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代小说接受中的患痨现象

2022-03-18张天星

台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家情志小说

张天星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肺痨,中医称痨瘵,亦称劳瘵,类似于西医的肺结核,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病,以痰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症[1]。考古发现,人类痨病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1943年链霉素发现之前,人类一直没有找到能抑制肺痨的有效药物,即便进入20世纪,仍有大约1亿人死于肺痨[2]。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作为一种分布广、危害人类历史较长的慢性传染病,肺痨不仅是明清小说描写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试图用来阻遏小说传播和接受的“细菌武器”。观看淫书患肺痨,这是清代十分流行的观念,像“诲淫之书,其害及聪俊子弟,痨瘵夭亡,不知凡几”[3],“有因看戏而斫丧元阳成痨症、丧天年”[4]之类的舆论和记载甚多,现实中确有不少家长因担忧子女患肺痨而禁止他们阅读“淫书”。需要说明的是,清代所谓的淫书指涉范围宽泛,正统观念把涉及情爱描写的小说基本都看作淫书①详参《违警罪章各条各节浅说》,《敝帚千金》1907年第22期,第33页。清末刊行的《违警罪章各条各节浅说》解释说:“淫书都是什么呢?像那什么《肉蒲团》呀,《金屏(瓶)梅》呀,《灯草和尚》呀,《五美缘》呀,《水浒》呀,余外就是些个坏唱本子了,名目很多,一时也数不过来。”另外,清代戏曲接受中也有患痨现象,其原因和认识与小说接受患痨现象雷同,本文也稍有涉及。,本文提及的小说范畴皆指此类而言。把阅读、编撰、收藏小说与可怕的肺痨联系起来,是否仅仅只是为了恐吓?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根源何在?有没有医学依据?其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这些皆是清代小说禁毁相关研究尚未深入探讨的问题,值得我们寻根溯源。

一、古代中医对肺痨病因的认识

在古代,肺痨是高死亡率的慢性病,对于绝大多数肺痨患者而言,除了在日益虚弱消瘦中等待死神降临,别无他路。人们谈痨色变,医家一般视肺痨为不治之症,“万病莫若痨症最为难治”[5],“诸病莫难于劳症,言其真脏病也”[6],所以旧时有“十痨九死”之说。在病因上,古代中医认为肺痨致病的原因有内外两种:

(一)内因:体质虚损所致。中医认为患痨的根本原因是身体衰弱。医家认为元气亏损,精血不足,外邪入侵,体内郁热,日久成痨,“凡人内伤元气者,无非虚损之症。至于虚损之深,即成痨瘵”[7]。身体虚损原因不一,导致患痨病因多样,清代医家郑树圭曾列出多种虚损致痨的原因:“所谓抑郁成劳,多气成劳,积热成劳,久疟成劳,久病日远成劳,伤风不苏成劳,产怯成劳,过欲成劳……”[8]158在所有因体弱致痨的原因中,医家一般把色欲过度作为身体虚损的首要原因,色欲伤肾也被看作患痨的重要病因。据中医五行配五脏之说,肾属水,肺属金,心属火,欲多则精亏,精亏则火热,上蒸心火和肺金,引发咳嗽、吐痰,“痨瘵之症,皆由恣情纵欲……盖精气有伤,肾水不足,相火上炎,熏克肺金”[9]。中医还认为肺体娇嫩,性喜清润而恶温燥,阴虚火旺,则金被火克,纵欲则阴虚火旺:“以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气衰火旺,蒸疰日久,则痨生焉。”[10]色欲过度导致阴虚火旺致痨是古代医家的普遍认识,甚至是不少医家的唯一认识。明代医家汪机认为嗜欲过度、劳伤心肾乃致痨根由:“痨瘵之症尽由嗜欲过度,劳伤心肾所致。盖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相火滋蔓,熏蒸藏府,煎熬津液。”[11]清代医家陈士铎也认为纵欲伤精,“不知节便即成痨矣”[12]。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肺痨病因的解释都是建立在中医保养理论特别是固精保元理论的基础之上,所谓“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乎精”[13]。固精是古代中医养生的基本途径之一,失精过度,等同斫丧,百病毕至,严重者非肺痨莫属,故旧有“好色者必以瘵死”之戒。明清小说家塑造了不少色欲患痨的人物形象,如《金瓶梅》中的庞玉梅、《玉闺红》中的张泰、《野叟曝言》中的安丙、《姑妄言》中的宝儿和昌氏等。所谓玩剑者死于剑,小说家之所以将这些纵欲形象处理成死于肺痨,除了蕴含劝诫之意外,还说明色欲过度成痨在明清时期属于医学常识,人多知之。

身体虚损还包括情志失调而耗损元气。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五情怒、喜、思、忧、恐是肝、心、脾、肺、肾五脏功能的表现,情志反作用于五脏,情志过度会伤及五脏。积思穷想和色欲过度一样,都会伤肾。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心脏沉沦于欲念,肾脏就会产生呼应,心火启动乎上,肾火呼应于下,如果不能抑制,则肾精遗漏,精少则阴虚火盛,上蒸肺金,导致虚损。这种现象在僧道尼姑、少女鳏寡中较常见,主要因为他们好积思穷想、神志失调:“凡师尼室女、失偶之辈,虽非房室之劳,而私情系恋,思想无穷,或对面千里,所愿不得,则欲火摇心,真阴日削,遂致虚损不救。凡五劳之中,莫此为甚,苟知重命,慎毋蹈之。”[14]日本江户时代汉方医学考证学派创始人丹波元坚、清代医家顾靖远和刘默等皆把不生欢笑的童子室女及鳏寡僧尼作为肺痨的高发群体。如刘默认为童稚、壮年、鳏寡、僧尼精神气血较旺,如果心理长期抑郁、外感风寒,郁蒸生热,郁热形成痨虫,他们的病根“实病于情志抑郁,积想而成”[15]。神志失调患痨强调的是长期有欲不遂,忧思抑郁过度,伤及肾肺,虚损成痨。明清小说家也塑造了一些神志失调患痨的人物形象,如《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幼女夭折“宋金痛念爱女,哭泣过哀,七情所伤,遂得了个痨瘵之疾”[16]。因爱欲不遂、情志失调而患痨的人物形象,现代作家也多有刻画,如郁达夫《过去》的主人公李白时、丁玲《莎菲女子日记》的主人公莎菲皆因情不能遂而患痨,说明因情志失调而患痨在古代和现代中国,皆属医学常识。

(二)外因:感染痨虫致痨。中医至迟自晋代起即认识到肺痨具有传染性。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尸注鬼注方》提到肺痨患者死后,会把疾病传染给身边人,“死后复传旁人,乃至灭门”[17]。唐代以后,医家对传播肺痨的“痨虫”多有论及,且极言其可怖:“初起于一人不谨,而后传注数十百人,甚而至于灭族灭门者,诚有之矣。然而此病最为可恶,其热毒郁积之久,则生异物恶虫,食人脏腑精华,变生诸般奇状,诚可惊骇。”[18]在没有显微镜的时代,肉眼不能识别结核杆菌,“痨虫”是人们想象中传播肺痨的媒介,说明古代中医对肺痨的传染性有一定认识。但受制于技术手段无法观察微生物,古代中医对肺痨病因的认识侧重于内因。

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在显微镜下首次发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的发现不但确定了肺痨的病因,也更正了肺痨是由于体质和遗传所致的观念。现代医学认为,肺痨有四种类型,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具有传染性,原发性和血行播散型很少有传染性,结核性胸膜炎则无传染性。肺痨主要通过肺痨病者大声讲话、打喷嚏和咳嗽时向空气中释放携带结核杆菌的飞沫传染,感染结核杆菌是发生肺痨的根本原因,但发病者只占极少数。在我国,约有45%(5.5亿)的成年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其中10%可能会发病[19]。人体抵抗力强弱是患肺痨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抵抗力较强,吸入的结核杆菌不多,人体中的中性白细胞、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能抑制或消灭结核杆菌,肺部仅发生轻微感染,并无临床症状。反之,如果抵抗力较差,又吸入了较多的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在肺部生长繁殖、范围扩大,形成临床症状[20]6。可见,是否感染结核杆菌是肺痨致病的根本原因,身体抵抗力强弱则是肺痨致病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这两个方面,古代中医都有一定认识。但古代中医没有细菌学、化验、显微镜、X线等医学知识和技术,古人对肺痨病因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现代医学认为肺痨致病的根本原因是感染了结核杆菌,如果人体的免疫力弱,且感染了较多结核杆菌,则易患肺痨。古代中医虽然也认识到有一种传染肺痨的痨虫,但一般认为肺痨致病的根本原因是体质虚损,而造成体质虚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这样古代中医有可能把诸多导致身体虚弱的慢性病都归于肺痨,也可能把诸多导致身体虚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当作肺痨病因。明代医家方谷、虞抟等论及致痨根由云:

大抵劳病根因各自不同。酒伤肺,色伤肾,思虑伤心,劳倦饮食伤脾,忿怒伤肝。此五者皆能致劳也,大约酒色成劳者多耳。[21]

这五种患痨根由,实际上是导致身体亏损的五种行为,以今人的后见之明观之,这五种根由距离肺痨致病的病理仍有较大差距,但这是历史的局限。

二、小说为何成为肺痨诱因

古代中医一般认为身体虚损是患痨的根本原因,色欲过度和情志失调则被认为是肺痨的常见病因。基于这样的医学认识,读小说可以诱发色欲和情志失调,小说与肺痨遂被联系起来。

(一)激发性欲,失精伤肾而致痨。现代医学认为,健全之人在观看涉性书刊、影视、图画时,大脑性中枢会受到刺激,引起性冲动,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明清小说家对小说戏曲能激发读者性冲动也多有描写,如《肉蒲团》第七回,未央生购买《绣榻野史》《如意君传》《痴婆子传》等小说让其妻翻阅,以激发她的性欲;《蜃楼志》第三回,笑官用《西厢记》《娇红传》《灯月缘》《昭阳趣史》《浓情快史》等小说戏曲来打动素馨的情欲,素馨阅读《西厢记·酬简》《灯月缘》之后,“心摇神荡,春上眉梢”[22];《金石缘》第七回,苏州林员外之女爱珠阅读《浓情快史》时,“不觉两朵桃花上脸,满身欲火如焚,口中枯渴难当”[23]。这些描写虽为小说家言,但也是来自作者的阅读体验或生活闻见,是对描写情爱的小说激起读者性冲动的现实反映。青少年时期,伴随生殖器官的快速发育和渐渐成熟,他们开始出现性冲动和性欲求。由于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和分辨能力较弱,阅读涉及两性描写的小说戏曲极易激发他们的性欲求,他们可能会遗精或尝试自慰等性行为,导致中医所说的失精虚损而患痨。清代医家何贵孚云:

虽有五劳之名,其实色劳居多,先吐血而后成血痹者更多。贫家劳力之子从无此病。患此病者皆缙绅富室,聪明子弟也,多在初婚一二年内,读书作文,攻苦者为甚。未婚之前,私看淫书小说,心荡神驰,精离本位,昼有所见,夜必遗精者为更甚。初而咳嗽,视为风寒,继而痰中带血,继而大口吐血矣。[24]

据何贵孚的临床经验,患色痨者皆为缙绅富室子弟,因为他们不事体力劳动,体质本来较弱,新婚之前,因偷看淫书小说,导致频繁遗精。新婚之后,性生活加上刻苦攻读①详参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79页。缙绅之家对青年子弟出仕往往寄予厚望,一般课教严格,学业较重,甚至有劳累身亡者。如光绪时都察院笔帖式炳半聋为让其子出仕,严格教育,其子15岁即攻读《十三经》《国语》《国策》《史记》等书,竟至劳累吐血身亡。,劳神劳力倍增,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更差,一经感冒咳嗽,很易发展成痨病。如何贵孚言,淫词小说虽不是痨病的直接病因,却是诱发青少年遗精进而导致身体虚损的重要原因。现实中也的确有喜读淫词小说而患痨的病人,说明医家对阅读淫词小说导致失精而患痨的认识并非空穴来风。1895年10月16日《申报》报道:

售卖淫书,本干例禁,探悉城内老学前木器店内及鄞人某甲专刻《金瓶梅》《肉蒲团》等淫书,藉以获利。现有住居张家弄某乙年未弱冠,观看此书,竟患痨疾,被父查知,在箱箧内搜出《果报录》三本,立命当场焚化,痛戒不许再阅,并拟具词赴县请为禁绝云。[25]247

《果报录》即《倭袍传》弹词,因包含有较多露骨的性描写,其中不少是用低俗的性挑逗迎合听众或读者,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江苏按察使裕谦宪示查禁后,该弹词一直被晚清官方查禁。据这则报道,未成年的“某乙”阅读《金瓶梅》《肉蒲团》《倭袍传》等书患痨,应该与这几部小说的情色描写关系莫大。据中医纵欲患痨知识来解释,“某乙”是在阅读情色描写之后,不能自已,遗精或手淫过度,伤肾致痨。中医认为,遗精、手淫和房事过度一样,都会造成肾气虚损、肾水枯竭、阴虚火旺。明清社会上流播着大量可以刺激情欲的小说,观览这些小说能诱发手淫或遗精,导致失精、虚损身体。正是基于这种医学认识,人们有了小说刺激失精、虚损致痨的观念。黄正元《子弟禁看淫书小说》云:

每见人家子弟,年方髫稚,情窦初开,或偷看淫书小说,或同学戏语亵秽,妄生相火,寻求丧命之路,或有婢仆之事,而斫丧真元,或无男女之欲,而暗泄至宝,渐渐肢体羸弱,饮食减少,内热、咳嗽、咯血、梦遗、虚痨等症叠现。[26]239

上引“或无男女之欲,而暗泄至宝”,即指手淫或遗精,而“渐渐肢体羸弱,饮食减少,内热、咳嗽、咯血、梦遗、虚痨等症”是中医认为纵欲伤肾致痨的典型症状。明代医家汪机列举男子嗜欲无节致痨的症状主要有:或咳、或咯、或遗精盗汗、或心神恍惚,日渐羸瘦。清代医家齐秉慧开列色欲过度致痨症状:“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出,咯血,咳血,衄血,吐血。”[27]如此看来,清代关于小说可以诱发失精致痨的观点并非杜撰,其依据即是中医色欲过度致痨的临床知识。

(二)摇动情志,思虑过度而致痨。心理学把11—18岁这个年龄阶段称为青春期。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之后,性意识逐步强化,爱慕异性、情绪活跃而不稳定。他们在看言情小说时,常产生性幻想和移情,性幻想和移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当作自己的意中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人物形象上,入戏其中,“性幻想是较普遍存在的,移情则大多为单纯而又自我封闭,交际不广之青少年女子所常有”[28]。性幻想和移情会随着心理成熟和阅历丰富而渐渐消除,但如果不能疏导排遣,则会陷于抑郁忧愁的心理状态之中,虚损身体。此方面较著名的例子是陈其元的一则记载:

余弱冠时,读书杭州。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当绵惙时,父母以是书贻祸,取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死。[29]

中医认为,抑郁悲伤耗伤肺气,《素问·举痛论》:“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30]《灵枢·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31]抑郁悲伤可致肺气发热,集中于肺部,引起病变。据中医情志失调致痨知识,“贾人女”是由于移情于宝玉,思而不得,情感处于长期抑郁和悲伤之中,伤及肾肺而成痨。现实中,也的确有读《红楼梦》抑郁悲伤患肺疾的例子,晚清报人作家邹弢曾自道,说他14岁时读《红楼梦》“心追意仿”“泪与情多”,最后也“以此得肺疾”[32]388。邹弢把他患肺疾归根于读《红楼梦》悲伤用情所致,他这种认识来自何处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与中医有关抑郁悲伤伤肺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说明读小说忧思悲伤伤肺是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青年优伶一般相貌英俊、身段矫健,剧场扮相英气飒爽、人见犹怜,古代青年男女观剧而迷恋优伶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果这种迷恋不能排遣,按照中医所说,也会抑郁成痨。吴趼人就塑造了一位因观剧迷恋优伶而患痨的人物形象。龙中丞之女骊珠养在深闺,中丞生日时家中演剧,骊珠隔帘观剧,迷上花旦喜蛛儿,思虑过度,抑郁成疾,竟成痨症。吴趼人对骊珠的病情发展、症状、心理以及脉象、用药进行了较详细的描写,如医生薇园诊脉之后向中丞解释云:

小姐这个病,起初是思虑过度,忧郁伤肝所致。那时候如果投以顺气疏肝之品,不难痊愈的;此时病根已深,肝木侵脾,不思饮食;阴火烁金,夜见咳嗽,神志不定,时见潮热,虚损之象已见,恐成思劳。[33]138

中丞不懂何谓思劳,薇园又解释道:“劳伤之症,有五劳七伤。那五劳是: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痰劳,这思劳是由思想抑郁所致。”[33]138所谓思劳,就是中医所云抑郁致痨。吴趼人还提及石斛、蒺藜等中药药性以及叶天士《叶天士全书》、费伯雄《医醇剩义》等名医著作。在吴趼人看来,其对骊珠患思痨煞有其事的描写皆有所本,并非妄词。的确,如果我们把骊珠病理与中医所言情志失调患痨相比较,大致榫合,如“肝木侵脾”说的是“痨瘵而多起于脾肾之劳,忧思之过者也”[34]470。“阴火烁金”讲的是思虑过度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金。吴趼人笔下骊珠虽为小说人物,但其病理可作医案观之。所以吴趼人对这段医学写实非常自信,他特别提示说:“论药一节,愿阅者勿作小说看。”[33]147说明吴趼人与许多医家一样,认为读小说看戏曲引起无法排遣的抑郁悲伤会致痨。清代还有不少看戏引起情志失调患痨的记载。兹举一例:

雏伶阿元,丰姿如好女子,一日演《金山寺》中蚌精,淫声浪态,出色描抚,某姓女惑之,致情不能遂,痨瘵而亡。[25]535

这则记载真假莫辨,不过据中医“惟过于思者,寝成痨瘵”[34]470的解释,“某姓女”与骊珠一样,也是思而不得、情不能遂,忧思悲伤而致痨。

(三)青年患痨,高死亡率的强化。只要把清代有关看小说患痨的记载或舆论稍做梳理,即可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何这些记载和舆论基本针对青年?其中原因较多,诸如青年是家族未来因而备受关注、青春期因性格叛逆心灵闭塞而成为教育难题等。但有两个因素也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青年多是小说爱好者;二是旧时青年患痨比例和致死率较高。前者毋庸说明,这里重点谈谈后者。

中外抗痨史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肺痨患者中,青年患者的死亡率较高。欧洲肺痨流行的历史表明,肺痨整体死亡率高,而婴幼儿和青春期的青少年肺痨患者死亡率更高,在死亡率年龄组曲线上这两个高峰呈驼峰状。1949年以前,中国肺痨死亡者中,婴幼儿和青少年占较大比例[35]。青年肺痨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死亡率又高于男性患者,旧有“女儿痨”难治之说。据统计,1949年,女性青年肺痨死亡率比男性青年高二三倍[20]7。古代中医临床也证实了幼儿和青年痨病患者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凡生劳病,皆在四旬之内,及童稚之年。”[8]159现代临床也表明:“本病多见于少儿、青少年。”[36]婴幼儿抵抗力弱,在没有抗生素抑制结核杆菌的情况下,易被传染、死亡率高容易理解。但是为何古代青年肺痨患者比例和致死率高?归纳起来,要因有五:

其一,青年接触外界的机会增多,被感染的几率也增多;青春期心理尚不成熟,敏感易受刺激,容易产生生理或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能排释,久则伤及身心,免疫力降低,容易染病。

其二,古代青年男女早婚早育现象普遍,房事、苦读、家务、生育等体力和精神压力,会进一步降低身体免疫力,也容易染病。此现象在优裕之家会更突出一些,所以医家云:“每见生劳病也,多属壮年无病之人,富贵安逸之家。”[8]159

其三,青春期女性患者即“女儿痨”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男性主要是因为旧时青春女子,尤其是富贵之家囿于闺阁的女子缺少身体锻炼,体质本来较弱,加上每月经血流失,易成阴虚、贫血之症,身体免疫力低,患病几率自然也高。而且旧时青春女子因囿于家庭、生活圈狭窄,易患心理和生理慢性疾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往往被当作痨症。正如潘光旦所说:“所云瘵疾,就是近人所称的痨症。从前的闺秀死于这种痨症的很多,名为痨症,其实不是痨症,或不止是痨症,其间往往有因抑制而发生的性心理的变态或病态,不过当时的人不了解罢了。”[37]377这种认识较符合历史实际。

其四,研究发现,肺痨与智力、性格、性欲有一定关系。20世纪以来,西方有些学者进一步从心理素质方面深入研究,发现肺痨患者大多智力聪慧,才华横溢,而且往往多愁善感,尤其是感情特别强烈且纤细,甚至到了过度敏感、过度脆弱的地步。他们还发现肺痨患者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有强烈的性欲[38]。此方面的研究既对中医色欲过度和情志失调致痨有一定呼应,对我们理解为何古代青年肺痨患者比例较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爱好读小说看戏曲的青年一般较聪明,因读小说看戏曲而抑郁忧思的青年多感情纤细、性格敏感脆弱,青年又处于一生中性欲旺盛的年龄。

其五,现代临床表明,青年肺痨患者临床表现开始不明显,有时有发烧、咳嗽等,常被患者拖延就医,以后病情进展迅速,故确诊时多为中、重症肺痨[39]42-43。揆诸古代,情形相去不远,在没有抗痨特效药的年代,等到中、重症肺痨方确诊医治,基本为时已晚,致死率自然较高。

当然,古代青年肺痨者比例和致死率高的原因非尽上述,每个人染上肺痨内外因素也不一,诸如生活条件落后、营养不良、居住拥挤、青春期内分泌变化等可能皆为原因。受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制约,古人对青年为何易患肺痨且死亡率高缺乏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特别是青年一般皆是小说爱好者,而小说几乎没有不涉及男女之情的;加上受中医固精理论的影响,小说被认为是挑逗青年情志和激发情欲的罪魁祸首,而失精伤肾和情志失调又被认为是肺痨的常见病因,为防痨着想,有禁止青少年读小说的必要。据记载,清代青年肺痨患者有的爱诵《梦中缘》[40]、有的酷嗜《红楼梦》[32]382、有的酷嗜《西厢记》且慕崔莺莺成病[25]718、有的在其箱箧中搜出《果报录》[25]247等,此类记录或传言似乎可作小说戏曲是青年患痨祸根之佐证。针对青年读小说的禁止行动和舆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清代不少家训族规禁止家藏淫词小说唱本或告诫见即焚之,或多或少就有避免子女阅读患痨的考虑,舆论类像闺阁女儿阅读淫书“春情逗动,独宿冥思”“或成痨疾矣”[25]821。少年子弟“大喜翻阅”《国色天香》《绿野仙踪》《品花宝鉴》等“淫书”,“隐则有积瘵成痨之祸”[25]692,不一而足。

(四)劝人禁毁,肺痨被当作果报。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激增,像小说繁荣之区的苏州府人口宋元丰三年(1080年)是100万、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216万、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达590万①详参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资料汇编》,江西历史博物馆编印,1980年,第120页。。人口增多也加速了肺痨的发病和流行,清代地方志对肺痨记载甚多,可见该病的肆虐情形之一斑②详参《(嘉庆)宣城县志》卷二十《列女》,清嘉庆刻本。清代地方志记录了大量被肺痨所困的贞妇,可见肺痨对清代家庭造成灾难之一斑,这些为痨所困的贞妇的遭遇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丈夫患痨而亡,妇持家守节。其二,丈夫死后,公公或婆婆患痨,妇尽孝守节。其三,丈夫患痨,妇不但尽心护养,而且刲股和药以进。其四,贞妇最终患痨而亡。兹举一例,以概其余:章世岱妻许氏,“夫患痨疾,氏扶持五载不怠。夫亡,养老抚孤,克全妇道。”,而且明清医学著作、包括小说也对肺痨涉及较多,说明肺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切的疾病。清代是小说繁荣期,读小说能诱发色欲或情志失调,有中医理论依据,小说遂被视作肺痨的诱因,由于青年患肺痨比例和致死率较高且青年基本皆为小说爱好者。因此,为抗痨而禁止人们,尤其是禁止青年看小说戏曲的行为和舆论增多。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清代劝善运动把肺痨作为重要果报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劝孝和戒淫是清代劝善运动的两大主题,果报在劝善运动中起到教化和行善积德的双重功能,而禁毁所谓的淫书淫戏又是戒淫的主要内容。于是果报也是禁毁淫书的重要舆论武器。据三世报理论,编撰和看小说戏曲患肺痨属于现世报,报应之所以选择肺痨,一是有医学依据,二是因为肺痨是令人恐怖的疾病:致死率高,所谓“十痨九死”;是慢性不治之症、受尽折磨,眼睁睁地等待死亡;有的肺痨具有传染性,甚者灭门。正是非报应不酷不足以警醒人心的心理,让道德之士制造和传播了许多编撰、收藏和读小说患肺痨的舆论,如收藏淫书,秉性幽贞的妇女取而阅之“或以痨瘵死”,点演淫戏,年少士女观之,“暗中斫丧痨瘵夭亡”[25]828,家藏淫书,聪俊子弟“取淫书观之,从此缠绵思想,琢丧真元,患痨瘵卒”[26]381。晚清小说家俞达[25]27-28和李伯元也被附会为撰写淫书得痨瘵之报[25]664-665等。此类言论在医学上虽的确能找到依据,但也不乏附会张皇之词——非如此恶报,不足以警戒人心,毕竟那是一个谈痨色变的年代。另外,我们从阅读、创作小说患肺痨的舆论多来自善书,也可以看出该舆论与清代劝善运动中的戒淫主题属主从关系。《劝孝戒淫录》《劝戒录类编》《文昌帝天戒录》《居官日省录》等清代善书,都收录这样的果报舆论:编撰、阅读、观看淫书淫戏会患痨而死。如某生创作淫书数篇,“现世痨瘵呕血死,仍受报地狱”[41]。茹棻《果报四咏》劝人勿读言情小说,“失尽灵机成痨瘵,何如经史步云程”[26]234。这些果报显然皆是用肺痨这样令人生畏的疾病来警醒世人远离所谓的淫书。

总之,清人不但从预防患痨的目的出发要求禁毁所谓的淫书淫戏,而且还把肺痨作为果报手段来警醒人们戒撰、戒藏、禁阅淫书或禁观、禁点演淫戏。对肺痨与小说接受这段特殊历史的探讨,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小说传播和接受状态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医家、师长和道德之士对青少年接受小说效果的关切。在医学已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如果再把读小说与肺痨联系起来,似乎贻笑大方。但清人对小说与患痨关系的关切,仍启示着我们关注和引导青少年阅读健康有益的文艺作品。毕竟,为下一代创造优秀的精神食粮和良好的成长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使命。

猜你喜欢

医家情志小说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