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外篇·贵贤
2022-03-18东晋
[东晋]葛 洪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未闻其有成也。鸿鸾之凌虚者,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云雾之偕也。故招贤用才者,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髦俊①之所思也。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哉!
夫拔丘园之否滞,举遗漏之幽人,职尽其才,禄称其功者,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竭心力于百揆,进善退恶,知无不为者,臣所以报知己也。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是以傅说、吕尚②不汲汲于闻达者,道德备则轻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患于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不识稼穑之艰难,不知忧惧之何理,承家继体,蔽乎崇替。所急在乎侈靡,至务在乎游晏,般于畋猎,湎于酣乐,闻淫声则惊听,见艳色则改视。役聪用明,止此二事。鉴澄人物,不以经神,唯识玩弄可以悦心志,不知奇士可以安社稷。犀象珠玉,无足而至自万里之外;定倾之器,能行而沦乎四境之内。二竖之疾既据而募良医,栋桡之祸已集而思谋夫,何异乎火起乃穿井,觉饥而占田哉!夫庸隶犹不可以不拊循而卒尽其力,安可以无素而暴得其用哉!”
(原文据中华书局1991年版《抱朴子外篇校笺》)
【注释】
①髦俊:出类拔萃的人才。
②傅说、吕尚:傅说辅佐商高宗实现复兴大业,吕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据史书记载,商高宗和周文王在遇到傅说和吕尚之前,都分别在自己的梦中见到过二人。
【译文】
抱朴子说:“舍弃轻快的船只要想蹚过无边的大海,我们将看不到他顺利渡过;没有优秀的辅佐大臣而想实现太平鼎盛的局面,我们将听不到他成功的消息。鸿雁和鸾凤之所以能够凌空飞翔,依靠的是双翅的力量;深渊中的虬龙之所以能够在天上飞舞,依赖的是云雾的帮助。所以招纳使用贤人,是君主最重要的事情;而建功立业,则是贤人的理想追求。如果向往太平安定的政治局面而又忽略那些智谋之士,这与想去远方却又抛弃骏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出山水田园中被埋没的人才,举荐被遗漏的隐士,让他们在适当的职务上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让俸禄与他们的功劳相一致,这就是国君对待贤士的方法;为了国家日夜勤奋努力,尽心竭力地处理好各种政务,举荐善人而贬斥恶人,知道了该做的事情就勇于去承担,这就是臣下报答知己君主的态度。世上有隐逸独居的百姓,却没有不需要别人帮助的君主;士人可以隐居而无忧无愁,而国君却不可能没有臣下的辅佐而治理好国家。因此傅说和吕尚并不汲汲于富贵显达,因为人才只要掌握了大道、具备了美德就可以轻视王公大人;而商高宗与周文王之所以连做梦都想得到贤人,那就是因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有优秀的辅佐之臣。
令人担心的是一些君主出生在深宫之中,生长于女人之手,不懂得耕种庄稼的辛苦,不明白忧愁恐惧是怎么回事,他们继承了帝王之位,却根本不知道国家兴衰的道理。他们迫切地想过一种奢侈淫靡的生活,努力追求的全是游乐宴饮,他们流连忘返于打猎之乐,沉醉于美酒之中,他们一听到靡靡之音就竖耳倾听,一看见艳丽女子就转眼注视。他们把所有的听力和眼力,全都用在这两件事上;而鉴别人才的事情,却从不放在心上,他们只知道玩赏珍宝可以赏心悦目,不懂得奇才之人能够安定国家。犀角、象牙、珍珠、美玉这些东西,没有腿脚却能够从万里之外来到他们的手中;能够挽救危亡局面的人才,可以行走却在国内就被埋没。病入骨髓时才去招募好的医生,房屋倒塌的灾祸已经发生了才去找人谋划,这与火已经烧了起来才去挖井、肚子饿了才去寻找田地的人又有什么两样呢?愚笨的奴隶尚且不能够不加抚慰而于仓促之间就让他们为自己尽心出力,贤人才士又怎么能够平时没有恩宠而突然之间就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呢!”
【简析】
本篇从正反两方面使用了大量巧妙而贴切的比喻例证来说明治国必须重用贤臣良佐才能立功立事而成隆平之治,葛洪具体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首先,葛洪认为,君主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拔人才,他用“舍轻艘而涉无涯者”来比喻“无良辅而羡隆平者”,可谓极其生动形象,由此明确告诫君主的“要务”即是“招贤用才”,至于具体的建功立业,那就是大臣们应该考虑的事情了。其次,葛洪把隐士与君主对别人的依赖性做了比较,进一步证明君主重视人才的重要性。葛洪说得很透彻,隐士可以一个人进入山林去做隐士,但君主却不可能一个人去当君主,因此隐士可以笑傲王侯,而君主却不可怠慢贤臣。这一对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后,葛洪引用《荀子·哀公》“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与《尚书·无逸》“不知稼穑之艰难”这两句经典名言,指出帝王贵族的生活经历原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往往“不知忧惧”,由此告诫君主不可沉溺于声色宴乐之中,不仅要掌握鉴别人才的能力,还要及早与贤臣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可“火起乃穿井,觉饥而占田”,千万不要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候再去寻求贤人帮助。总体来看,《贵贤》说理透彻,比喻精切,逻辑严密,义理平正,语言通俗而又警策非常,即便与“四书五经”、《荀子》、《管子》、《淮南子》等经典中探讨重贤贵贤的名篇名段相比,也毫不逊色,充分体现了葛洪卓越的个人才华与忧国忧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