5次上课,第6次单元小测)、思政成效检测。首先,核实单元知识技能要点,在找准知识技能基准点后,思考如何让其得以有效地拓展和升华,从而厘清单元德育目标;结合单元内容和德育目标,凝练出单元思政融入点,并基于思政融入点这条主线,系统地梳理课外思政载体,整合课内、课外思政元素,使教学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让思政照进现实,促成课内、课外知识协同育人,进而提升专业课的课堂育人效率。思政教学后,检测思政效果,总结并改进。这需教师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的思政元素、提炼思政融入点,基于课内思政主线,搜集设计单元内每次课的课外思政载体,融合课内外思政内容,使二者合力共振。
(二)巧用问题,融合课内、外思政元素
专业课思政的最难环节是如何有机融合课内、外思政内容。课程结合产出导向法和翻转教学,精巧设疑,用问题引导学生走向课内思政点(跳板)、融合课内外思政元素(桥梁)。
1.教师引导学生先吃透课文,理解文本与作者意图后,提出“跳板”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本次课的课内思政点,小组分享看法;教师进行关键输入,带学生吃透课内思政点。
2.教师提出“桥梁”问题,引导学生跳出“舒适区”[7],请学生先分享,再关键点拨,升华主旨、内发外隐、润物无声,激发正向思想品质。请参看“DRR”思政教学步骤。[5]
(三)成果导向,融合式产出检测思政效果
思政旨在引导思想、沁润意识,其成效不像知识或技能的掌握,可被直接检测。就综英(四)而言,根据“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8]、结合整体外语教育和POA,基于单元德育目标和课内外融合后的思政内容,小组完成有针对性的融合式产出,不仅检测思政成效和英语双基,还训练综合产出能力。产出过程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知识技能教育融合、消化、吸收、迁移和输出的过程,是破除教材与课堂局限、合作拓展、深层加工、提升思维、涵养价值的过程,作品质量直接反映思政效果。
(四)中观思政设计样例
笔者用的教材是朱永生主编的《综合教程(4)》第二版,下面是3-4单元的中观思政设计样例。
1.Unit 2 Text I Space Invaders
(1)知识要点:个人空间内涵;新词;情态动词用法;作者的精妙措辞。
(2)德育目标:理解个人空间在非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及其在不同文化下的主要差异,培养个人空间意识,尊重他人个人空间。
(3)思政融入点:个人空间;体距学;非言语交际;道德。
(4)思政内容与载体:
课1.个人空间:概念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课前小组自学视频:InvadingPersonalSpaceinPublicSocialExperiment⑦,Culturalproxemics:Personalspace⑧。
课2.体距学:内涵及主要研究成果。课前自学视频RulesofPersonalSpace,推荐TheSilentLanguage⑨一书,了解人际交流中的隐形障碍,激励学生提高文化觉悟、学习积累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多元文化观。
课3.非言语交际:简介跨文化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课前小组探析posture,gesture,facial expressions,eye contact 和spatial bubble在中西文化中的主要异同,课上分享。课后视频:8WaystoReadSomeone’sBodyLanguage⑩,Yourbodylanguagemayshapewhoyouare。
课4.道德:简析道德含义与作用、道德与法律的主要区别。课前视频:Ethics,MorallityandtheLaw,道德与法律。
课5.道德与人性:个人空间缩小问题能否仅靠道德或法律来解决?为什么?结合课文讨论人性中的自私。课前视频:罗翔:道德与法律困境,孙悟空为什么越来越弱。
(5)思政成效检测:观看视频,用个人空间和体距学知识剖析视频中的案例。
2.Unit 3 Text I Alienation and the Internet
(1)知识要点:网络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新词;独立主格;反义词妙用。
(2)德育目标:反思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双刃剑作用,培养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
(3)思政融入点:网络;全球化;网瘾;现实世界;科技悖论。
(4)思政内容与载体:
课1.网络:发展简史和人类用网络的利弊讨论。课前视频:TheHistoryofInternet。
课2.全球化:小组梳理全球化含义及其分类,课上分享。课前视频:Globalization,ProsAndCons。
课3.网瘾:网瘾的含义,讨论网络在全球化和社会分化中的作用。推荐《网络心理学》,引导学生揭开网络时代无处不在的隐形行为设计开关,思考如何在网络时代保持清醒,保护自己不被操控。课后视频:TheScienceofInternetAddiction&Brainpower。
课4.现实世界:在你看来,何为现实世界?纯粹的现实与虚拟现实日益融合下的“现实世界”讨论。
课5.科技悖论:科技让人成为舒适的主人与科技导致人性的异化、网络离间。推荐《三体》,反思“文明的兴亡和人性的存灭”。
3.Unit 4 Text I A View of Mountains
(1)知识要点:原子弹的摧毁力;新词及复杂句句法;历史现在时用法;but的语篇功能。
(2)德育目标:反思核武器威胁,全面了解核能,批判地看问题——核能是危险还是资源,人类该如何抉择?
(3)思政融入点:核威胁;战争;原子能;人性。
(4)思政内容与载体:
课1.核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和文中描述的核摧毁力,反思人类现状,结合疫情,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前视频:那一刻,广岛变成了光。
课2.战争:结合二战,解析《战争史》与核武器时代的“火”战。
课3.反思战争:讨论《论战争与和平》和《历史的教训》,思考战争本质,激发和平意识。
2018年4月19日至4月21日,又对3#井进行了最大出水量抽水验证,将扬程为46 m,泵量为140 m3/h的潜水泵下至井下37 m处,进行抽水验证,经过近30个小时抽水稳定验证,降深达到32.5 m时(含水跃值,约为含水层厚度的70%),管井出水量为145 m3/h,即3480 m3/d。经验证,管井最大出水量估算结果可靠。
课4.原子能:成为核武器vs成为核能?讨论《人类文明之光》与《晓书童频道》的“开启潘多拉的盒子——原子能”,探析人类是否应杜绝原子能?为什么?
课5.人性:科技进步促使人类走向自我毁灭还是自我发展?为什么?回归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结合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激发使命感和价值感。
(5)思政成效检测:观看《辛德勒名单》,写小组观影报告,课上展示和PK。
课程育人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评价、达到什么成效。本课程育人逻辑为:结合整体外语教育理念、POA和翻转课堂,用融合课内外的思政内容,构建课前课上课后合作学习闭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综合产出,激发正向价值,采用POA师生合作评价与互动式教考分离结合的评价机制,提升人的综合素养。
三、微观定思政细节
微观层解决如何融合思政内容、如何实施隐性思政教学问题。以第四篇课文——AViewofMountains为例,探讨如何在微观层思政教学。课文主要论述二战中原子弹的杀伤力及呼吁取缔核武器。从思政角度看,可从对战争的反思、热爱和平、延伸到个人日常善举,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大有裨益。笔者挖掘出“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战争、原子能和人性”四方面思政元素,课内外内容结合,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化为思想、素养和价值观。以其第4次课(解析第3段)的微观思政教学为例: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第3段,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视角出发,阐述消灭核武器的原因与意义。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意图,启发其跳出课文看问题,探析“核危机”本质——人性与原子能;再促使学生区分核武器和核能,思考如何让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变为能造福人类的高效能源,引导学生批判、全面地看待原子能。
(二)思政学情分析
在前三次课中,学生较全面地讨论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深入了解了核武器的杀伤力,链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战争史、战争与和平及历史教训剖析了战争这严肃但远离其当下生活的话题,对人类的“火战史[9]192”及人类战争史上最具杀伤力的“终极武器[9]424”——核武器,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三)思政目标
运用逆向思维探析原子能利弊。探讨:人类是否应杜绝原子能?为什么?基于课文高于课文,融合知识拓展和思维训练。核威胁是否能转变为安全的核能,人类如何能更安全高效地利用核能。由此,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使命感。
(四)课内外思政元素
1.作者的立场——消灭核武器。2.人性与原子能成为核武器或核能的关系。3.《文明之光:第二册》[10]和晓书童频道[11]解读《文明之光》的第7期音频,“开启潘多拉的盒子——原子能”。4.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思辨思想。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五)思政效果检测
请小组观看二战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组内交流观后感,撰写小组观影报告,课上展示和组际PK,评分由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构成。
结语
如此,从课程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面逐层设计、系统构建,在拥有整片森林蓝图的前提下,用心用爱种好每棵树,即让飘渺的思政着陆于每次课上;以单元为纽带,逐渐递进、依次迭代,达成课程宏观思政目标,实现整片森林。因此,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设计实施高校专业课隐性思政是可行的。有效设计、实施、评估隐性思政,引导学生做三观正、有使命感、有价值感之人,融合思政与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立德树人、传递大爱,提升专业课育人效率,为教育事业汇入课程之力。
注释:
①两项纲要是《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②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③韩宝成. 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理念[J].外语教学, 2018(3).
④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
⑤金陵.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⑥雨课堂官网[EB/OL].2020-7-9,https://www.yuketang.cn/.
⑦InvadingPersonalSpaceinPublicSocialExperiment[EB/OL].2020-2-1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2055837/
⑧Culturalproxemics:Personalspace[EB/OL].2020-2-1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3025676/
⑨Edward T. Hall.TheSilentLanguage[M].Anchor,1973.
⑩8WaystoReadSomeone’sBodyLanguage[EB/OL].2020-2-1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741177fh/?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